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湖南益陽清溪村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3-06-27 09: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新時代的“山鄉(xiang) 巨變”

  ——湖南益陽清溪村以文化振興(xing)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龍軍(jun) 趙嘉偉(wei) 光明日報通訊員 曹燦

  6月的清溪村生機盎然,處處透著山水田園的詩情畫意。入村,也是入畫。

  印象廣場上,遊客爭(zheng) 相和大型史詩紀念群雕《山鄉(xiang) 巨變》合影;清溪畫廊下,著漢服、撐油紙傘(san) 的古裝愛好者仿若從(cong) 畫裏走出;荷塘邊,釣蝦、抓小魚的孩童,正模仿青蛙“呱呱呱”的叫聲;清溪書(shu) 屋裏,村民臨(lin) 窗而坐,捧著心儀(yi) 作家的書(shu) 本,看得如癡如醉……

  坐落在湖南省益陽市謝林港鎮的清溪村,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鄉(xiang) 土文學巨匠、斯大林文學獎獲得者周立波先生的故居所在地,也是其文學著作《山鄉(xiang) 巨變》《山那麵人家》等小說的創作背景地,被譽為(wei) “山鄉(xiang) 巨變第一村”。

  近年來,清溪村深入挖掘文化的力量,不斷擦亮“文學清溪、文旅清溪、文明清溪”三張名片,堅持以文鑄魂、以文興(xing) 業(ye) 、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強基,打造出文化振興(xing) 高地。

  獨樹一幟“書(shu) 屋村”

  “沒想到這裏竟然是個(ge) ‘書(shu) 屋村’。”6月17日,自駕從(cong) 湖南婁底來清溪村遊玩的文燕一家,把村裏的二十來間清溪書(shu) 屋逛了個(ge) 遍,尤其是科技感十足的劉慈欣清溪書(shu) 屋,讓身為(wei) 科幻迷的孩子流連忘返。“出門就是書(shu) 屋,隨時能看書(shu) ,這裏的村民真幸福,好羨慕啊。”文燕說。

  精心打造的清溪書(shu) 屋是清溪村的一張名片,吸引了一批批遊客前來打卡。據悉,村裏目前共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書(shu) 屋有21家,均以作家、出版社的名字命名,包括人民出版社清溪書(shu) 屋、王蒙清溪書(shu) 屋、賈平凹清溪書(shu) 屋、遲子建清溪書(shu) 屋、阿來清溪書(shu) 屋、梁曉聲清溪書(shu) 屋、立波清溪書(shu) 屋、作家出版社清溪書(shu) 屋等。

  “現在很多來這裏的遊客,都是‘衝(chong) 著’書(shu) 屋來的。”清溪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蔡真介紹,書(shu) 屋均由農(nong) 舍改造而成,大多是前屋後院,或下屋上舍,庭院、布局、展陳等各具風格。其中,作家書(shu) 屋根據作家的出生地、創作風格、作品來設計,有的展示了作家的手稿,透過一筆一畫,看見文字的生命力和作家的心路曆程。部分書(shu) 屋還與(yu) 數字媒體(ti) 新技術“聯姻”,打造試聽室、電子書(shu) 架等,帶給讀者現代化的閱讀體(ti) 驗,做到了一屋一景、一屋一風格。

  為(wei) 確保書(shu) 屋得到優(you) 質管理,村裏以“建成一個(ge) ,管好一個(ge) ,用好一個(ge) ”為(wei) 目標,優(you) 先選用工作熱情較高、個(ge) 人素質好的村民擔任書(shu) 屋管理員,還會(hui) 定期開展專(zhuan) 業(ye) 培訓,提高其管理能力和責任意識。

  在運營方麵,清溪村積極探索“公司+集體(ti) +農(nong) 戶”的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書(shu) 屋資源帶動村集體(ti) 經濟發展,使書(shu) 屋在滿足當地村民和讀者閱讀需求的同時,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強勁動力。自2022年7月開放運營以來,書(shu) 屋共接待遊客50餘(yu) 萬(wan) 人次,書(shu) 籍總銷售額達46.8萬(wan) 元,帶動村集體(ti) 經濟增收近170萬(wan) 元。

