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孕育優秀運動人才
8月5日的成都鳳凰山體(ti) 育公園冰籃球館,大運會(hui) 女籃決(jue) 賽在這裏舉(ju) 行,中國隊對陣日本隊末節最後時刻,中國隊的姑娘們(men) 咬緊牙關(guan) ,阻擋了對手反撲的勢頭。一年前畢業(ye) 於(yu) 北京師範大學、現就職於(yu)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張敬一命中關(guan) 鍵三分,一舉(ju) 鎖定勝局,中國隊奪得冠軍(jun) 。
當成都大運會(hui) 女子籃球的金牌終於(yu) 掛到了胸前,張敬一激動地說:“感謝我的母校北京師範大學。”在本屆成都大運會(hui) 上,很多中國運動員在取得好成績後,都會(hui) 表達對母校的感激之情。
在18年前的土耳其伊茲(zi) 米爾大運會(hui) 上,來自清華大學的胡凱勇奪田徑男子100米冠軍(jun) 。胡凱的橫空出世,拉開了中國學校體(ti) 育的一個(ge) 時代。正是從(cong) 那時起,中國高校體(ti) 育的發展翻開嶄新一頁。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大學體(ti) 育已在我國各地高校中蓬勃發展,並逐漸結出豐(feng) 碩果實,越來越多的優(you) 秀運動人才由校園中孕育而生。
成都大運會(hui) 上,中國大學生體(ti) 育代表團103枚金牌、40枚銀牌、35枚銅牌的驕人戰績,就是我國近些年來推行的“校園體(ti) 育”和“教體(ti) 融合”取得成功的最好例證。
1.體(ti) 教融合推動學訓雙優(you)
“在我衝(chong) 線的時刻,天空下起了雨,我的名字裏麵也有‘雨’,今天是個(ge) 幸運的日子。”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夏雨雨奪得女子10000米冠軍(jun) 後的一段有趣表白走紅網絡。
無論作為(wei) 學生,還是作為(wei) 運動員,她都達到了頂尖水平。
“這些年來,一路從(cong) 畢節山村跑進清華大學,再跑上國際賽場,我用我的經曆證明,體(ti) 育訓練和大學學業(ye) 並不矛盾,隻要認真努力,課業(ye) 與(yu) 訓練完全可以兼顧得很好。”夏雨雨說。
像夏雨雨這樣“學訓雙優(you) ”的運動員,在當今的中國高校裏已成為(wei) 一個(ge) 群體(ti) 。競技場上,他們(men) 向世界展示中國大學生運動員的非凡實力;回到大學校園,他們(men) 同樣可以做到成績優(you) 異。
看著五星紅旗在四川川投國際網球中心升起後,奪得網球女單冠軍(jun) 的郭涵煜禁不住流下了熱淚。在幾天前的成都大運會(hui) 開幕式上,她是中國代表團旗手之一。
就讀於(yu) 西南大學體(ti) 育學院的她,學業(ye) 與(yu) 運動兩(liang) 不誤。“得益於(yu) 校園生活,我的思維方式、溝通技巧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比賽中遇到困難也懂得如何調整和應對。”她說。
“高校可以發揮自己的優(you) 勢,調動多學科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去支撐高水平競賽訓練;同時,將競技後備人才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從(cong) 製度層麵上解決(jue) 高水平運動員的綜合培養(yang) 問題。”成都體(ti) 育學院校長潘小非說。
2.體(ti) 育特長生有了更寬廣的成長環境
張敬一研究生畢業(ye) 後,放棄了進入專(zhuan) 業(ye) 隊的機會(hui) ,選擇走“學校路線”,成為(wei)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一名老師。而中國女籃奪冠的另一位功臣韓旭則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從(cong) 清華附中畢業(ye) 後,雖然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但她仍選擇走上職業(ye) 道路,如今成為(wei) 中國女籃最有影響力的球員之一。
