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選擇誌願,重在“傾聽內心的聲音”

發布時間:2023-06-27 09: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各抒己見】

  作者:秦春華(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

  眼下正是填報高考誌願的關(guan) 鍵時刻。麵對教育考試院下發的“大本”、電腦裏一眼看不到頭的誌願填報表格、手機裏不斷推送過來的“專(zhuan) 家建議”等等,考生及家長往往非常焦慮:如何選專(zhuan) 業(ye) ?哪個(ge) 專(zhuan) 業(ye) “好”?怎樣才能選對一個(ge) “好專(zhuan) 業(ye) ”?如何才能把分數用足,至少別“虧(kui) ”了?這些都是大家非常關(guan) 心的問題。麵對滿天飛的各類信息,如何甄別判斷,不被誤導或者盲目從(cong) 眾(zhong) ?我提出一些個(ge) 人淺見,僅(jin) 供大家參考。

  選專(zhuan) 業(ye) 不等於(yu) “選工作”

  從(cong) 就業(ye) 出發選擇專(zhuan) 業(ye) 似乎理所當然——上大學不就是為(wei) 了找到一個(ge) 好工作嗎?專(zhuan) 業(ye) 對口難道不是找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嗎?所以,“就業(ye) 比專(zhuan) 業(ye) 重要,專(zhuan) 業(ye) 比大學重要”“千萬(wan) 別學純文科”之類言論大行其道,背後的邏輯隻有一個(ge) :不好就業(ye) ,所以別學。

  實際上,這是典型的似是而非。錯誤的根源在於(yu) ,持此論者對我國大學的專(zhuan) 業(ye) 設置和勞動力市場不夠了解。“專(zhuan) 業(ye) ”這個(ge) 術語,是蘇聯高等教育體(ti) 係和計劃經濟體(ti) 製相對應的產(chan) 物。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的專(zhuan) 業(ye) 的確是和職業(ye) 、就業(ye) 高度結合在一起的:專(zhuan) 業(ye) 對應著學生畢業(ye) 後在社會(hui) 上的職業(ye) ,甚至是具體(ti) 崗位,即所謂“專(zhuan) 業(ye) 對口”。自1952年中國高校院係調整,全麵引進蘇聯高等教育模式以來,這個(ge) 定位就成為(wei) 我們(men) 今天認識專(zhuan) 業(ye) 的基本出發點。

  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這種對應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做到的,在計劃經濟時代做不到,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時代更不可能做到。因為(wei) 技術進步和社會(hui) 變化太快了,學生不可能在大學裏學完職業(ye) 生涯中所需要的所有知識和技能,也不一定一生中隻從(cong) 事一種工作。更重要的是,大量研究發現,人們(men) 的工作能力主要是在工作中磨煉形成的。

  一旦明白了這個(ge) 道理,就不難理解,為(wei) 什麽(me) 很多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畢業(ye) 後沒有從(cong) 事本專(zhuan) 業(ye) 的工作,尤其是基礎學科。比如數學專(zhuan) 業(ye) ,據統計,最後從(cong) 事純數學工作的人不到10%。因為(wei) 這一類專(zhuan) 業(ye) ,本來就不是為(wei) “謀生”而設立的。但它們(men) 對於(yu) 人類的存在,對於(yu) 個(ge) 人的精神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它們(men) 擦亮了我們(men) 的眼睛,教會(hui) 我們(men) 如何去學習(xi) ,去獨立思考,去發現,去創造,去愛,去找到並發展真實的自我。

  在超級智能時代,這個(ge) 問題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人類創造了人工智能,可以按照人的意誌24小時無休止地工作。實際上,人工智能的生成式學習(xi) 路線就是專(zhuan) 業(ye) 教育路線,但它的學習(xi) 效率比人類高出太多。今天填報誌願的考生,必須考慮超級智能的影響。因為(wei) 大量現在看上去“很香”的工作,很可能會(hui) 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應當看到,上大學有多方麵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能夠憑借大學文憑獲得一份體(ti) 麵的工作和收入,當然值得尊重和追求。但是,選大學和專(zhuan) 業(ye) 不能僅(jin) 僅(jin) 從(cong) 就業(ye) 出發,否則會(hui) 吃短視的大虧(kui) 。更準確地理解“大學是什麽(me) 、專(zhuan) 業(ye) 是什麽(me) ”,可以幫助我們(men) 更理性地做出決(jue) 策。

  選大學?選專(zhuan) 業(ye) ?還是選城市?

