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旅遊 共享生態之美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蘇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生態旅遊是近些年旅遊行業(ye) 的熱門話題。不少人認為(wei) 在真山真水中遊山玩水就是“生態旅遊”了,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準確。有一句話可以形象表達生態旅遊的定義(yi) :“進去隻留下腳印、出來隻帶走照片、給社區帶去福利”。具體(ti) 而言,生態旅遊具備三方麵特征:旅遊的主要吸引物是在具有較高生態價(jia) 值的區域進行的增智健身的體(ti) 驗或教育活動,需要特定路線及人力資源、專(zhuan) 業(ye) 設備等要素支撐,而不一定需要優(you) 美的景觀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旅遊活動本身是環境友好的;能使當地社區公平分享旅遊收益。
依照這樣的定義(yi) ,在多數以自然風光為(wei) 主體(ti) 但人工色彩過濃的旅遊景區,難以發展真正的生態旅遊。從(cong) 世界範圍來看,規模較大、管理完善的生態旅遊大多與(yu) 自然保護地有關(guan) ,這是因為(wei) 自然保護地集中了較高價(jia) 值的生態資源、較完善的科研科普設施和較多的體(ti) 驗活動。不過,在我國自然保護地中,目前大多數旅遊活動仍然是大眾(zhong) 觀光旅遊。一些國家公園以特許經營形式開展的生態旅遊仍然是竹筏漂流等常規活動,並不符合生態旅遊的特征。但從(cong) 潛力來看,中國的國家公園具有“四個(ge) 最”,即生態係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chan) 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顯然是開展生態旅遊條件最好的區域。
必須認識到,生態旅遊不一定需要現代化基礎設施,卻需要科研基礎、人力資源、專(zhuan) 用設備等現代化生產(chan) 要素。相比觀光旅遊,生態旅遊在線路、節點上的要求更高,對旅遊活動的環境友好性要求也更高,這是因為(wei) 對國家公園而言生態保護第一;同時,生態旅遊需要在絕對生態保護和人身安全前提下開發出“觀於(yu) 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shou)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的吸引物,需要前期充分的科研和科普工作打底。與(yu) 線路配合,生態旅遊對向導的專(zhuan) 業(ye) 水平也有更高要求,需掌握生態、野外救援等專(zhuan) 業(ye) 知識。以正在創建國家公園的廣東(dong) 丹霞山為(wei) 例,就有十餘(yu) 個(ge) 以高校研究生為(wei) 主體(ti) 的研學導師和專(zhuan) 業(ye) 誌願者團隊支撐其業(ye) 態。
生態旅遊主要依靠生態因素作為(wei) 旅遊吸引物和增值依托,應通過延長停留時間、提高單客產(chan) 值來實現發展。促進生態旅遊發展,其產(chan) 業(ye) 要素和盈利模式應作出相應調整,旅遊行業(ye) 的一些傳(chuan) 統標準也應積極調整。例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yu) 評定》國家標準中,將交通列為(wei) 第一要素,尤其5A級旅遊區對交通要求相當高。在與(yu) 之配套的《服務質量與(yu) 環境質量評分細則》中,對機場、客流量等的要求很可能與(yu) 生態保護要求相悖。為(wei) 了規範可能涉及國家高價(jia) 值生態區域的業(ye) 態發展,需要實行真正的特許經營製度。
這方麵的轉型雖然見效慢,但行者能至。三江源國家公園已試點開展了4年生態旅遊特許經營,在黃河源區基本體(ti) 現了生態旅遊及支撐其規範發展的特許經營製度的全部特征,當地社區也初步共享了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紅利。廣東(dong) 丹霞山管委會(hui) 也積極進行著從(cong) 大眾(zhong) 觀光旅遊向生態旅遊的轉型,推動全域全員轉型發展科普研學、自然教育、運動康養(yang) 等形式的生態旅遊,還完善了科考線路、科普解說係統,研發了“夜觀丹霞秘境”“國寶丹霞”等200多個(ge) 課程,並建立了誌願者參與(yu) 機製,實現了當地居民惠益分享:多數民宿經營者通過有組織學習(xi) ,能轉型成為(wei) 科學向導,其民宿隨之成為(wei) 生態旅遊特色民宿。目前,在丹霞山年接待的300萬(wan) 人次旅遊者中,約1/10會(hui) 停留過夜並成為(wei) 生態旅遊者,顯著提高了“吃住行遊購娛”全產(chan) 業(ye) 鏈的產(chan) 出,使得丹霞山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成為(wei) 旅遊業(ye) 的首要增值因素。
目前,在我國國家公園體(ti) 係優(you) 先發展生態旅遊的條件已經成熟,推動大眾(zhong) 觀光旅遊向生態旅遊轉型的條件也已經成熟。依托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ti) 係,中國國家公園必然會(hui) 引領生態旅遊高質量發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周夢爽、王美瑩、王斯敏)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4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