  一個(ge) 小小鄉(xiang) 村,有20多家高規格不同風格的書(shu) 屋,在全國都是“獨一份”。

  今年4月,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hui) ·閱讀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論壇暨2023“新時代鄉(xiang) 村閱讀季”啟動儀(yi) 式舉(ju) 行。清溪書(shu) 屋獲得了兩(liang) 項“國字號”榮譽——“匯集公益力量,打造‘文約清溪’農(nong) 家書(shu) 屋集群”典型經驗入選農(nong) 家書(shu) 屋創新示範案例,清溪村農(nong) 家書(shu) 屋獲評“最美農(nong) 家書(shu) 屋”。

  如今,清溪書(shu) 屋就像一張名片,展示著清溪村的書(shu) 香氣質;也是一塊塊磁鐵,吸引著愛讀書(shu) 的人紛至遝來。不久前,以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為(wei) 代表的名校讀書(shu) 團來到清溪村打卡,他們(men) 以逛書(shu) 屋、閱讀的方式,遇見書(shu) 香益陽,開啟文學之旅。

  聲名遠揚“文化村”

  如果說在愛讀書(shu) 的人的眼裏,清溪村是獨樹一幟的“書(shu) 屋村”,那麽(me) 在村民的眼裏,清溪村更是“文化村”,而且還是特別接地氣的那種。

  “誰能想到,農(nong) 民在家門口就能天天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啊。”村民鄧春生祖上世代務農(nong) ,可是他從(cong) 小就特別喜歡書(shu) 中那些吟詩作對的文化人。雖然向往高雅的文化生活,但因身在農(nong) 村,文化水平也有限,為(wei) 了生計隻能每天幹農(nong) 活。近年來,村裏因書(shu) 屋、因閱讀、因文學人氣越來越旺,他突然發現,歌劇、話劇、讀書(shu) 分享會(hui) 、朗誦比賽、村晚、露天電影等各種文化活動都被搬到了家門口,村民們(men) 一個(ge) 個(ge) 都忙著參加文化活動。

  在這些活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中國作家協會(hui) 連續兩(liang) 年在此舉(ju) 辦的係列活動。去年7月31日至8月1日,中國作家協會(hui) 在益陽開展“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等係列活動,清溪村第一次成為(wei) 全國頂尖文學盛會(hui) 的主要活動地。

  當鐵凝、張宏森、莫言、徐貴祥、阿來、畢飛宇、麥家、格非、王躍文、劉慈欣、池莉等書(shu) 迷們(men) 仰慕已久的文學大家匯聚到清溪村時,捧著花、拿著書(shu) 的粉絲(si) 夾道相迎。而在作家們(men) 眼中,如此富有書(shu) 卷氣和文化底蘊的鄉(xiang) 村著實少見,這裏民風淳樸,村民酷愛讀書(shu) ,這裏的書(shu) 迷擁抱文學、熱情似火。

  今年5月,中國作家協會(hui) 再一次相約清溪,在這裏舉(ju) 辦了中國作家協會(hui) “作家活動周”、中國作家“益陽文學周”活動。其間,王蒙等一大批文壇巨擘齊聚清溪,開講座、逛書(shu) 屋、搞調研;“文學之鄉(xiang) ”授牌、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shu) 珍藏館開館、中國故事大賽暨少兒(er) 文學藝術營地節啟動等精彩活動,不斷掀起高潮……清溪村再次沸騰,再次掀起文學巨浪。

  “村裏活動多,天天忙不過來。”清溪村村委成員鄧旭東(dong) 是一名“90後”村幹部,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忙著走家串戶,聽取村民對村裏做好文化振興(xing)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為(wei) 進一步叫響清溪文化品牌,村裏持續開展“文約清溪”主題活動,以每月一次的頻率邀請全國知名作家、藝術家來清溪村開展文學講座、網絡訪談、簽名售書(shu) 、采風創作等係列活動。

