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小企業數字化不能“單打獨鬥”

發布時間:2023-07-11 09:24:00來源: 經濟日報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近日開展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ye) 全國行活動,加快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步伐是其中一項重點工作。

  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是應對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然之舉(ju) ,但也是中小企業(ye) 發展難點所在。中小企業(ye) 缺技術、缺錢、缺人,容易陷入“單打獨鬥”困境,要予以重視。

  中小企業(ye) 應是數字化轉型的主體(ti) 。中小企業(ye) 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ti) ,中小企業(ye) 智能化程度代表著一國工業(ye) 經濟的發展潛能。比如,德國有一大批“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強調中小企業(ye) 是“工業(ye) 4.0”的主要實施者;美國要求智能製造應連接中小企業(ye) ,並創建生態係統幫助中小企業(ye) 應對挑戰。

  在我國,中小企業(ye) 是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ye) 群體(ti) ,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生力軍(jun) ,中小企業(ye) 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關(guan) 乎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全局。

  智能製造是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路徑。基於(yu)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先進製造業(ye) 技術深度融合,智能製造是貫穿設計、生產(chan) 、服務等全流程的先進生產(chan) 方式,能提高效率、效益和質量,是中小企業(ye) 提升內(nei) 生動力和核心競爭(zheng) 力的有效手段。尤為(wei) 重要的是,智能製造注重全產(chan) 業(ye) 鏈同步發展,隻有實現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的數據共享,打通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信息孤島”,才能真正構建起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的發展新生態。

  我國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一直麵臨(lin) 沒錢、沒人、沒技術、沒效果等困境,導致“不會(hui) 轉、不能轉、不敢轉”。中小企業(ye) 的一大特征就是小,而數字化轉型對企業(ye) 的資金和技術投入有一定要求,中小企業(ye) 在這些方麵沒有大企業(ye) 實力雄厚,也沒有數字化轉型的相關(guan) 人才。尤其是在生存麵臨(lin) 較大挑戰的情況下,一些中小企業(ye) 更難有資源和精力投入數字化轉型。不少中小企業(ye) 認為(wei) 雖然數字化改造能降本增效,但前期投入太多,兩(liang) 相抵消差不了太多,忽視了智能製造的中長期優(you) 勢。

  想轉型的中小企業(ye) 也麵臨(lin) 著“單打獨鬥”的困境。隨著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我國數字化轉型由消費領域向生產(chan) 領域擴展。在這一進程中,大型企業(ye) 憑借資金、人才、技術資源等數字化轉型的先發優(you) 勢,超過半數步入了深度應用階段。但大企業(ye) 的數字化路徑並不一定適合中小企業(ye) 。市場調研顯示,中小企業(ye) 多以自身生產(chan) 技術的進步為(wei) 目標獨自開展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缺乏與(yu) 工業(ye) 互聯網平台、上下遊企業(ye) 的聯係,其數據體(ti) 係往往不能在產(chan) 業(ye) 鏈中流通,變成了“信息孤島”。

  聚合力量,變“單打”為(wei) “團體(ti) 賽”,是推動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的關(guan) 鍵。“不會(hui) 轉”是因為(wei) 轉型能力不夠,那就要搭建數字化轉型公共平台,降低中小企業(ye) 的轉型門檻。“不能轉”是因為(wei) 轉型成本偏高,需要探索普惠型雲(yun) 服務政策,推廣一批“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能用出效益”的優(you) 質數字化服務產(chan) 品,讓中小企業(ye) 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提升數字化水平。“不敢轉”是因為(wei) 轉型陣痛期太長,有待發揮龍頭企業(ye) 和平台企業(ye) 的力量,構建起良好生態,放大企業(ye) 協同發展的效應,以大帶小,最終打造出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共生共享、互補互利的合作模式。(黃鑫)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