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加力新基建
作者:劉向東(dong)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已累計建成5G基站超273萬(wan) 個(ge) ,5G網絡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縣城城區,5G移動電話用戶達6.34億(yi) 戶,千兆接入用戶突破億(yi) 級規模。隨著4年前5G商用牌照的正式發放,如今5G應用已融入超六成國民經濟大類,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以信息網絡為(wei) 基礎,以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等為(wei) 應用手段的新型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方麵正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
發展新型基礎設施,有利於(yu) 築牢數實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的現實意義(yi) 。推動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也是實現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重要基礎保障。這不僅(jin) 為(wei) 實體(ti) 經濟的拓展升級構築了堅實可靠的平台,也為(wei) 新技術迭代、新產(chan) 業(ye) 發展和新業(ye) 態湧現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應用場景和空間。多年來,得益於(yu) 超前布局和統籌推進,我國的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應用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新基建平台,激發了相互連接的10億(yi) 多人的消費生產(chan) 潛力,驅動了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同時,也積累了海量的數據資源,打造了堅實的算力底座,夯實了數字經濟核心生產(chan) 力。
隨著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對更加完善的新型基礎設施體(ti) 係的需求愈加強烈。對此,我國加快發展5G、6G等技術應用,推進千兆光網“追光行動”、中小城市雲(yun) 網強基建設、移動物聯網高質量發展行動,升級改造信息基礎設施。在增強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物聯網等建設的基礎上,加速布局東(dong) 數西算、東(dong) 數西存等重大工程,力爭(zheng) 用更領先的網絡連接百億(yi) 設備、千億(yi) 物品、數十萬(wan) 公裏的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拓展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巨大空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的創新與(yu) 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發展,尤其是數據、算力、算法的開發。原因在於(yu)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和全社會(hui) 創造力需要具備多樣完備的科技研發和試驗的數據中心、算力設施和訓練大模型。近年來,我國布局建設77個(ge)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00多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國家級企業(ye) 技術中心和一批國家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打造多樣化的5G創新應用場景,現已初步建成體(ti) 係較為(wei) 完備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引發創新基礎設施變革,數據、算力、模型將成為(wei) 開展科技創新必不可少的工具。未來,將會(hui) 有更多科研機構和科創企業(ye) 深入開展雲(yun) 網融合、算力網絡、確定性網絡等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加強先進計算、算網融合等新型基礎設施布局,推動更多相關(guan) 應用創新場景落地,不斷提升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工程試驗的效率和效能。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會(hui) 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發揮關(guan) 鍵作用。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發揮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比較優(you) 勢,積極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尤其推動中國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wei) 推動相關(guan) 國家的經貿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我們(men) 已逐步在信息、融合、創新等新型基礎設施領域增強了高質量供給能力,推動了新型基礎設施的對外輸出。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加快培育新型基礎設施高質量出口能力,能有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實走深,幫助沿線國家建設以現代基礎設施為(wei) 支撐的數字經濟體(ti) 係,增強其經濟發展內(nei) 生動力和抵禦外部衝(chong) 擊的能力。接下來,紮實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既要重視新型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與(yu) “軟聯通”,又要不斷提升新型基礎設施的出口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