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碧琉璃瑞煙籠罩——淺談官式建築中的琉璃瓦

發布時間:2023-07-07 09: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汀(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館員)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傳(chuan) 統和輝煌的成就。與(yu) 建築相關(guan) 的非遺項目有不少,其中,“官式建築營造技藝(北京故宮)”應該是最為(wei) 人所熟知的。作為(wei) 我國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故宮在建造維修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嚴(yan) 格形製規定和完整傳(chuan) 承譜係的宮室古建築營造技藝。它由瓦、木、土、石、油漆、彩畫、鑲嵌、裱糊各工種匠作技藝組成,俗稱“八大作”,營造中選料上乘,工藝嚴(yan) 謹,宮殿各部位的做法和施工工序都有嚴(yan) 格的定式。正是由於(yu) 工藝技術的保證,以故宮為(wei) 代表的中國宮殿,才能在數百年間始終保持其華貴精美、壯麗(li) 輝煌的建築特色。

  除故宮外,北京還有一處官式建築營造技藝的非遺保護單位,那就是坐落於(yu) 風景秀麗(li) 的什刹海南岸的恭王府,它由府邸和花園兩(liang) 部分組成,占地約6.2萬(wan) 平方米,有古建築1.78萬(wan) 平方米,布局規整、工藝精良、樓閣交錯,擁有各式建築群落30多處。作為(wei) 我國規模最大且唯一全部對外開放的清代王府建築群,是中國官式建築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府邸始建於(yu)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距今已有240餘(yu) 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2021年5月,官式建築營造技藝(恭王府)被列入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恭王府博物館自此也有了新的角色,擔負起了新的重任。

  清代王府主要傳(chuan) 承明朝規製。定都京城後,在康熙二十九年,清朝頒布首部《大清會(hui) 典》和《會(hui) 典事例》,其中就王府營造規製有明確要求。清代王府屬於(yu) 官產(chan) ,由清內(nei) 務府管理,工部主持營造,形式為(wei) 多個(ge) 單體(ti) 四合院組成,沿一條主軸線排列,形成一連串的幾進院落。其中親(qin) 王府品級較高,規模較大,大門屋頂用筒瓦、大脊、設吻獸(shou) ,垂脊上設仙人走獸(shou) ,山牆上做排水溝滴,大門漆紅色,每門金釘六十有三,梁枋施彩畫。主軸線上的正房被稱之為(wei) “殿”,其上琉璃瓦為(wei) 綠色,建築中紅、金、綠、灰各色映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這也是人們(men) 走進恭王府的二宮門,映入眼簾的銀安殿給人們(men) 以深刻印象。

  光鮮亮麗(li) 的琉璃瓦,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傳(chuan) 統審美特色,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明清官式建築的標誌。作為(wei) 遼、金、元、明、清五朝故都,琉璃在北京大量的宮殿、園林、陵墓、佛塔、寺廟等建築中隨處可見。

  北京琉璃燒製始於(yu) 遼代,到了元代初期,在位於(yu) 北京城區的琉璃廠開設了官窯,燒製琉璃瓦;明代建設內(nei) 城時,因需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裏變為(wei) 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yu) 在城裏燒窯,而遷至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

  清乾隆年間,門頭溝官窯出現興(xing) 盛局麵。琉璃渠村的琉璃燒造技藝係由山西省榆次縣趙姓琉璃世家傳(chuan) 入北京,窯場按清代工部規製燒造琉璃,這一規製一直被視為(wei) 標準官式燒製法。一件琉璃製品一般要花費十多天時間,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才能燒製完成。燒造琉璃需選用鉗子土,經過粉碎、篩選、淘洗、煉泥成型,晾幹後入窯燒胎,俗稱“素燒”,然後施以釉色,再入窯燒造,稱為(wei) “彩燒”。

  傳(chuan) 說琉璃的發現與(yu) 越國名臣範蠡有關(guan) 。當年,範蠡為(wei) 越王監造王者之劍(即青銅“越王勾踐劍”),從(cong) 礦渣中發現了琉璃,因其色彩斑斕,便與(yu) 劍一起獻給了越王。越王將這種物質賜名為(wei) “蠡”,並將其又賞賜給了範蠡。後範蠡將它製成首飾,贈予西施。西施赴吳時,淚水滴在“蠡”上,日久天長,人們(men) 可見首飾中似有淚光流動,故名為(wei) “流蠡”,後將其名訛傳(chuan) 為(wei) “琉璃”。

  美麗(li) 的器物自然會(hui) 有美麗(li) 的傳(chuan) 說。但這個(ge) 傳(chuan) 說確實有幾分道理。琉璃的確是在冶煉青銅器的過程中,由於(yu) 使用石英砂作為(wei) 輔料,在混合了草木灰之後,經高溫熔化而產(chan) 生的副產(chan) 品。到了北魏,西域匠人帶來了先進技術,優(you) 化了琉璃燒造,可惜之後技藝失傳(chuan) 。直到隋代著名工匠、外散騎侍郎何稠經反複試驗,終於(yu) 做出了琉璃成品。就這樣,選材製作成本不高、隔水排水、色彩豐(feng) 富的琉璃,越來越多用在了建築的屋頂上。它有著“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的漂亮外表和優(you) 秀質感。故宮的黃、恭王府的綠、天壇的藍,通過琉璃瓦的顏色,我們(men) 可以清晰看出建築的等級和功能。

  “碧琉璃瑞煙籠罩”(王實甫《西廂記》),曆經不斷改進,琉璃瓦成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建築上不可或缺之物,為(wei) 氣派的屋頂增光添色。琉璃瓦伴隨建築本身矗立千百年,與(yu) 榫卯椽梁一道,體(ti) 現著建築主人的地位,展現著中國傳(chuan) 統審美趣味,展示著豐(feng) 富的藝術價(jia) 值,為(wei) 後人留下璀璨的文化瑰寶。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7日 16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