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鄉村書店與鄉村旅遊、新農村建設等“攜手並行”才有未來

發布時間:2023-06-13 09:27: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3月8日,中央宣傳(chuan) 部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實體(ti) 書(shu) 店參與(yu) 公共文化服務的通知》(簡稱《通知》),支持實體(ti) 書(shu) 店參與(yu) 政府購買(mai) 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引導實體(ti) 書(shu) 店參與(yu) 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鼓勵實體(ti) 書(shu) 店參與(yu) 公共閱讀資源建設、推動實體(ti) 書(shu) 店與(yu) 公共文化機構融合發展。隨著《通知》的落地實施,將有更多鄉(xiang) 村書(shu) 店出現。目前,鄉(xiang) 村書(shu) 店都有哪些模式?鄉(xiang) 村書(shu) 店在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中有什麽(me) 作用?未來的發展有什麽(me) 趨勢?這些都成為(wei) 今後一段時間鄉(xiang) 村書(shu) 店要解答的核心問題。

  目前鄉(xiang) 村書(shu) 店的類型主要有以下五種模式:

  一是以各地實施的“新華書(shu) 店+農(nong) 家書(shu) 屋”微改革模式,一批分布在鄉(xiang) 村田野的農(nong) 家書(shu) 屋,通過將傳(chuan) 統的“屋+書(shu) ”升級迭代為(wei) 書(shu) 店與(yu) 藝術展覽、非遺傳(chuan) 承、研學培訓、便民服務等業(ye) 態融為(wei) 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文化新空間。

  二是在具有獨特自然風光的鄉(xiang) 村建設“文旅融合書(shu) 店”,與(yu) 民宿休閑和文化旅遊等資源對接、打造特色旅遊書(shu) 店,促進鄉(xiang) 村文化繁榮、帶動旅遊經濟發展。

  三是選擇具有一定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建立古村落文化書(shu) 店,將書(shu) 店與(yu)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開發融合,打造成鄉(xiang) 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窗口。

  四是“文化+科技”書(shu) 店,引進互聯網等新興(xing) 科技元素,以鄉(xiang) 村書(shu) 店為(wei) 平台,深度開發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和特色農(nong) 副產(chan) 品資源,對當地特色農(nong) 副產(chan) 品進行設計包裝、O2O銷售,將實體(ti) 書(shu) 店建設成“文化+科技”的鄉(xiang) 村景觀新地標。

  五是城市實體(ti) 書(shu) 店有意識布局鄉(xiang) 村打造連鎖書(shu) 店。

  毫無疑問,無論上述哪一種模式的鄉(xiang) 村書(shu) 店,都是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力量。鄉(xiang) 村書(shu) 店要持續發展不能孤立獨行,更不能照搬城市書(shu) 店經營方式,隻有物理空間和人文環境和諧共存,鄉(xiang) 村書(shu) 店和鄉(xiang) 村旅遊、新農(nong) 村建設等“攜手並行”,這樣的鄉(xiang) 村書(shu) 店才有未來。

  首先,未來的鄉(xiang) 村發展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突出鄉(xiang) 土味道、增添鄉(xiang) 土元素,從(cong) 文化視角導入,優(you) 先選擇有曆史、有溫度的老宅或有著本地區鄉(xiang) 村特色性建築加以改造,讓村裏的閱讀者有身份認同,有共同的回憶,也讓他鄉(xiang) 人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激發鄉(xiang) 愁。

  其次,可以協同考慮資源特色、本土文化、人文生態環境以及組織構架、技術支持等各種因素,規劃出展示新農(nong) 村建設和鄉(xiang) 土文化的新的地標性工程,打造村民新的集散地,結合鄉(xiang) 鎮綜合文化站、便民超市、電商服務站等資源增加更多的服務場景,充分發揮鄉(xiang) 村書(shu) 店的社會(hui) 功能,努力將鄉(xiang) 村書(shu) 店建設成為(wei) 集閱讀學習(xi) 、展示交流、聚會(hui) 休閑、創意生活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複合式文化場所。

  最後,要準確認識鄉(xiang) 村書(shu) 店的定位。鄉(xiang) 村書(shu) 店的生命力最終體(ti) 現在積極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立足鄉(xiang) 村、深耕鄉(xiang) 土,對優(you) 秀鄉(xiang) 土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方麵,與(yu) 時俱進、因地製宜構建以閱讀為(wei) 內(nei) 核的複合型文化生活空間,深入挖掘傳(chuan) 承鄉(xiang) 村人文內(nei) 涵,重塑在地鄉(xiang) 村美學;另一方麵,不斷創新“書(shu) 店+”產(chan) 業(ye) 形態,探索跨界融合發展之道,提升自我“造血”功能,讓鄉(xiang) 村書(shu) 店的“破圈”“出圈”真正惠及鄉(xiang) 村大地。(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馬豔霞)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