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筆觸描繪海洋形象——讀《黃海傳》
作者:張元珂(中國藝術研究院傳(chuan) 記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從(cong) 整體(ti) 上來看,破解黃海形成之謎,再現黃海曆史,表達海洋文明之思,是作家趙德發在《黃海傳(chuan) 》(山東(dong) 文藝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中所側(ce) 重達成的幾個(ge) 主題向度。第一章《亙(gen) 古滄溟》包括四節:“浩瀚大水哪裏來”“洪州石河可曾有”“黃海之名何時得”“海中生物知多少”,從(cong) 本體(ti) 角度,秉承科學精神,探尋和解釋黃海在宇宙中的成因和演變過程。所講所述有例有析,重在以理服人。這也是能彰顯《黃海傳(chuan) 》新視角、新內(nei) 容、新觀點的一章。第二章《藍海帆影》、第三章《紛紜激蕩》、第四章《巨變種種》以線性時間為(wei) 序,以曆史人物、曆史事件、曆史遺跡、典型海戰(或與(yu) 黃海緊密關(guan) 聯的陸戰)、民間傳(chuan) 說為(wei) 依托,以古今對比、中西互鑒、鏡鑒當下為(wei) 潛在訴求,分別傳(chuan) 述從(cong) 古到今發生於(yu) 黃海或與(yu) 黃海息息相關(guan) 的曆史進程,總結內(nei) 在於(yu) 其中的曆史經驗。尾聲作結,以直抒胸臆、懷古托今方式抒發理想,寄托宏願,即“願黃海永遠是一片和平之海、和諧之海、豐(feng) 饒之海、美麗(li) 之海”。
由此可以看出,致力於(yu) 黃海形象及其內(nei) 涵的整體(ti) 性把握和總體(ti) 性建構,並努力從(cong) 中發掘和歸納出一種內(nei) 在於(yu) 曆史深處、對當下產(chan) 生啟迪或建設意義(yi) 的思想力量,是作者在《黃海傳(chuan) 》中所要極力達成的文學願景。
從(cong) 局部來看,以史為(wei) 綱,以典型人物、事件、場景及其曆史關(guan) 係的講述為(wei) 中心,用心講述海洋知識、地方風俗、民間傳(chuan) 說等內(nei) 容,構成作者在這部作品中一以貫之的行文方式。這也是確保《黃海傳(chuan) 》具備史學的知識性和文學的審美性的原因所在。實際上,在傳(chuan) 記創作中,從(cong) 嚴(yan) 格意義(yi) 上來說,任何虛構都是不允許的。那麽(me) ,傳(chuan) 記中的“文學性”是如何生成的呢?從(cong) 對有效信息的甄別、提取、整合,到對內(nei) 容和篇章結構的反複取舍、醞釀、剪裁,再到對講述視點、呈現方式和文體(ti) 樣式的選擇、磨合、使用,都是“文學性”生成的重要來源。而“文學性”的有無或濃淡,又是衡量一部長篇傳(chuan) 記文學作品價(jia) 值大小的重要標誌之一。以此而論,作者在創作《黃海傳(chuan) 》中嚴(yan) 格遵循傳(chuan) 記寫(xie) 作的底線,即一切以史實為(wei) 準,曆史、人物及其關(guan) 係不能虛構,更不能篡改。在此前提下,他又特別青睞講故事方式,對曆史事件條分縷析地歸集或講述。比如,對徐福和弓月君等人東(dong) 渡日本、中日甲午海戰、日俄海戰等曆史人物或曆史事件的述說,都很講究鋪墊、節奏、層次,努力做到清晰明了而又不失“故事性”。同時作者又注重對情調、場景氛圍的渲染或營構,以增強感染力。比如,在《北上與(yu) 南下》中,對膠東(dong) 軍(jun) 區主力部隊挺進東(dong) 北過程的講述,屢屢出現場景渲染和人物對話。作者在細節或細部進行謹慎而有限度的想象。比如,對吳齊琅琊海戰交戰過程的描寫(xie) ,其中有渲染,有細描,有特寫(xie) 。這些描寫(xie) 未必完全等同於(yu) 曆史場景,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同時作者對史料觀點和原文使用盡可能以間接話語進行整合。這都是為(wei) 確保這部傳(chuan) 記具有可讀性而在文學修辭上所作出的努力。
