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書寫精神探索之旅

發布時間:2023-06-14 09: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大偉(wei) (蘭(lan) 州大學文藝評論中心研究員)

  索南才讓的中篇小說集《找信號》(譯林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在呈現草原文化多元性的同時,更加注重青年牧人的精神觀照。一般而言,有關(guan) 青年成長與(yu) 精神探尋的主題,往往與(yu) 家族曆史和地方傳(chuan) 統密切關(guan) 聯。索南才讓另辟蹊徑,從(cong) 日常敘事和個(ge) 體(ti) 生活經驗出發,寫(xie) 出牧區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青年牧人對自我身份的重新確認和對生活理想的不懈追求。

  身兼牧人和作家雙重身份,索南才讓自覺擔負起了記錄時代、關(guan) 注草原和探尋青年牧人精神出路的文學使命。與(yu) 小說集同名的《找信號》頗具精神探尋的象征意味——小說講述了幾名青年牧人在沙漠深處尋找一位失蹤老人的故事,由於(yu) 沒有網絡信號的覆蓋,他們(men) 的搜尋工作進展異常緩慢,即使最終找到了老人的遺體(ti) ,但在巨大的“空曠感”麵前,這些年輕的牧人感到“一大塊時間煎熬著他們(men) ”。如何平衡個(ge) 體(ti) 存在與(yu) 浩渺時空之間的錯位感?小說給出了富有成長意味的答案——與(yu) 其焦灼等待,不如翻越眼前的山包,努力找到信號。當然不隻是手機信號,更重要的是完成精神性的突圍,進而找到一種健康、開闊而又積極的人生方式。

  匈牙利小說家馬洛伊·山多爾認為(wei) ,孤獨是一種自覺的獨處方式,也是個(ge) 體(ti) 生活真正的存在狀態,一個(ge) 人如果能夠從(cong) 精神上接納了它,其生活的空間將被無限地打開。麵對生活的“新變”與(yu) 時代的快速發展,《找信號》中的青年牧人身上普遍存在著難以名狀的孤獨感,這也是他們(men) 在成長路上亟待完成自我蝶變的要旨所在。作為(wei) 在場者和思考者,索南才讓緊緊圍繞“發現孤獨——理解孤獨——超越孤獨”的認知維度和小說結構方式,為(wei) 青年牧人的精神探尋之旅投射出一束嚴(yan) 肅而理性的光照。

  小說《無界的漫夜》中,因車禍失去父親(qin) 的寧高兄弟倆(lia) 放棄了便捷的生活方式,擦幹眼淚的他們(men) 終於(yu) 廓清了眼前的迷霧,決(jue) 定用自己的行動去實現一個(ge) 了不起的願望——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走訪有經驗的牧人,為(wei) 家牛換取野犛牛的骨血,這樣可以壯大自己的牛群。這個(ge) 故事為(wei) 重新喚起青年牧人的生活理想邁出了重要一步,牛群的不斷壯大意味著草原生活元氣的複位,野犛牛賦予家牛的生命能量也象征著青年牧人們(men) 在告別了父輩的幫助和引領之後,麵對正在發生改變的生活現場,開始用更加獨立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懷麵對世界,在理解孤獨的同時獲取新的奮鬥方向和精神力量。在小說《和一頭牛共進晚餐》中,通過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最終實現可以“和一頭牛共進晚餐”的生活願望——其中涵蓋了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樸素觀念,同時也有對孤獨的超越。這樣的心路曆程,實質上也為(wei) 青年牧人們(men) 提供了不斷自省和深思的精神能量。《午夜的黎明》中的“我”在完成自我身份確認、戰勝困厄之後感到無比的欣慰,“仿佛我騎著大象在夜空的雲(yun) 朵上散步”。而在《騎馬去幫叔叔剪羊毛》中,“我”與(yu) 桑吉在大雨和洪水中執著趕路,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兩(liang) 位年輕人身上散發著不容置疑的樂(le) 觀與(yu) 自信。這一精神狀態也是當下青年牧人身上令人激賞的地方。

  自信與(yu) 深思對應著求索與(yu) 擔當,這是小說集《找信號》中精神之路的最終指向。小說《哲學教授》中,十八歲的“我”在幫助哲學教授整理采訪記錄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有關(guan) 自己家族的隱秘曆史,這些曆史呼喚它的發現者和記錄者要勇於(yu) 探索、敢於(yu) 擔當。正因如此,“我”輸入電腦的那些文字“正在形成一種正義(yi) 的力量”,即使在夢裏,“都能聽到它純粹飽滿的聲音,好像在告訴我一些我必須承擔的故事”。

  實際上,索南才讓對青年牧人的精神探尋始於(yu) 《巡山隊》和《荒原上》兩(liang) 部小說集,《找信號》是他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之後,在小說藝術和美學層麵有所推進的新作匯集,作品對時代性和人民性主題的理解與(yu) 表達,本身也彰顯了可貴的文學精神。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