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今年7月,西北工業(ye) 大學又有4家科技成果轉化企業(ye) 入選陝西省重點產(chan) 業(ye) 鏈‘鏈主’企業(ye) ,目前入選‘鏈主’企業(ye) 已達7家。”西北工業(ye) 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主任符新偉(wei) 介紹。
2019年12月,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支持和鼓勵事業(ye) 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ye) 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ye) 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辦企業(ye) 、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ye) 等。2021年以來,西北工業(ye) 大學積極探索推進“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jia) 和職稱評定製度”“橫向科研項目結餘(yu) 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等3項國家全麵創新改革任務,以此牽引科技成果轉化,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等難題,實現了高校科研人員從(cong) “要我轉”到“我要轉”的轉變,持續激發人才科技創新活力和成果轉化動力,推動科教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為(wei) 促進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西北工業(ye) 大學動力與(yu) 能源學院副研究員董素豔成立了西安流固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國產(chan) 高端工業(ye) 仿真軟件。“目前研究出10餘(yu) 款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仿真軟件產(chan) 品,在實現自主可控的同時,關(guan) 鍵參數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董素豔說。西安礪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攻克一批中高端智能傳(chuan) 感器芯片加工製造難題,建成了一條覆蓋常溫、高溫、超低溫薄膜溫度傳(chuan) 感器芯片自動化生產(chan) 線。“未來3—5年的目標是建成國內(nei) 智能溫度傳(chuan) 感器製造中心和智能傳(chuan) 感器測試計量中心,支撐研發、服務生產(chan) 、吸引產(chan) 業(ye) 聚集。”西北工業(ye) 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西安礪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羅劍說。
據統計,自2021年3月陝西秦創原建設以來,西北工業(ye) 大學已將200多項知識產(chan) 權評估作價(jia) 3.7億(yi) 元,新增39家成果轉化參股企業(ye) ,吸引社會(hui) 資本超20億(yi) 元;與(yu) 企業(ye) 共建40餘(yu) 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20餘(yu) 家“四主體(ti) 一聯合”校企聯合研究中心;6家企業(ye) 入選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
科研成果從(cong) 實驗室走向生產(chan) 線,科技成果的轉化也反哺著學校教學科研。例如,校企共建“科學家+工程師”產(chan) 學研聯合攻關(guan) 隊伍,將科學研究與(yu) 技術應用相結合,共同研發、攻克了複合材料複雜構件關(guan) 鍵技術,促進了航空宇航學科融合和發展。
為(wei) 真正實現科技服務資源的垂直整合、跨界融合,提供一體(ti) 化的全鏈條服務,對科技成果轉化起到“催化劑”作用,學校依托企業(ye) 組織學生參加“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創客中國”等比賽,獲得多個(ge) 獎項。“學校將繼續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與(yu) 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發揮科研優(you) 勢,優(you) 化團隊結構,更好服務於(yu)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西北工業(ye) 大學校長助理張開富表示。記者 龔仕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