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未來交通什麽樣?這些黑科技搶先看

發布時間:2023-06-20 10:13:00來源: 科技日報

  未來,我們(men) 的出行方式會(hui) 有哪些變化?數字技術、“雙碳”科技成果怎樣讓公共交通更智能、更環保?在近日舉(ju) 行的2023世界交通運輸大會(hui) 上,一大批關(guan) 係未來交通發展的黑科技集中亮相。

  “貼地飛行”將填補高鐵與(yu) 民航之間空白

  高速磁浮列車,是兼具高速、安全、綠色、智能的新交通係統。作為(wei) 貼地飛行的“小飛機”,它將填補時速350公裏高鐵和時速近千公裏民航之間的空白。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丁叁叁在大會(hui) 期間表示,按實際旅行時間計算,高速磁浮列車是1500公裏運程範圍內(nei) 最快捷的交通模式,既適合於(yu) 中長途出行,也適合城市群通勤。

  2021年7月20日,由中國中車承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世界首套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交通係統在青島成功下線,標誌著我國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

  相比之下,水中懸浮隧道更為(wei) 科幻。

  廣西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副教授巫誌文在會(hui) 上介紹,世界上存在眾(zhong) 多寬水域深海峽灣通道,采用大跨度橋梁和深隧道均難以實現聯通,懸浮隧道的設想由此被提出。

  與(yu) 一般海底隧道不同,懸浮隧道是通過自身重力、浮力和錨固力,懸浮在水中的管狀隧道。其優(you) 勢在於(yu) 不受跨度和水深限製,可以建在長跨度、水位深、陡峭的地方。

  不過該方案目前還麵臨(lin) 多項難題。中國公路學會(hui) 理事長翁孟勇表示,懸浮隧道是未來海底隧道建設的前沿方向,希望相關(guan) 技術能夠早日成熟落地。

  數字技術將為(wei) 交通行業(ye) 帶來重要轉變

  本屆大會(hui) 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已成為(wei) 交通強國建設主線。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高鐵高速公路裏程、橋梁規模、港口吞吐量等多項指標位居世界第一,但在管理效率、服務體(ti) 驗等方麵,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以交通事故為(wei) 例,目前從(cong) 發現、上報到處置,至少要十幾分鍾,不僅(jin) 會(hui) 加劇擁堵,還容易發生二次事故。

  對此,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騰訊雲(yun) 與(yu) 智慧產(chan) 業(ye) 首席執行官湯道生表示,應建設從(cong) 感知、計算、決(jue) 策、管控的“全鏈路智能”體(ti) 係。打造實時孿生,可以基於(yu) 當前趨勢對下一刻要發生的交通情況作出預測,幫助管理部門實時決(jue) 策,提高處理效率。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東(dong) 京大學特任教授胡昂以日本“東(dong) 京大丸有”為(wei) 例介紹,該區域打造的數字孿生城市與(yu) 真實環境完全對應,真實城市變化會(hui) 實時反饋到數字孿生體(ti) ,數字空間也可對真實城市進行相應仿真和推演,形成線上線下城市設計、管理的高效循環。

  此外,大會(hui) 上有多項數字化智能技術亮相。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帶來的裝配式智能建造技術,能像搭積木一樣建造地鐵站;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構建的鋼筋部品工業(ye) 化智能建造成套技術及裝備在工程中成功應用,改變了塔柱鋼筋傳(chuan) 統施工模式,實現用機器最大程度代替人工,提高橋梁建造品質和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和安全風險。

  本屆大會(hui) 組委會(hui) 秘書(shu) 長、中國公路學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劉文傑表示,數字跟交通相結合,將為(wei) 交通行業(ye) 的應用場景、服務水平帶來重要轉變和提升。

  交通與(yu) 能源融合發展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低碳”是本屆大會(hui) 的關(guan) 鍵詞之一。

  城市軌道交通是“耗能大戶”。會(hui) 上,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展出的城市交通能源智能管理係統,能建立綜合能源計量體(ti) 係,對城市軌道交通能耗進行監測、診斷、優(you) 化以及智慧供能,未來有望實現每公裏減少174噸碳排放。

  通過交通與(yu) 能源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成為(wei) 與(yu) 會(hui) 代表的共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認為(wei) ,我國能源結構將持續優(you) 化調整,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的關(guan) 鍵點,在於(yu) 動力低碳替代和運輸工具能效提升。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忠勝認為(wei) ,在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實現“雙碳”目標不能僅(jin) 限於(yu) 將低碳技術或低碳材料簡單疊加堆砌,而要從(cong) 建設全周期統籌考慮,需要材料生產(chan) 、勘察設計、施工建設、運營養(yang) 護、處置回收等各環節協同。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董事長宋領表示,公司將把推進交能融合發展作為(wei) 促進交通綠色低碳轉型的突破口與(yu) 切入點,利用山東(dong) 棗菏高速土地資源和空間資源,實施全域新能源開發,推動節能減排降碳。後續公司將繼續探索能源管理與(yu) 智慧交通深度融合,深挖路域資源價(jia) 值,推動科技創新、商業(ye) 模式創新、市場化規模化發展。(記者 付毅飛 吳純新)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