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
作者:李雲(yun) 雁(浙江財經大學中國政府監管與(yu) 公共政策研究院),王貽雲(yun) (浙江財經大學中國政府管製研究院)
我國製造業(ye) 規模占全球比重近30%,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是穩定經濟增長、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重要力量。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wei) 製造業(ye) 進一步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智能製造助力綠色低碳轉型
智能製造為(wei)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新思路,在提升產(chan) 業(ye) 效率的同時能夠有效減碳降汙,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環境效益“雙贏”。
一是推動能效升級。智能製造應用數字化工廠、工業(ye) 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等模式和手段,提升製造企業(ye) 能源利用技術和生產(chan) 工藝,推動綠色技術的智能化改造,催生綠色產(chan) 品設計係統、綠色製造決(jue) 策係統、綠色產(chan) 品回收係統等數智化綠色生產(chan) 平台,助推製造業(ye) 在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中提質增效、煥發生機。
二是助力價(jia) 值鏈提升。智能化技術應用於(yu) 生產(chan) 管理、研發設計、組裝流程、售後服務等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的各個(ge) 環節,破解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的創新瓶頸,降低廢品率和原料浪費,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做到精細化、柔性化生產(chan) ,促進製造業(ye) 邁向全球價(jia) 值鏈中高端。
三是實現精細化減排。智能製造以其自感知、自學習(xi) 、自決(jue) 策、自執行、自適應等特點,實現對製造業(ye) 全流程、全場景的精細化控製、精細化操作和精細化管理,並通過流程再造和全生命周期的設計形成生態設計標準,建立數智化能源管理平台,構築智能評估體(ti) 係,實現全生命周期、全產(chan) 業(ye) 鏈、全方位的減碳降汙。
多措並舉(ju) 合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智能化與(yu) 綠色化協同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當前亟須多措並舉(ju) 傳(chuan) 導轉型責任壓力、增強轉型定力、挖掘轉型潛力、激發轉型動力、形成轉型合力。
一是加強製造業(ye) 減碳規劃,傳(chuan) 導綠色低碳轉型的責任壓力。首先,將綠色低碳目標納入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明確我國製造業(ye) “十四五”及中長期減碳降汙目標,分行業(ye) 製定綠色低碳發展標準和行動路線,將能效、碳足跡、汙染物減排等減碳降汙關(guan) 鍵指標納入地方行業(ye) 規劃,錨定轉型目標和雙碳約束,堅持分類指導、分業(ye) 施策。其次,實施製造業(ye) 節能降碳專(zhuan) 項行動。全麵落實製造行業(ye) 碳達峰實施方案,堅持重點突破,加快壓減雙高工業(ye) 產(chan) 能,加速推動重點行業(ye) 節能降碳。再次,建立減汙降碳智能監測與(yu) 評估係統。開發製造業(ye) 減碳降汙智能檢測與(yu) 評估方法和技術,健全智能化監測評估數據管理係統,完善製造業(ye) 減碳降汙數據的采集、傳(chuan) 輸、存儲(chu) 、共享、應用等管理體(ti) 係,及時、準確地監測和反饋製造企業(ye) 綠色低碳績效,強化規劃落實。
二是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增強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定力。首先,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企業(ye) 減碳外部性內(nei) 部化。逐步優(you) 化全國碳交易市場機製,實施統一規範的行業(ye) 標準和交易規則,適當收緊碳配額量,出台明確的碳定價(jia) 規則,強化減排約束,並不斷完善碳市場信息披露機製,提高碳交易市場交易效率,充分釋放市場激勵轉型的信號。其次,加快發展綠色金融,緩解企業(ye) 綠色低碳轉型的融資約束。構建助力企業(ye) 綠色低碳轉型的綠色信貸、綠色債(zhai) 券、綠色保險、碳資產(chan) 管理、碳信托等全鏈條碳金融服務體(ti) 係,拓展企業(ye) 融資渠道,降低企業(ye) 融資成本,有效防範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金融風險。再次,積極應對碳關(guan) 稅,有效應對碳泄露。歐盟碳關(guan) 稅政策於(yu) 今年落地實施,高碳企業(ye) 的出口成本將大幅提高,這倒逼企業(ye)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提高整體(ti) 能源利用效率,尋找化“危”為(wei) “機”的突破口,讓產(chan) 品獲取全球“綠色通行證”,降低碳關(guan) 稅成本。
三是積極實施示範行動,挖掘綠色低碳轉型的創新潛力。首先,培育一批智能製造示範企業(ye) 。以智能製造核心技術路線為(wei) 引領,重點建設一批智能製造示範企業(ye) ,扶持一批處於(yu) 行業(ye) 價(jia) 值鏈頂端、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突出的智能製造企業(ye) 上市,做大做優(you) 智能製造企業(ye) 矩陣。其次,創建一批綠色低碳示範工廠。積極開展“節能低碳示範”、“零碳示範”和“綠色製造示範”創建工作,持續強化示範工廠產(chan) 品綠色化、生產(chan) 潔淨化、能源低碳化等能力建設,發揮以點帶麵的作用引領更大範圍的製造業(ye) 企業(ye) 綠色低碳轉型。再次,建設一批數實融合的綠色低碳轉型示範區。形成、共享智能製造與(yu) 綠色低碳轉型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和先進經驗。
四是著力優(you) 化營商環境,激發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展動力。強化要素保障,聚焦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條件,製定傾(qing) 斜政策支持智能製造和綠色低碳轉型。首先,設立專(zhuan) 項財政資金和產(chan) 業(ye) 投資引導基金,引導金融機構開發綠色金融產(chan) 品,加大對企業(ye) 智能製造和綠色低碳轉型的資金支持。其次,加快人才引育,推動智能製造與(yu) 綠色低碳轉型全鏈條人才培育,加強關(guan) 鍵技術研發人才的戰略儲(chu) 備,破解製造業(ye) 綠色低碳轉型的人才瓶頸。再次,設立專(zhuan) 門的技術研發基金,圍繞關(guan) 鍵核心共性技術,聚力攻關(guan) 解決(jue) 基礎性、長遠性重大科技項目,解決(jue) “卡脖子”的問題。
五是建設良好的產(chan) 業(ye) 生態,匯聚綠色低碳轉型的強大合力。首先,加強建設智能製造研發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統籌協調國內(nei) 外先進智能製造解決(jue) 方案提供商、智能裝備製造商、工業(ye) 軟件開發商等優(you) 勢資源,建立麵向製造業(ye) 智能化轉型的專(zhuan) 業(ye) 服務平台,為(wei) 智能化轉型企業(ye) 提供技術谘詢、人員培訓、資源共享等支持,完善協同製造、定製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公共服務,賦能製造業(ye) 企業(ye) “製造”向“智造”轉型升級。其次,積極打造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集群。以智能製造研發創新公共平台整合產(chan) 業(ye) 鏈,形成基於(yu) 雲(yun) 服務平台的大、中、小企業(ye) 合作研發、創新、轉型的產(chan) 業(ye) 組織結構,推進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共同轉型與(yu) 協同降碳。再次,加強政府、企業(ye) 與(yu) 相關(guan) 行業(ye) 協會(hui) 合作,為(wei) 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合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