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疆軍區某團邁丹邊防連:帕米爾高原上六十一載軍民情

發布時間:2023-07-26 09: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劉岩 趙明昊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孔祥萌 李樹園

  新疆軍(jun) 區某團邁丹邊防連,戍守在祖國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內(nei) 的邁丹村,“邁丹”在柯爾克孜語中意為(wei) “上有油、下有糧的地方”,但這裏曾經環境惡劣、經濟匱乏。邁丹邊防連1962年建站以來,連隊官兵紮根西陲,與(yu) 駐地邁丹村守望相助、同甘共苦,在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中辟綠洲、建家園、守邊防,譜寫(xie) 出一曲軍(jun) 民合力強邊固防的動人篇章。

  “種下五星楊,教我們(men) 知識,伴我們(men) 成長”

  “風雨你來擋,軍(jun) 徽閃閃亮,國門小學心向黨(dang) ,解放軍(jun) 叔叔,種下五星楊,教我們(men) 知識,伴我們(men) 成長……”這首歌是當地邁丹小學的校歌《五星楊之歌》,孩子們(men) 稚嫩的歌聲唱出了對邁丹連的感激,唱出了血濃於(yu) 水的軍(jun) 民情。

  1962年,人民解放軍(jun) 的一支隊伍翻達阪、蹚冰河進駐邁丹,因地得名“邁丹邊防連”。連隊駐地向西2公裏,有一個(ge) 移動教學點,邁丹連第一任副指導員薩伊曼·阿卜杜熱依木和妻子買(mai) 熱木尼沙·玉素甫在邁丹一邊駐防一邊任教。從(cong) 此,邁丹有了學校,孩子們(men) 有了老師。

  曾經,一位軍(jun) 嫂老師、一堆石頭壘起來的“黑板”、席地而坐的孩子,就是這所國門小學的全部。現如今,邁丹小學有了寬敞明亮的教學樓、幹淨整潔的塑膠操場、設施完備的多媒體(ti) 教室、藏書(shu) 豐(feng) 富的圖書(shu) 館、溫暖舒適的學生公寓。在邁丹連一代代官兵的接續努力下,邁丹小學舊貌換新顏,邁丹的孩子再也不用拿石頭當黑板、拿木棍當筆了。

  據統計,自1980年官兵幫助師生建起了第一所固定教室起,連隊始終堅持學校急需什麽(me) ,官兵就盡力幫扶什麽(me) 。先後協調投入資金420萬(wan) 元新建修繕教學樓、布設完善文化氛圍、鋪設全塑膠跑道、捐贈圖書(shu) 3000餘(yu) 冊(ce) ,構建“愛黨(dang) 、愛國、愛邊、感恩、團結”校園文化矩陣;發動高學曆官兵每周課外輔導促學、倡導官兵人人捐資助學,先後資助654名學生完成學業(ye) 。這裏現已走出了150名大學生。如今成為(wei) 教師的殘疾女孩古再努爾說:“要不是連隊官兵,我隻能靠家裏養(yang) 著。現在我不僅(jin) 可以自食其力,還資助了一名邁丹學生,真是打心眼兒(er) 裏感謝連隊。”

  “解放軍(jun) 的恩情就像藤上的葡萄,看得見,但數不清”

  1992年,村民努熱·居努斯的新生小孩患先天殘疾,麵對高額的醫療費用,整日以淚洗麵。時任連長得知情況後主動與(yu) 她家結成幫扶對子,這一結就是31年。這些年來,13任邁丹連連長接力幫扶居努斯一家,努熱·居努斯滿含熱淚地說:“解放軍(jun) 的恩情就像藤上的葡萄,看得見,但數不清。”

  61年來,連隊黨(dang) 支部班子換了一屆又一屆,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愛民助民的傳(chuan) 統卻一直紮根在邁丹連。人民軍(jun) 隊為(wei) 人民,官兵把群眾(zhong) 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黨(dang) 員骨幹人人結對認親(qin) ,成立“學雷鋒愛心服務隊”開展義(yi) 務勞動。逢年過節,都要組織走訪慰問困難群眾(zhong) ;老兵退伍,都要組織官兵到邁丹村告別。

  2015年,邁丹村不少村民家庭收入仍在貧困線以下,村子產(chan) 業(ye) 單一,多數人沒有穩定的生活保障,連隊扶持邁丹村建立地毯廠、刺繡廠,聘請專(zhuan) 家開展種養(yang) 殖技術培訓,開設“連心巴紮”“惠民驛站”,借助電商平台打造邁丹品牌,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3410.48元增長到2022年的10600元,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官兵的真心幫助換來了邊民的真心擁護,每逢新兵下連、老兵複退,村民都會(hui) 來到連隊看望他們(men) 的“兵巴郎”;為(wei) 了讓戍邊官兵不被凍傷(shang) 困擾,努熱·居努斯把攢下的羊油用土法熬製成凍傷(shang) 藥。80多歲的柯爾克孜族大爺哈孜買(mai) 買(mai) 提·吾斯曼感慨地說:“如今的好生活年輕時想都不敢想,這真的就像感恩碑上寫(xie) 的那樣,感謝共產(chan) 黨(dang) 、感謝解放軍(jun) 。”

  “感恩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著連隊把邊防守住守好”

  一生隻做一件事,我為(wei) 祖國守邊防——這是鐫刻在邁丹村村口巍峨高山上的一句話,也是所有邁丹村村民心中堅定的信念。正是因為(wei) 有這種質樸情懷,官兵與(yu) 邊民融為(wei) 一體(ti) 、不可分割,軍(jun) 民齊心在祖國西陲鑄就了一道牢不可破的戍邊防線。

  自20世紀60年代起,連隊官兵就組織村民開展軍(jun) 事訓練,還用石頭教村民學文化、雕“中國”——放牧時,村民會(hui) 在石頭上刻下“中國”字樣。時至今日,在連隊4號巡邏點位附近,漫山石頭中隨手撿起一塊都是“中國石”。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連隊堅持每周開辦夜校,邀請人民楷模布茹瑪汗·毛勒朵、邁丹村老黨(dang) 員、連隊官兵上台授課,引導村民學文化、學技能、學邊防知識,累計開展培訓3600餘(yu) 人次。村民每月會(hui) 到連隊參加一次固防聯席會(hui) 議、會(hui) 商一次邊境情報信息,護邊員人人自領責任區協助官兵巡邏,村中青年也紛紛申請加入護邊員隊伍。目前,邁丹村護邊員青年占比高達65%,“一個(ge) 氈房就是一處哨所,一個(ge) 牧民就是一個(ge) 哨兵”在邁丹蔚然成風。

  村裏的優(you) 秀護邊員托合提常跟人講:“在我的記憶中,連隊官兵一直在幫助我們(men) ,我們(men) 要懂得感恩,感恩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著連隊把邊防守住守好。”據統計,2012年以來,村裏先後有56名高校學子畢業(ye) 回鄉(xiang) 任職,13名大學生選擇應征入伍,他們(men) 說:“我們(men) 要像邊防連官兵一樣,自覺當好民族團結、戍邊守防的排頭兵。”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6日 03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