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變
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我國第45處世界遺產(chan) 。作為(wei) 我國現有世界遺產(chan) 中“第一個(ge) 以農(nong) 耕、稻作為(wei) 主題的遺產(chan) 項目”“第一個(ge) 以民族名稱命名的遺產(chan) 地”,千年哈尼梯田,日益凸顯世界價(jia) 值。
短短10年,千年梯田迎來蝶變。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如今的哈尼梯田,水源林麵積逐年增加,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森林、村寨、梯田、水係“四素同構”生態係統實現良性循環,人與(yu) 自然實現和諧共生。“趕溝人”、護林員依然在守護梯田,哈尼古歌還在傳(chuan) 唱,傳(chuan) 統的蘑菇房依然屹立在梯田之上。因為(wei) 傳(chuan) 統風貌的建築、農(nong) 耕民俗都成了文旅項目,哈尼人靠著農(nong) 文旅融合也能獲得好收入……
●梯田誰來管護?
趕溝人勤奮,護林員盡責
扛著鋤頭,手持鐮刀,溯流而上,這是“趕溝人”馬有明的日常。如果說水流是哈尼梯田的“血液”,那麽(me) 溝渠就是“血管”。為(wei) 了維係水源溝渠通暢,在哀牢山深處廣袤梯田地,誕生了一種特有的“職業(ye) ”——“趕溝人”。
作為(wei) 雲(yun) 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牛角寨鎮的“趕溝人”,馬有明深知責任在肩:“沒有水就種不了田,沒有田就吃不上飯。我們(men) 的任務就是守護好梯田裏的水係。”除了及時清理溝渠中的雜草,防止溝渠堵塞外,“趕溝人”還要管護好溝渠,避免溝渠滴、跑、滲、漏。在千年哈尼梯田的存續和發展中,“趕溝人”的作用無可替代。
“缺水的季節,得每天去看。”6月27日一大早,馬有明肩扛鋤頭、手持鐮刀,順著水溝行走,一路上清理溝裏的枯枝、敗葉、垃圾,查看水流情況。遠望翠色欲滴的層層梯田,馬有明說:“等我幹不動了,就把這份工作交到更適合的村民手上,繼續守護好梯田的血脈。”
與(yu) 保護水一樣,紅河州各族人民早在千百年前就有了保護森林的共識。他們(men) 知道,沒有森林的涵養(yang) ,水也將不複存在。當地村民選出的護林員,職責就是守護森林。
在綠春縣大興(xing) 林場,巡山已經成了護林員陳正康生活的一部分,每年還有8000元的補助。趁著歇腳,陳正康的話題自然而然回到梯田:“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我巡的是眼前的山,守護的是山下的田。”
“趕溝人”與(yu) 護林員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努力,讓山林鬱鬱蔥蔥,讓各家田塊有了源源不斷的水源。
哈尼梯田的千年傳(chuan) 承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段時期,也曾遭遇過高山森林被砍伐、外來物種小龍蝦打穿梯田、福壽螺侵襲等問題。元陽縣大力實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等工程,遺產(chan) 區植被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67%和49.6%,先後恢複老虎嘴、螺螄田片區等水改旱梯田3433畝(mu) ,生態環境恢複成效顯著。
退耕還林、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基本農(nong) 田、製定梯田保護條例……通過10年的努力,當地守住了哈尼梯田遺產(chan) 區的“綠水青山”,護住了其特有的“四素同構”生態係統。
●村落怎樣保護?