在本屆大運會(hui) 開幕式上擔任中國代表團旗手之一的胡朕卓,與(yu) 隊友一同努力,在本屆大運會(hui) 的男排比賽中收獲一枚銅牌。目前胡朕卓就讀於(yu) 清華大學,他坦言,現在的首要目標是完成好本科學業(ye) 。“在大二學業(ye) 負擔比較重的時候,我會(hui) 把重心放在學習(xi) 上。在假期以及大三、大四空餘(yu) 時間較多的時候,我會(hui) 投入更多的時間到專(zhuan) 業(ye) 訓練中,繼續提升自己的實力。”胡朕卓說。
當下,擁有高水平運動隊的大學,會(hui) 結合學生的國家隊備戰訓練計劃,及時調整培養(yang) 方案,個(ge) 性化定製線上教學計劃,力求讓每一位學子做到訓練和學習(xi) 兩(liang) 不誤。
為(wei) 體(ti) 育特長生創造更寬廣的成長環境,讓他們(men) 擁有更多元的發展路徑,是近年來高校體(ti) 育呈現的可喜變化。在校園賽場與(yu) 職業(ye) 賽場之間自由轉換,也給高校體(ti) 育生的成才提供了更多的出口。
中國大學生體(ti) 育協會(hui) 副主席鍾秉樞表示,立德樹人是學校體(ti) 育的根本任務,體(ti) 教融合也絕不僅(jin) 僅(jin) 是培養(yang) 幾名專(zhuan) 業(ye) 運動員。“我們(men) 把學生參與(yu) 運動、參加運動會(hui) 視為(wei) 塑造人的過程。他們(men) 大學畢業(ye) 以後,會(hui) 進入各行各業(ye) ,也許會(hui) 成為(wei) 職業(ye) 運動員,也許會(hui) 從(cong) 事他們(men) 心儀(yi) 的工作。出路寬了,家長們(men) 也更願意送孩子去練體(ti) 育。”
3.多樣體(ti) 育項目走俏大學校園
作為(wei) 一名“資深”學生運動員,曾參加過兩(liang) 屆大運會(hui) 的北師大博士生邵婷,深刻感受到我國各地校園體(ti) 育近些年的變化。“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高校組建了籃球隊,大學生籃球聯賽辦得如火如荼,這種熱情延續到了大運會(hui) 上。”她說,“除此之外,大學生們(men) 選擇的體(ti) 育項目也越來越廣泛,不再局限於(yu) 三大球、三小球、田徑等,很多冷門項目都不乏參與(yu) 者。”
在中國大學生體(ti) 育協會(hui) 副主席劉立新看來,全國級別的大學生體(ti) 育聯賽的設置,推動著中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與(yu) 此同時,中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更是促進了校園體(ti) 育的廣泛開展。
在小眾(zhong) 項目上,體(ti) 教融合政策效果更加明顯。近年來,上海和廣東(dong) 等地的高校通過派出優(you) 秀的教練員和運動員,為(wei) 其他高校做培訓,不斷擴大學習(xi) 水球項目的人群。此次大運會(hui) 中國水球女隊的鍾淇雲(yun) 告訴記者:“現在在上海的大學中開始體(ti) 驗水球的同學越來越多,推廣和普及範圍不斷擴大。”
來自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學生杜美餘(yu) 與(yu) 隊友合力拿下了成都大運會(hui) 射箭男子複合弓團體(ti) 賽金牌。杜美餘(yu) 介紹,射箭雖然算是一個(ge) 冷門運動,但十分適合在高校開展。中國大學生射箭隊複合弓組教練、山西大學體(ti) 育教師王霆也表示,對於(yu) 想參加體(ti) 育運動,但又不想選擇對抗特別激烈運動的學生,射箭就是非常理想的運動選項。
據統計,目前國內(nei) 已有近200所高校開展了射箭運動,而將其納入課程的高校有100多所。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院院長王宗平表示:“這次大運會(hui) 的最大作用將會(hui) 是激發全國近3億(yi) 青少年走出宿舍、走向操場,更加積極地參與(yu) 運動。”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9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