  填報誌願時,常常要考慮三個(ge) 因素:大學、專(zhuan) 業(ye) 、大學所在城市。如何衡量這三者的權重?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選擇。

  一部分人主張:上大學首選城市。其原因,主要是大城市人脈廣、機會(hui) 多,畢業(ye) 後好找工作等等。而我的主張則是:首先選大學,其次選專(zhuan) 業(ye) ,最後選城市。如此排序的原因非常簡單:既然是讀大學,大學好不好、教育質量高不高,直接影響著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xi) 效果、成長質量。

  從(cong) 國際情況看,牛津、劍橋都是很小的城市,波士頓的劍橋市,坐擁哈佛和MIT兩(liang) 大世界頂級學府,也就是縣城的規模。而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最有名的不過是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再看我國,由於(yu) 特殊的曆史原因,頂尖大學多數坐落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但也有頂尖大學坐落在其他城市,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在哈爾濱,等等。如果一個(ge) 學生僅(jin) 僅(jin) 因為(wei) 地理位置而不選擇這樣的大學,難免留下遺憾。

  大學是一個(ge)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求知時期。本科階段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質成長,而非僅(jin) 僅(jin) 完成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一直在探索一條通識教育和專(zhuan) 業(ye) 教育相結合的道路,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打開視野,不要在本科階段就把自己盲目地限定於(yu) 某個(ge) 專(zhuan) 業(ye) 領域,過早地限製了自己的發展空間。

  讓興(xing) 趣和熱愛指引未來

  誌願填報到底應該由誰做主?是家長還是孩子?我的主張是孩子。對於(yu) 大多數考生來說,報誌願的時候已經18歲了,可以也應該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決(jue) 定。畢竟,上哪所大學、選什麽(me) 專(zhuan) 業(ye) ,關(guan) 涉孩子一生的幸福,不能由家長做出決(jue) 定、孩子承擔後果。

  麵對高考誌願填報,家長做判斷的依據大多是自己的知識和經曆,但這些都是“過去時”,並不代表未來。然而,上大學恰恰是“將來時”,孩子要麵對的是一個(ge) 不斷變化的未來。隻根據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做決(jue) 定,容易陷入現代版“刻舟求劍”的困局——刻下的記號還在那裏,但時代的船早已開走了。

  孩子應該怎麽(me) 做決(jue) 定呢?答案是:傾(qing) 聽內(nei) 心的聲音。問一問自己:你到底想要什麽(me) ?未來你想過一種什麽(me) 樣的生活?根據你想要的東(dong) 西勇敢地做出選擇,去學習(xi) 自己真正感興(xing) 趣的知識,讓興(xing) 趣和熱愛指引你的行動和未來。不要過於(yu) 糾結“會(hui) 不會(hui) 因此而失敗”。就像踢一場球,球踢得好不好其實沒關(guan) 係,重要的是你喜歡,從(cong) 中享受到了快樂(le) 。為(wei) 此,應該多去學習(xi) 了解大學和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知識,盡可能多地占有信息。本質上,高考誌願填報是不完全信息下的一次性博弈。占有的信息越完備,填報效率就會(hui) 越高。在孩子做決(jue) 定的過程中,家長要盡最大努力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幫助孩子做出決(jue) 策。

  說了這麽(me) 多,其實就是一句話:選擇你喜歡的並為(wei) 之努力;剩下的,就交給未來和命運吧。實際上,每個(ge) 人的麵前不可能有一條計算清楚的“完美生涯路線圖”,而生活也不會(hui) 按照你計算好的路徑去前進。有時候,看似一扇“窄門”,卻也能通往人生的康莊大道。不要懼怕,勇敢地走下去吧,青年!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7日 1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