為(wei) 黃海這樣一個(ge) 既豐(feng) 富又複雜、既實在又虛擬、既宏闊又具體(ti) 的“龐然大物”作傳(chuan) ,是一種極富挑戰性、極具難度的文學創作活動。這從(cong) 知識儲(chu) 備、史料梳理、篇章構思到落實於(yu) 紙麵或電腦屏幕的具體(ti) 寫(xie) 作,其中任何一個(ge) 環節都不可能輕鬆,都需要身力和心力的雙重合作與(yu) 艱辛付出。在此過程中,如何探尋、甄別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如何進入、把握宏闊的海洋時空,如何認知、整合紛繁無序的曆史景觀,以及如何繼承、革新現代傳(chuan) 記理念,對於(yu) 任何一位有誌於(yu) 為(wei) “宏大之物”作傳(chuan) 的作者而言,其中任何一環,同樣具有不小的挑戰。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黃海傳(chuan) 》,可以發現這是一部致力於(yu) 開拓新領域的傳(chuan) 記作品。為(wei) 城市和江河湖海作傳(chuan) ,是近些年傳(chuan) 記創作領域的一大熱點。《黃海傳(chuan) 》為(wei) 持續認知和闡釋這一現象提供了新話題。為(wei) 黃海作傳(chuan) ,此前除不成體(ti) 係的“片傳(chuan) ”或散記外,並沒有出現這種係統性的、總體(ti) 性的全傳(chuan) 樣式。因而,對作者而言,如何為(wei) 黃海作傳(chuan) ,即如何傳(chuan) 述黃海並賦予其相契合的傳(chuan) 記形式,幾乎是一種基於(yu) 個(ge) 人誌趣的新嚐試、探索與(yu) 實踐。因此,《黃海傳(chuan) 》在內(nei) 容、寫(xie) 法上的示範價(jia) 值值得關(guan) 注。
《黃海傳(chuan) 》還是一部以係統性和真實性見長、講述黃海故事、普及海洋知識的科普作品。科普作品需要同時具備知識性、真實性、可讀性。以此來衡量《黃海傳(chuan) 》,知識性、可讀性自不必說,對真實性的嚴(yan) 謹建構,更能凸顯其珍貴品格。真實性是任何類型傳(chuan) 記創作所必須堅守的第一要義(yi) 。如果脫離真實,任何以傳(chuan) 記名義(yi) 所從(cong) 事的寫(xie) 作都將失去合法性。作家趙德發長期生活在日照海邊,由此所激發和生成的對於(yu) 海洋認知的“感官真實”,由不斷搜集和查閱各類關(guan) 於(yu) 海洋的書(shu) 刊、史料所獲得的“文獻真實”,由親(qin) 臨(lin) 其境、田野調查所累積生成的“客觀真實”,以作家視野和經驗所淬煉出的關(guan) 於(yu) 海洋的“審美真實”,共同造就出作者關(guan) 於(yu) 黃海的形象、內(nei) 涵及對其曆史的整體(ti) 認知。在此過程中,從(cong) 對地理學、曆史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知識儲(chu) 備與(yu) 運用,到對中外典籍、文獻、傳(chuan) 說等眾(zhong) 多文化資源的篩選與(yu) 吸納,尤其可以明顯看出作者為(wei) 創作《黃海傳(chuan) 》所傾(qing) 注的無盡心血。對文獻資料的詳盡占有,對涉及黃海曆史的熟稔,對科學精神的謹嚴(yan) 實踐,都讓人覺得這部傳(chuan) 記真實可靠。
雖然作者的講述格外客觀,足夠冷靜,且對事對人一般不作直評,但在其話語背後也不難體(ti) 悟到尋求與(yu) 現實對話的強烈願望。這裏既有對曆史教訓的深刻總結,也有對人類海洋文明的期許。作者寫(xie) 道:“海洋文明,應該是人類認識到海洋對於(yu) 世界的密切聯結,認識到海洋和人類是和諧的生命共同體(ti) ,從(cong) 而精心嗬護海洋,和平利用海洋,讓世界可持續發展,為(wei) 人類增加福祉的一種文明形態。”因此,《黃海傳(chuan) 》既是一部講述黃海何來、何樣、何為(wei) 的曆史之書(shu) ,也是一部審視曆史、麵向未來的鏡鑒之書(shu) 。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6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