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城留古韻換新顏
城外,車水馬龍;城內(nei) ,古韻悠悠。漫步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老城區,這裏的每一條街巷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裏的每一幢建築都有厚重的曆史記憶。
庫車古稱“龜茲(zi) ”,是鑲嵌在天山中部南麓、塔裏木盆地北緣一塊美麗(li) 的綠洲,是古絲(si) 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作為(wei) 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庫車擁有熱斯坦、薩克薩克等五個(ge) 曆史文化街區,有180多戶80年以上的古民居。
如何留住曆史記憶?如何讓古城保護和利用相得益彰?記者日前在庫車進行采訪,了解曆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新做法,感受千年古城散發的新魅力。
拯救老屋突出一個(ge) “原”字
走進庫車市老城熱斯坦曆史文化街區,技術人員正在指導木匠對一幢幢古民居開展修繕保護工作。工匠們(men) 有的用麥秸泥修補牆體(ti) ,有的用鑿子在木頭上雕琢幾何圖案,忙得不可開交。
經過工匠們(men) 的修複,部分古民居原本傾(qing) 斜的房梁、坍塌的牆壁得以複原,清新古樸的風貌初顯。
剛剛修複完工的吾瑪豔·阿西木民居在街上靜靜矗立。民居麵闊四間,進深兩(liang) 間,正麵牆體(ti) 簷椽上方用飛椽,出簷深遠飄逸,正麵墊板做了透雕處理,房子的菱格窗與(yu) 前部雕刻相映成趣。
“吾瑪豔·阿西木古民居,進深前一間采用清官式建築抬梁式結構體(ti) 係,檁梁關(guan) 係清晰,是庫車古民居中為(wei) 數不多的漢式梁架建築實例。進深後一間的角柱、屋簷及屋頂采用當地做法,高聳的二層立柱間可做木肋,為(wei) 鴿子籠,由杏幹架做支撐,是漢式建築與(yu) 當地建築的有機結合。房屋有130餘(yu) 年的曆史,充分體(ti) 現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和交融。”承擔民居改造任務的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人馬豪傑介紹。
馬豪傑說,這次的“拯救老屋行動”創新保護模式,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形製、原做法”對房屋進行修繕,修繕突出“原汁原味”,留住古民居的文化底色,重現古風古韻。
目前,庫車市古民居建築麵積約83.6萬(wan) 平方米。隨著歲月的流逝,其中一些建築已經殘破,甚至麵臨(lin) 倒塌的風險。為(wei) 做好老街區、老房屋的保護,庫車市啟動“拯救老屋行動”,一期項目選取35棟文物及曆史建築開展修繕加固。
“依據其自身價(jia) 值、人文環境、曆史地位等不同因素,我們(men) 將對曆史久遠、文化底蘊濃厚的古民居采取不同的修複方式,通過編製保護規劃和維修保護方案,建立一套科學標準進行維修保護。”庫車市曆史文化名城辦工作人員顧省寧對記者說。
文化傳(chuan) 承突出一個(ge) “活”字
炎炎夏日,來到庫車市薩克薩克街道庫其艾日克社區“龜茲(zi) 小巷”遊覽的遊客絡繹不絕。小巷入口,五彩斑斕的油紙傘(san) 在日光映照下透射出斑駁的影子。門口的綜合商店裏,庫其艾日克社區居民熱依汗古麗(li) ·艾克木正忙著向遊客推薦民族服飾。
“來旅遊的本地人和外地遊客都很多,租一套衣服一小時25元,今天已經租出去20多套,淨收入500多元。”熱依汗古麗(li) ·艾克木告訴記者,古街區改造讓她實現了再就業(ye) ,政府減免了店鋪租金,現在每月經營收入能達到15000元左右。
走進小巷深處,中原風格的四合院、三合院錯落有致,在色彩鮮亮的木門、古樸的菱形窗格、特色庭院花卉映襯下顯得格外恬靜舒適。
“小巷匯集了特色飲食、特色建築、民族服飾、歌舞樂(le) 器、瓷器陶藝、地毯絲(si) 段、人文景觀、特色花卉等,呈現了一條以中華文化為(wei) 大背景、特色物件為(wei) 小展品的時空隧道。”薩克薩克街道辦事處主任瑪依努爾·艾海提邊走邊介紹,遊客們(men) 走進“龜茲(zi) 小巷”恍如穿越時空,身臨(lin) 這片熱土,觸碰那經久不衰的古絲(si) 綢之路的脈搏,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長河中形成的文化印記。
“龜茲(zi) 小巷”一期項目改造過程中,薩克薩克街道始終秉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保護開發理念,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突出老城街區人文地方特色,采用不拆建隻添置的“繡花”功夫進行微改造,讓文明得以傳(chuan) 承、文化得以延續。
在保護曆史文化的過程中,庫車注重活態傳(chuan) 承,通過文旅融合,實現古街區的活化利用。從(cong) 無人問津到煙火氣滿滿,龜茲(zi) 小巷曾經搬走的不少原住民回來了。“人氣起來了,小巷就更有活力了。古街區的活化利用,更帶動了周邊居民增收致富。”瑪依努爾·艾海提說。
城市更新突出一個(ge) “融”字
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古城如何延續曆史記憶,並與(yu) 現代環境相融,更好地承載居民的生活、生產(chan) 功能,成為(wei) 城市更新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瑪依努爾·艾海提坦言,在古城改造和文旅業(ye) 態發展中,依然麵臨(lin) 項目資金匱乏、基礎設施落後、第三方設計運行缺乏專(zhuan) 業(ye) 性、係統性,尤其是結合本土實際不夠,難以形成文化特色和優(you) 勢等諸多問題。
“古城改造過程中,不僅(jin) 是改善人居環境,還以傳(chuan) 承曆史文脈、彰顯文化特色為(wei) 目標,著力提升挖掘文化元素,重塑傳(chuan) 統街區的曆史文化肌理,打造沒有圍牆的文化展示館。”瑪依努爾·艾海提對記者說。
今年以來,庫車在加大老城保護的基礎上,完善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幾大曆史文化街區進行微改造、精提升,通過立麵改造、局部建築更新、景觀節點設計,在保護的同時逐步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文旅消費集聚區,讓遊客進得來、留得住,也為(wei) 群眾(zhong) 鋪就一條創業(ye) 就業(ye) 的增收致富路。
未來,如何讓古城曆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有力,發展添活力?
顧省寧告訴記者,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要堅持規劃引領,秉持保護與(yu) 利用相結合的理念,調動政府、社會(hui) 資本、國企、民眾(zhong) 等多方參與(yu) 熱情,由多個(ge) 部門通力配合,才能形成多元融合優(you) 勢。
“對於(yu) 這些珍貴的名城古街,保護不僅(jin) 意味著原始的保護,而且要融入現代生活。新舊融合、活化利用,就意味著要延續其原本的生活功能。”顧省寧說,現在,在我們(men) 的老城裏,遊客可以住民宿、飲花茶、賞歌舞、品美食。更重要的是,我們(men) 要通過老城改造,讓本地人也愛上老城、走進老城,體(ti) 驗其中自然雅致的生活,感受那種其樂(le) 融融的氛圍。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4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