  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優(you) 秀的文人們(men) 匯聚於(yu) 此,給清溪村帶來了新的詩篇和遠方的風,讓清溪村聲名遠揚,也讓清溪群眾(zhong) 有了更多參與(yu) 文化活動、感受文化魅力、傳(chuan) 承文化薪火的機會(hui) 。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樣板村”

  文化的繁盛是鄉(xiang) 村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精神的豐(feng) 盈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強勁底氣。

  在此過程中,清溪村緊緊圍繞“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樣板區、現代農(nong) 業(ye) 改革示範區、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先行區”發展定位,走“鄉(xiang) 村+文學+旅遊”的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道路。為(wei) 繪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藍圖,村裏聘請專(zhuan) 業(ye) 規劃設計公司,結合清溪村特有的文學底蘊,高起點高標準開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規劃編製工作,以文化+“泛清溪”概念為(wei) 引領,對清溪村的空間結構、發展目標、戰略定位進行重新規劃和調整。尤其注重突出文學元素,先後精心打造了山鄉(xiang) 巨變廣場、連環畫長廊、清溪荷塘、立波梨園等14個(ge) 景點。

  產(chan) 業(ye) 方麵,清溪村同樣以文學、文化為(wei) 中心,圍繞重點產(chan) 業(ye) 布局,在傳(chuan) 承農(nong) 耕文化基礎上,統籌發展從(cong) 種植養(yang) 殖、加工、研發到銷售的一體(ti) 化全產(chan) 業(ye) 鏈運營模式。推動清溪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及綠色食品生產(chan) 加工基地、克明油脂加工廠等項目建設,推出預製菜等餐飲及休閑食品,加快打造精品加工“食安園”;通過吸引味芝元食品有限公司、國聯水產(chan) 等規模農(nong) 業(ye) 和食品企業(ye) 落戶清溪片區,打造資源互通“共建園”;通過完善產(chan) 品研發機製,以文化、科技等多元素賦能品質農(nong) 產(chan) 品……

  以文促旅,文旅融合是清溪村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該村持續做優(you) “文化+”旅遊新業(ye) 態,結合本地文化特色,依托清溪劇院等平台,舉(ju) 辦“花鼓戲劇節”“清溪村晚”“文化進萬(wan) 家”等特色文化節會(hui) 活動,持續提升文化旅遊熱度。在此基礎上,植入生態觀光遊、農(nong) 耕文化體(ti) 驗等多元農(nong) 旅業(ye) 態,開發文學村落民宿、文學研學實踐基地、戶外露營基地、產(chan) 學研開心農(nong) 場等“微旅遊”市場,形成多條旅遊服務產(chan) 業(ye) 鏈,有效推動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

  如今,清溪村集體(ti) 經濟收入近100萬(wan)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萬(wan) 元。先後有60多名年輕人從(cong) 廣州、深圳、長沙等城市返村,投身家鄉(xiang) 建設。村裏辦起了大大小小的擂茶館、農(nong) 家樂(le) 30多家,農(nong) 家攤點40餘(yu) 個(ge) ,帶動5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ye) 。

  村民鄧佩玲就是在家門口就業(ye) 的典型。她把自己的房子建成了畢飛宇清溪書(shu) 屋,並擔任管理員。現在,她們(men) 全家人都在清溪村不同崗位工作,伯伯家出租房屋打造梁曉聲清溪書(shu) 屋,嫂子擔任管理員,伯父伯母在村裏的清溪劇院做保潔、保安工作。“不用出村就能賺錢,還能照顧家人,這是我最想要的生活。”鄧佩玲說。

  高鐵修到家門口,柏油路通到農(nong) 家院,磚瓦房變成小洋樓……這些年,清溪村在不斷“更新”,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文化振興(xing) 高地、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的樣板、共同富裕的典型。今天的清溪村,風景秀麗(li) 、宜居宜學、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村民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共同繪就一幅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富裕的壯麗(li) 畫卷。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7日 0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