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新媒介上“讀”國學
【新聞隨筆】
作者:餘(yu) 婉卉(武漢大學國學院講師)
近來,短視頻平台上普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語言學知識的視頻引發強烈反響,流量上億(yi) 、觀者熱議,而且參與(yu) 者的討論言說層次並不低,頗有可觀處。這樣的傳(chuan) 播實踐,意味著國學普及可以走上創新之路。
近代有學人說“國必有學而始立”,國學提供了一種強大的文化向心力。但也有人認為(wei) ,國學已經過時,與(yu) 現代文明和科技手段格格不入。然而,當國學一詞指代“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時,即已蘊含了現代意味和世界眼光。中華文化就是在與(yu) 時代精神、世界文化的交流對話中得到豐(feng) 富和發展的。
從(cong) 知識社會(hui) 學的角度而言,知識的傳(chuan) 播及賡續與(yu) 媒介工具緊密相連。文化知識的延傳(chuan) 形式曆經了“口傳(chuan) —寫(xie) 本—印本—電子媒介”等階段。中國古代文明曾依賴甲骨、金石、竹帛等材料傳(chuan) 承,而造紙術發明、推廣以後,柔軟和價(jia) 廉的紙則成為(wei) 最流行的書(shu) 寫(xie) 材料。五代時期,開始雕版印刷“九經”,對中國古代知識、學術、思想、文化的傳(chuan) 承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可見,善用新技術新工具,會(hui) 使知識得到更有效的傳(chuan) 播。在文字社會(hui) 出現之前,口頭延傳(chuan) 是傳(chuan) 遞傳(chuan) 統的主要方式。在文字較普及的社會(hui) ,文字認知則占據重要地位。知識類短視頻能結合口頭傳(chuan) 播的生動性和文字認知的明晰性,同時還能具有豐(feng) 富的視覺效果。因此,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妨以新穎的媒介形態拓寬知識傳(chuan) 播場景。
國學是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ti) ,誠然,它需要學者具有深刻而透徹的了解,但若僅(jin) 是高頭講章,則會(hui) 限製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國學研究者既應以學術為(wei) 誌業(ye) ,也應積極麵對廣大受眾(zhong) 的知識需求和價(jia) 值追求。對人文學者而言,這體(ti) 現了一種社會(hui) 責任,多方麵展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鍛煉“大眾(zhong) 化”闡釋的能力;對視頻觀看者而言,這使他們(men) 得以與(yu) 業(ye) 內(nei) 學者互動,隨時隨地能夠獲取以前必須登堂入室才能獲取的知識,何嚐不是一種知識普惠的方式?
當然,借助新的形式和途徑普及國學,應注重內(nei) 容質量,保證知識的準確性和思想的凝練性,並發掘更多的優(you) 質創作者。創作者要善於(yu) 發現有趣而有益的知識話題,積極引導受眾(zhong) 對深度閱讀產(chan) 生興(xing) 趣,從(cong) 而提高國學普及的質量。讓我們(men) 借助無遠弗屆的媒介,使更多人與(yu) 真正的思想瑰寶相遇。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5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