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真人秀也應秀格局

發布時間:2023-08-09 09: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莫莉(福建師範大學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中國真人秀創作呈現類型多元、題材各異的蓬勃發展態勢。編導們(men) 著眼於(yu) 生活觀察、體(ti) 育競技、舞台競演等不同領域,以獨特的呈現方式和新穎的主題立意吸引了不同年齡段、興(xing) 趣點各異的觀眾(zhong) 群,使真人秀成為(wei) 影視文化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品”。然而,在讓觀眾(zhong) 拓展眼界、獲得視聽享受的同時,部分節目因低俗化、套路化、過度娛樂(le) 化等問題遭到觀眾(zhong) 詬病,甚至產(chan) 生一種重噱頭輕內(nei) 容、重形式輕思想、重製作輕創新的創作態勢。

  部分創作者為(wei) 了控製市場風險,不敢輕言創新,隻能通過複製經過市場驗證的成熟模式,製作低成本高收益的“產(chan) 品”,導致一些真人秀節目創作視野狹窄,內(nei) 容注水。有的節目充斥著吃吃喝喝、打打鬧鬧等無聊的橋段,缺乏精神營養(yang) 。有的節目類型框架、流程賽製如出一轍,遊戲環節也頻繁使用“我畫你猜”等套路。有的節目嘉賓選擇單一,把幾位具有綜藝感的明星當成常規陣容。刻板單調的樣態削弱了節目的神秘感和辨識度,使觀眾(zhong) 輕而易舉(ju) 地預見節目的環節甚至接下來的鏡頭,產(chan) 生審美疲勞。

  還有的創作者在更多熱搜、更高流量和更大利潤的商業(ye) 思維驅動下,把“無話題不綜藝”的理念奉為(wei) 圭臬,不在主題立意、思想內(nei) 涵方麵下功夫,而是將重心放在吸引觀眾(zhong) 眼球、增加節目效果的“技巧”上。有的節目故意設置泥裏打滾之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打造動作激烈、場麵混亂(luan) 的出位鏡頭,使節目嘉賓洋相百出、狼狽不堪。有的節目刻意放大矛盾衝(chong) 突,將口舌之爭(zheng) 、偏激言論、尷尬場景當成高光時刻來渲染。有的節目設置臥底嘉賓,讓他們(men) 騙取同伴信任,破壞遊戲進程,導致團隊一路猜疑算計、鉤心鬥角。有的節目強行“撒糖”,利用剪輯、視頻花字將嘉賓之間的正常互動渲染成曖昧情節。有的節目格調低俗,把嘲笑長相、暴露隱私等內(nei) 容當成笑料。凡此種種,使真人秀淪為(wei) “整人秀”“作假秀”。

  真人秀創作存在的這些問題都與(yu) 部分創作者眼光和格局不夠開闊有關(guan) 。他們(men) 為(wei) 了掙快錢,將創作當成“一錘子買(mai) 賣”,追求娛樂(le) 效果最大化,忽視主流價(jia) 值觀的傳(chuan) 播。雖然在短期內(nei) 提高了關(guan) 注度、話題性、點擊量,卻無法給觀眾(zhong) 帶來深層思考或有益啟示,拉低了真人秀整體(ti) 的審美品位和思想價(jia) 值。因此,創作者不“短視”,真人秀發展才能不“短路”。

  首先,真人秀應秀出恢宏大氣的思想格局。真人秀聚焦性格各異、生活環境不同的人物,通過表現他們(men) 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展示多樣的人生故事、獨特的生命體(ti) 驗和豐(feng) 厚的生活積澱。從(cong) 這些嘉賓身上,觀眾(zhong) 可以照見自己的人生,激發情感的共振,獲得精神的鼓舞。所以,真人秀創作應在保證“真”和尊重“人”的基礎上呈現“秀”。創作者在展現嘉賓在家庭生活、人際交往、遊戲任務中的真實個(ge) 人特質的同時,也不能局限於(yu) 某個(ge) 人的一己悲歡,而要深入生活肌理,關(guan) 注社會(hui) 熱點,剖析現實問題,探索未來趨勢,既表現人們(men) 生活遇到的問題和發展麵對的困境,更彰顯他們(men) 無論遇到什麽(me) 困難都始終堅守的樂(le) 觀人生態度和積極拚搏精神,從(cong) 而實現時代精神的彰顯、價(jia) 值理念的引導、社會(hui) 風尚的引領。

  其次,真人秀應秀出開闊縱深的時空格局。須知,再喧囂的話題討論,再熱鬧的八卦新聞,也隻能產(chan) 生短期效應,而經典的作品卻能長久地留存下來。所以,創作者應摒棄過度依賴話題營銷、隻圖一時之利的製播策略,著眼於(yu) 更深遠而宏大的時空概念。這裏所指的時間概念不隻包括節目的製作播出周期,還能延伸到我們(men) 所處的曆史長河。空間概念不隻局限於(yu) 中國真人秀創作領域,還可以拓展到整個(ge) 世界的文藝發展進程。站在這樣的高度看問題,創作才能與(yu) 時代同行,隨時代而變,成為(wei) 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品牌,產(chan) 生持久的吸引力。

  再次,真人秀應秀出創新突破的藝術格局。當下,媒體(ti) 格局發生了深刻改變,出現了長視頻、短視頻、直播等傳(chuan) 播媒介。在這種情況下,真人秀的製播模式也應與(yu) 時俱進,綜合運用新媒介進行藝術創新,以符合年輕觀眾(zhong) 的觀賞習(xi) 慣與(yu) 審美喜好。比如,針對短視頻時效性、互動性強的特點,推出“小而美”的微真人秀;以零距離、強聚焦的豎屏形式,解鎖節目新形態;秉持“去舞台、去台本”的理念,進行節目直播等。總之,創作者應勇敢走出創作“舒適區”,減少自我重複,將有意義(yi) 的主流價(jia) 值巧妙融入有意思的藝術表現中。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一批有真格局、大視野的真人秀進入公眾(zhong) 視野:《2023中國詩詞大會(hui) 》《經典詠流傳(chuan) ·正青春》將視角放在助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探索經典詩詞的時代魅力;《山水間的家》《澳門雙行線》讓影視與(yu) 文旅雙向賦能,將風土人情的展現與(yu) 人際交往的敘述融為(wei) 一體(ti) ,繪就地區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祖國繁榮昌盛交融的現實圖景;《種地吧》《一往無前的藍》讓嘉賓沉浸式體(ti) 驗農(nong) 民、消防員等職業(ye) 的工作生活,通過戲劇性的身份換位帶來生命啟迪和人生思考;《這十年·追光者》聚焦不同領域的追光者的貢獻,小中見大地展示新時代中國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些作品以“真”為(wei) 特色,“人”為(wei) 核心,“秀”為(wei) 手段,閃爍著思想之光和藝術之美。因此,真人秀應立足當下、放眼長遠、打開思路,秀出新意、秀出格調、秀出深度,實現多元價(jia) 值的意義(yi) 共振,引領大眾(zhong) 文化的健康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9日 1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