蘑菇房入股,新設備進屋
無人機從(cong) 元陽縣阿者科村內(nei) 的青石板路上緩緩升起,一幅千年哈尼梯田環抱著百年古村落的絕美畫卷展現在眼前。古樹掩映之下,錯落有致的蘑菇房與(yu) 大自然融為(wei) 一體(ti) 。倏然,雲(yun) 海沿著梯田升騰,村莊坐落於(yu) 雲(yun) 端,宛若人間仙境。
如此美麗(li) 的村落,卻也曾麵臨(lin) 著消失的風險。以當地傳(chuan) 統民居蘑菇房為(wei) 例,由於(yu) 原始的蘑菇房長年未修、過於(yu) 老舊,不少村民計劃改建舊房,修建鋼筋混凝土房屋。
2018年,元陽縣政府和中山大學聯合編製了“阿者科計劃”。根據該計劃,蘑菇房可以折價(jia) 入股,依托村內(nei) 豐(feng) 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保存完好的傳(chuan) 統村落人文資源,帶動全村村民參與(yu)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再通過旅遊業(ye) 的發展,吸引當地民眾(zhong) 自發參與(yu) 到傳(chuan) 統村落的保護中。
外出務工返鄉(xiang) 的高美華便是村裏旅遊公司的一名員工。在高美華的記憶裏,20年前,她家的蘑菇房又黑又舊。隨著“阿者科計劃”的實施,當地蘑菇房得到集中修繕,“蘑菇房的外表還是以前的樣子,但裏邊的生活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跟現代住房沒啥區別。”高美華親(qin) 眼見證了阿者科村的變化,從(cong) 過去的貧窮落後到如今的欣欣向榮,阿者科村的蝶變背後,是在保護傳(chuan) 統村落中實現村莊發展的探索。
“阿者科計劃”項目的實施,不僅(jin) 改變了鄉(xiang) 村麵貌,而且激發了村民留住人、保住田、守住房的內(nei) 在動力,實現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但最初,許多村民並不願意修繕自家蘑菇房,而更願意將自家房屋改建成樓房。“以前的蘑菇房采光差、空間小,不如樓房住著舒服。”一開始政府不讓建樓房,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村民李新明心裏有埋怨。後來搬進改建完的蘑菇房,發現室內(nei) 和樓房的功用沒啥區別,而傳(chuan) 統形態反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村民收入隨之提高,李新明覺得多虧(kui) 當時“聽勸”。
而為(wei) 了解決(jue) 遺產(chan) 區群眾(zhong) 分戶建房需求,元陽縣製定出台政策,按照“一戶一房一補貼”的原則,對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chan) 區符合補助條件的每戶進行補貼,確保遺產(chan) 區風貌統一。
●民俗如何傳(chuan) 承?
傳(chuan) 承人堅守,旅遊業(ye) 搭台
國家級非遺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陳習(xi) 娘有兩(liang) 個(ge) 願望:一是哈尼古歌能在梯田上代代傳(chuan) 唱;二是梯田上的“交響樂(le) ”能走向全世界。
哈尼古歌,延綿傳(chuan) 承已千年,沒有文字記載,全靠口口相傳(chuan) 。陳習(xi) 娘拜師8年,才學成出師。哈尼古歌難學,隻能靠傳(chuan) 承人親(qin) 自教學。早年間,當地少有人教,更少有人學,哈尼古歌一度麵臨(lin) “斷代”的風險。近幾年,紅河州加大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的力度,陳習(xi) 娘自家老宅成了村裏文化傳(chuan) 習(xi) 館,他用自己製作的二胡演奏哈尼古歌,與(yu) 學生交流唱法。如今有不少年輕人來找陳習(xi) 娘學藝,他的兩(liang) 個(ge) 徒弟車克山、陳俄多已經成為(wei)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在陳習(xi) 娘第一個(ge) 願望成功實現的基礎上,他的第二個(ge) 願望也逐步成真。2015年,原生態歌舞《哈尼古歌》遠赴意大利米蘭(lan) 世博會(hui) 駐場演出,哈尼古歌成功走向世界。
傳(chuan) 承人有了,知名度打出去了,如何讓傳(chuan) 承人有用武之地?怎樣讓遊客更好體(ti) 驗哈尼農(nong) 耕文化?元陽縣給出的答案是文旅融合,讓傳(chuan) 統文化融入旅遊業(ye) 態開發。
今年4月,元陽縣舉(ju) 行“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2023年元陽梯田開秧門農(nong) 耕文化節”活動。在實景展演中,伴隨著悠揚的哈尼古歌,村裏德高望重的老者把祈求豐(feng) 收的祝福放在水源處,象征著秧門已開;年輕小夥(huo) 們(men) 則在姑娘們(men) 美妙歌聲的伴隨下,將青翠的秧苗挑到田間地頭。曾經農(nong) 民的自娛自樂(le) ,如今成了實景演出的節目。表演結束,遊客們(men) 紛紛下田插秧,親(qin) 身體(ti) 驗哈尼農(nong) 耕文化,在“看”與(yu) “玩”中,民俗文化得以傳(chuan) 承,遊客也能更好了解梯田農(nong) 耕。
10年努力,哈尼農(nong) 耕文化更添光彩。2023年,紅河州“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案例,入選全國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一路走來,世界文化遺產(chan)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等殊榮,見證了紅河哈尼梯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曆程。
●農(nong) 民如何增收?
