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迎難而上 突破“卡脖子”技術

發布時間:2023-08-14 09: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迎難而上 突破“卡脖子”技術

  講述人:南方電網超高壓輸電公司三級領軍(jun) 專(zhuan) 業(ye) 技術專(zhuan) 家 張晉寅

  2012年,我大學畢業(ye) 後就進入電力行業(ye) ,來到南方電網超高壓輸電公司工作。當時正值西電東(dong) 送跨越式發展,“兩(liang) 渡”直流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設。我有幸見證了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攻堅克難的過程,以及這些核心技術在西電東(dong) 送重大工程中的廣泛應用。我深刻認識到,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通過科研攻關(guan) 與(yu) 工程實踐將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知識產(chan) 權體(ti) 係。

  萬(wan) 事開頭難。在我們(men) 就±800千伏柔性直流穿牆套管這一關(guan) 鍵裝備開展攻堅時,這一高技術含量的裝備仍然依賴進口。放眼國內(nei) ,還沒有一家企業(ye) 具有製造能力。投入大、未來應用市場小等問題讓國內(nei) 企業(ye) 紛紛望而卻步。

  作為(wei) 攻關(guan) 技術負責人,我們(men) 團隊在全國範圍的設備、器件生產(chan) 工廠開展了廣泛調研,整合產(chan) 業(ye) 鏈和創新鏈的核心資源,帶領國內(nei) 廠家勠力同心,尋找特高壓柔直穿牆套管國產(chan) 化的可行之路。

  記得攻關(guan) 過程中最難的一次:首批國產(chan) 樣機經過百餘(yu) 天的工藝處理後報廢了,此時時間隻剩下不到200天。時間緊、難度大,一些攻關(guan) 人員失去信心,擔心攻關(guan) 任務無法按期完成。

  “無論如何,決(jue) 不能放棄!”我們(men) 下定決(jue) 心,要從(cong) 設計、製造、試驗環節的67個(ge) 質量控製點,一個(ge) 一個(ge) 比對國內(nei) 外套管的技術差異。攻關(guan) 團隊找遍了國內(nei) 幾乎所有零部件廠家,重新設計了10餘(yu) 種可能適合於(yu) 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結構、配方和工藝,驗證可能的方案。

  “實驗室就是自己的家。”連續兩(liang) 個(ge) 多月,很多黨(dang) 員以攻關(guan) 現場為(wei) 家,駐紮在科研攻關(guan) 第一線。部分同事長期駐紮於(yu) 轟隆隆的生產(chan) 車間,頂著35攝氏度的高溫與(yu) 製造工人一起奮戰,跟緊產(chan) 品製造的每一個(ge) 細節。

  終於(yu) ,我們(men) 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不但通過了型式試驗,並且一次投產(chan) 成功,柔直穿牆套管提前在昆柳龍直流工程柳州換流站成功掛網運行!

  柔直穿牆套管的研發有效防控了特高壓直流輸電係統關(guan) 鍵設備的“卡脖子”風險,提升了西電東(dong) 送主網架設備自主可控水平,同時也帶動了國內(nei) 高端電工裝備產(chan) 業(ye) 鏈升級,實現了關(guan) 鍵技術從(cong) “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雖然科研攻關(guan) 的過程很苦、很累,我們(men) 的衣服每天濕透好幾遍,但想到自己從(cong) 事的工作對於(yu) 國家的重要意義(yi) ,想到可以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給西電東(dong) 送工程,就覺得這點苦不算什麽(me) 了。

  光明日報記者吳春燕、唐一歌,光明日報通訊員徐亦菲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4日 0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