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特質的孩子,更容易遭遇校園欺淩?
“在校園霸淩事件中,欺淩者一定察覺到了被欺淩者心中那種被強烈抑製的攻擊性。”
_______________
橡皮、水杯、書(shu) 包……從(cong) 初一下學期到初三上學期,林宇的東(dong) 西總是莫名其妙地消失,然後出現在消防櫃、椅背、黑板頂部,甚至是廁所裏。每當他感到焦頭爛額時,“鬧劇”的始作俑者便會(hui) 向周圍同學炫耀:“看,他又被我耍了!”
很多年後林宇才意識到,那時的自己遭遇了校園欺淩。林宇雖然在初中時就讀於(yu) 重點班,但由於(yu) 在班內(nei) 成績落後,有些自卑,鮮少發脾氣,甚至有點“討好型人格”。鬧劇剛開始時,他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然而忍讓沒有換來欺淩的消減,反而漸漸地發展成為(wei) 日常。林宇也有過反抗,對方偶爾“消停”兩(liang) 天,不久又變回老樣子,最終林宇不再反擊。他回憶:“如果當時我的脾氣硬一點,結果可能會(hui) 不一樣”。
日前,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zhuan) 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要重點關(guan) 注麵臨(lin) 學業(ye) 就業(ye) 壓力、經濟困難、情感危機、家庭變故、校園欺淩等風險因素以及校外實習(xi) 、社會(hui) 實踐等學習(xi) 生活環境變化的學生。
校園生活、人際關(guan) 係狀況與(yu) 學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guan) 。校園欺淩不論對欺淩者還是被欺淩者,都容易產(chan) 生消極影響。那麽(me) ,校園欺淩是否存在普遍規律?我們(men) 能否通過找到其中的共同點,加以規避,從(cong) 而減少欺淩事件的發生?
有人認為(wei) :“在校園霸淩事件中,欺淩者一定察覺到了被欺淩者心中那種被強烈抑製的攻擊性”。心理谘詢師嚴(yan) 藝家表示,這個(ge) 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從(cong) 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不鬧脾氣’可能意味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很多空間去學習(xi) 建設性地表達內(nei) 心,包括攻擊性在內(nei) 的負麵情緒;欺淩者往往習(xi) 慣用破壞性方式去表達攻擊性及負麵情感。”她表示,在後者的眼中,前者就像“小綿羊”一般好欺負。
嚴(yan) 藝家總結,具有以下3種特質的孩子更容易成為(wei) 被欺淩對象:一是在肯定的聲音中長大,父母往往會(hui) 誇讚其“好帶”“不怎麽(me) 發脾氣”;二是習(xi) 慣被安排生活,缺乏獨立做主和說“不”的能力;三是身心常年遭遇粗暴對待,漸漸習(xi) 慣被持續侵入身心邊界的體(ti) 驗,並在人際關(guan) 係中無意識複製這種關(guan) 係。
在心理谘詢過程中,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hui) 理事賈洪武曾接觸過不少遭遇過校園欺淩的孩子,其中一部分的確有抑製自己攻擊性的傾(qing) 向。
“有的孩子接受了‘反暴力’教育,但不明白該在他人侵犯到何種界限時反擊。”賈洪武曾開導過一個(ge) 信奉“和平主義(yi) ”的孩子,他在學校經常被惡意騷擾。這個(ge) 孩子雖然生氣,可出於(yu) 強烈的道德感,他不願以激烈的方式反擊。接受心理谘詢後,他激烈地反抗了一次,才讓自己脫困。
“還有的孩子,家庭條件不太好,或是留守兒(er) 童、離異家庭子女,認為(wei) 自己無法獲得良好的保護,不願與(yu) 人起衝(chong) 突。”賈洪武接觸過的另一個(ge) 小孩家境貧寒,父親(qin) 自小便和他強調“要夾著尾巴做人”,因為(wei) “家裏沒地位、沒關(guan) 係”,對被欺淩也持息事寧人的態度。這讓孩子養(yang) 成了討好他人、回避矛盾的性格,遭受欺淩後甚至抗拒、害怕與(yu) 人交往。
然而,賈洪武不認為(wei) 被欺淩和抑製攻擊性傾(qing) 向之間存在必然聯係,“遭受欺淩的孩子也有沒有壓抑攻擊性的,隻是他們(men) 沒有反擊成功的能力”。在賈洪武看來,遭受欺淩的孩子大多具備三個(ge) 特征:缺乏良好的人際關(guan) 係、發育較晚以及無法及時得到家庭的援助。其中,人際關(guan) 係是最主要的因素——被欺淩的孩子常常孤立無援。賈洪武曾見過一個(ge) 小學時期多次轉學的小孩,因為(wei) 有些“土氣”,常被欺負。欺淩者人多勢眾(zhong) ,他不敢反抗,而作為(wei) 轉校生,他與(yu) 其他孩子不熟悉、沒有交情,也沒有人站出來製止欺淩。
對於(yu) 習(xi) 慣抑製攻擊性的孩子,嚴(yan) 藝家希望他們(men) 能夠覺察並承認自己的負麵情緒,樹立邊界,打造更安全的成長環境,同時也可以向信任的人傾(qing) 訴,避免陷入習(xi) 得性無助的境遇。
賈洪武鼓勵孩子積極發展自己的同伴關(guan) 係,避免落單。同時,及時解決(jue) 同輩間的小矛盾可以將欺淩扼殺於(yu) 萌芽,讓潛在的被欺淩者及時脫困。對於(yu) 已在遭受校園欺淩的孩子,要第一時間嚴(yan) 肅告知父母、老師,尋求家庭和學校方麵的援助與(yu) 保護。
賈洪武認為(wei) ,家長平時除了加強對孩子的思想教育,鼓勵孩子積極建立社交關(guan) 係,還應認真傾(qing) 聽孩子在校的故事,在可能發生欺淩時探究真相。
“老師在發現潛在的校園欺淩時,也應第一時間去核實情況是否屬實,采取行動幫助學生脫困。”賈洪武曾接觸過一個(ge) 老師,他在得知欺淩事件後,將雙方喊到辦公室,分別了解情況,接著為(wei) 兩(liang) 人澄清欺淩的不義(yi) 、不利。他要求兩(liang) 人在班級裏公開和解,並承諾未來不再有類似的行為(wei) ,否則便將欺淩事件升級到校長、家長處理。很多年後,兩(liang) 位同學感歎:“多虧(kui) 了老師當年的調解”。
“學生一般會(hui) 懼怕老師的權威,有能力的老師若能第一時間介入,很多欺淩便可能盡早被解決(jue) 。”賈洪武表示,如果遇到老師無法調節的欺淩問題,由家長出麵協商,若再無果,便應報警、尋求法律武器的保護。
(應受訪者要求,林宇為(wei) 化名)
實習(xi) 生 周冀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丹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