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鄉土文化生命力
激活鄉(xiang) 土文化生命力
——學習(xi) 運用“千萬(wan) 工程”好經驗好做法
民俗節慶、良好家風、傳(chuan) 統技藝等蘊含著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能夠提振農(nong) 民精氣神,增強群眾(zhong) 凝聚力,孕育社會(hui) 好風尚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在為(wei) 文化留住血脈的同時,也為(wei) 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可能
棠棣無處不逢花。位於(yu) 浙江省紹興(xing) 市柯橋區的棠棣村,以花命名、因花聞名。在古樸整潔的村道上漫步,富有濃濃文化味的牆繪引人矚目。“蘭(lan) 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與(yu) 善人居,如入芝蘭(lan) 之室,久而自芳也”……關(guan) 於(yu) 蘭(lan) 花的詩句和畫作扮靚村莊,彰顯著“春蘭(lan) 故鄉(xiang) ”的深厚底蘊。
端午節前走進該村文化禮堂,幾位村民歡快地包著粽子。“有紅棗餡粽,也有肉粽,包好了就給村裏的獨居老人送去。”村民諸亞(ya) 飛指著包好的粽子,語氣裏充滿自豪,“我們(men) 村,歌詠會(hui) 、廣場舞、拔河、蘭(lan) 花展評……每年100多場文化活動,四季不重樣,生活挺精彩的!”
“千萬(wan) 工程”實施20年來,文明培育、文化發展,更多身有所棲的美好家園成為(wei) 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園。從(cong) 農(nong) 閑時節無事可做,到一年四季生活充實;從(cong) 文化活動乏善可陳,到文化禮堂人氣滿滿……如今,在文化滋養(yang) 下,村民的生活更加豐(feng) 富多彩。實踐證明,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不僅(jin) 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同傳(chuan) 承優(you) 秀農(nong) 耕文化結合起來。千百年來,棠棣村居民世代采蘭(lan) 、養(yang) 蘭(lan) 、賣蘭(lan) ,涵養(yang) 了獨特的蘭(lan) 文化。在棠棣村,地裏長、路邊種、牆上繪,蘭(lan) 花元素隨處可見;“別漾花海”“繽紛樂(le) 園”等村居工程充分運用蘭(lan) 花元素,為(wei) 村民帶來美的享受。文化不僅(jin) 要上牆,更要入心。蘭(lan) 花被不少人視為(wei) “君子之花”,映照著人勤春早的精神、花好人和的鄉(xiang) 風。如今,棠棣打造“蘭(lan) 鄉(xiang) 有禮”鄉(xiang) 風文明特色品牌,評選“最美家庭榜”“鄉(xiang) 賢參事榜”等榜單,讓善意不斷傳(chuan) 遞,正氣愈發充盈,文明之花開滿山村。民俗節慶、良好家風、傳(chuan) 統技藝等蘊含著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能夠提振農(nong) 民精氣神,增強群眾(zhong) 凝聚力,孕育社會(hui) 好風尚。
推動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必須緊扣鄉(xiang) 村實際、著眼群眾(zhong) 需求。在安吉縣,名為(wei) “餘(yu) 村印象”的農(nong) 家圖書(shu) 館坐落在青山環繞中。村民俞佳慧讚賞道:“無論看書(shu) ,還是參加講座、交流會(hui) ,每次來都有收獲。”“餘(yu) 村印象”不限於(yu) 提供閱讀服務,還包含鄉(xiang) 村文創、教育研學、產(chan) 業(ye) 展陳等多個(ge) 功能區,成為(wei) 綜合文旅驛站,為(wei) 村民帶來多樣文化體(ti) 驗。整合鄉(xiang) 村文化資源,堅持效果導向,不斷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才能吸引群眾(zhong) 深度參與(yu) 。
文化為(wei) 產(chan) 業(ye) 賦能,產(chan) 業(ye) 為(wei) 文化強基。在杭州市餘(yu) 杭區徑山村,“徑山茶宴”非遺項目展演現場人頭攢動。依托茶資源,徑山村村民不僅(jin) 種茶、製茶,更發展茶旅遊、弘揚茶文化,讓小茶葉成為(wei) 大產(chan) 業(ye) 。從(cong) 棠棣村的蘭(lan) 花,到徑山村的茶葉,一個(ge) 個(ge)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產(chan) 品叫得響、傳(chuan) 得遠,創造出可觀經濟效益。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找準文化與(yu) 產(chan) 業(ye) 的結合點,有利於(yu) 激發產(chan) 業(ye) 發展的潛力,激活鄉(xiang) 土文化的生命力,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更多正能量。
“‘富口袋’和‘富腦袋’兩(liang) 手都要抓。”在棠棣村采訪時聽到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千萬(wan) 工程”的鮮活案例說明,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在為(wei) 文化留住血脈的同時,也為(wei) 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可能。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一幅幅山水與(yu) 人文共美的鄉(xiang) 村畫卷必將綻放更絢麗(li) 的光彩。(張帥禎 作者為(wei) 本報總編室編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