農(nong) 文旅融合,互聯網助力
元陽縣新街鎮土鍋寨村委會(hui) 大魚塘村民小組是典型的哈尼山寨。昔日,年輕人紛紛去城裏打工,謀求一條生路,白宇蟾也是其中之一。前幾年,他改變了想法。“我學的是導遊專(zhuan) 業(ye) ,來哈尼梯田旅遊的人很多,讓我覺得回來發展旅遊業(ye) 應該是個(ge) 不錯的選擇。”於(yu) 是,白宇蟾辭掉在城裏的工作,回到老家,從(cong) 事旅遊服務行業(ye) 。
白宇蟾發現,很多遊客慕名而來,但來了後吃飯落腳的地方很少。白宇蟾看準商機,申請創業(ye) 貸款,在大魚塘村民小組開了家農(nong) 家樂(le) 。“哈尼梯田申遺成功給我們(men) 帶來了很多收益,經營農(nong) 家樂(le) 的第5年,我就把貸款還清了。”白宇蟾說。
在哈尼梯田所在的地區,10年來,當地政府充分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響亮名號,通過發展旅遊業(ye) 、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yang) 模式、借助互聯網宣傳(chuan) 等多重舉(ju) 措,千方百計拓寬農(nong) 民增收渠道。
不僅(jin) 多了農(nong) 文旅融合,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也有了更多收入。2016年以來,元陽縣大力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yang) 模式,打造休閑綠色生態農(nong) 場,提供沉浸式農(nong) 耕體(ti) 驗服務,增加梯田紅米、梯田魚、梯田鴨等農(nong) 特產(chan) 品銷量,有力保障了哈尼梯田的永續利用。
借勢互聯網,梯田的好產(chan) 出賣出了好價(jia) 格。“老一輩人在雲(yun) 上梯田耕作,我們(men) 通過網絡,把梯田文化、農(nong) 特產(chan) 品通過互聯網進行宣傳(chuan) 和銷售。”哈尼族姑娘丁繼楠從(cong) 互聯網發展中看到了返鄉(xiang) 創業(ye) 的新機遇。2019年,她辭掉工作回到村裏,成為(wei) 一名自媒體(ti) 主播。在短視頻平台中,丁繼楠身穿哈尼族傳(chuan) 統服飾,向全國的網友介紹哈尼文化和當地的風土人情,抓魚、插秧、製作特色美食等日常生活吸引了眾(zhong) 多網友的關(guan) 注。
現在,丁繼楠的團隊在元陽縣新街鎮多依樹村委會(hui) 多依樹下寨開了一家民俗館。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向更多人講述哈尼人的故事、哈尼梯田的故事。
申遺成功10年,哈尼梯田文化遺產(chan) 區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3年的3928元增長到2023年的12502元。梯田依然美麗(li) ,哈尼人民更加富裕!(記者 楊文明 胡豔輝,曾智慧、馬超賢參與(yu) 采寫(xie) )
鏈 接
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wei) 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當地“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nong) 耕文明奇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紅河州的梯田規模宏大,恢宏壯觀,綿延整個(ge) 紅河南岸的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僅(jin) 元陽縣境內(nei) 就有19萬(wan) 畝(mu) 。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所體(ti) 現的森林、水係、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係統具有突出普遍價(jia) 值,其完美反映的精密複雜的農(nong) 業(ye) 、林業(ye) 和水分配係統,通過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社會(hui) 經濟宗教體(ti) 係得以加強,彰顯了人與(yu) 環境互動的一種重要模式。
在申遺成功後的10年裏,紅河哈尼梯田遺產(chan) 區一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從(cong) 哈尼梯田申遺成功至今,圍繞著梯田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腳步就從(cong) 未停歇。雲(yun) 南省紅河州不斷加大對哈尼梯田的保護力度。據悉,10年來,元陽縣在哈尼梯田核心區(含緩衝(chong) 區)持續投入,實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田園綜合體(ti) 項目、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哈尼梯田生態修複、元陽縣數字哈尼梯田等工程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對傳(chuan) 統民居和村落的保護力度,改造傳(chuan) 統村落64個(ge) 、掛牌保護傳(chuan) 統民居1603戶、累計修繕保護遺產(chan) 區民居4500餘(yu) 幢,使民居和村寨留住了原真、特色與(yu) 鄉(xiang) 愁。
在做好保護的同時,元陽縣積極做好當地的文旅融合發展,讓當地百姓靠著保護好的梯田吃上“旅遊飯”。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10年來,景區重點發展旅遊特色村5個(ge) ,發展農(nong) 家樂(le) 、農(nong) 家客棧450家,有310戶農(nong) 戶從(cong) 事旅遊生產(chan) 、運輸、服務等行業(ye) ,直接或間接吸納4000餘(yu) 名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
這些數據也表明了遺產(chan) 區不僅(jin) 護住了哈尼梯田“四素同構”生態係統,還不斷擦亮“世界文化遺產(chan) 、千年哈尼梯田”旅遊文化名片,讓哈尼梯田不斷釋放出旅遊“紅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