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步履不停——記紮根鄉村四十年的行知教育實驗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李健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一句句真情話語、一次次包容鼓勵、一場場深度體(ti) 驗、一點點浸潤成長……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和思想深深紮根在南京市浦口區,孕育出一批矢誌振興(xing) 鄉(xiang) 村教育的“真心良師”。
近日,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楊瑞清等申報的“大情懷育人:紮根鄉(xiang) 村40年的行知教育實驗”項目榮獲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讓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1981年,楊瑞清從(cong) 南京市曉莊師範學校畢業(ye) 。他以陶行知為(wei) 人生榜樣,懷揣改變鄉(xiang) 村教育落後麵貌的心願,堅定“到最艱苦的農(nong) 村辦行知小學”的理想,來到一所偏僻落後的村辦小學——江浦縣建設鄉(xiang) 五裏小學。
“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樣子,裏麵坐著泥孩子”,這就是五裏小學當年的場景。楊瑞清到校後主動申請帶一年級,當班主任,包班教語文、數學學科,兼教音樂(le) 、體(ti) 育等。1981年11月14日,楊瑞清正式開始了行知班的實驗探索,這是全國最早開辦的行知班。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cong) 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沒有明確的路徑可循,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但陶行知的話語給楊瑞清指明了方向——把整個(ge) 心獻給鄉(xiang) 村人民和兒(er) 童。
1985年行知小學成立,1986年開始實行不留級製度,不讓一個(ge) 孩子失學,不讓一個(ge) 孩子留級。1995年提出“學會(hui) 賞識,愛滿天下”教育理念,彰顯愛的教育,致力於(yu) 營造一個(ge) 有助於(yu) 生命成長的教育文化生態。
麵對辦學條件差、師資流失嚴(yan) 重等問題,行知小學於(yu) 1989年提出“教師成長20字準則”:躬於(yu) 實踐,勤於(yu) 讀書(shu) ,善於(yu) 交友,精於(yu) 思考,樂(le) 於(yu) 動筆。指導教師向實踐學習(xi) ,向書(shu) 本學習(xi) ,向生命學習(xi) 。後來又實施“良師成長計劃”,鼓勵人人做良師,在做良師中找到人生的意義(yi) 和職業(ye) 的幸福。“鼓勵教師們(men) 一起學習(xi) ,加快成長,讓成長的速度大於(yu) 流動的速度,鄉(xiang) 村學校就能有一支好的隊伍。”楊瑞清說。
從(cong) 開辦第一個(ge) 行知班,發展到如今占地300畝(mu) 、師生3000名,集1所幼兒(er) 園、3所小學、1所初中、1個(ge) 基地於(yu) 一體(ti) 的現代化教育集團,這一曆程敘述著楊瑞清紮根鄉(xiang) 村教育40餘(yu) 年的點滴故事,也見證了他“行知路”上的不懈努力。
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hui) 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思想啟發下,楊瑞清和同事們(men) 結合新的時代背景開始創新探索。
楊瑞清認為(wei) 自然的、農(nong) 村生活裏的東(dong) 西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勞動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基石。他回憶:“我們(men) 開辟了一個(ge) 小菜園,自製器材辦了小氣象站,種了一片小樹林,後來有茶園、果園、荷花池等,把全麵教育的很多要素都聚焦在這上麵,讓勞動教育有目標任務,有場景,有工具,還有事件,真正體(ti) 現了陶行知先生當年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主張。”
在前期探索基礎上,1994年行知基地創立,這是江蘇省第一家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記者來到行知基地的農(nong) 田,看到綠油油的紅薯秧鋪滿了田地,遠處則是一片長勢喜人的玉米。南京未成年人社會(hui) 實踐行知基地主任劉明祥介紹,學生們(men) 來到這裏可以體(ti) 驗各種農(nong) 業(ye) 勞動,既可以翻地施肥,也可以采茶摘果,真正感受勞動價(jia) 值,體(ti) 驗鄉(xiang) 村生活。
為(wei) 了整合更多資源,行知基地將目光轉向更廣闊的社會(hui) ,現已構築起以行知基地為(wei) 大本營,半徑2公裏的核心資源區、半徑5公裏的拓展資源區、半徑30公裏的聯絡資源區,將社會(hui) 資源轉化為(wei) 教育資源、將教育資源轉化為(wei) 課程資源。“經過多年的探索與(yu) 完善,行知基地已經開發形成了六大領域24個(ge) 模塊的100多項特色化精品化綜合化課程體(ti) 係,每年服務全市4萬(wan) 名中小學生。”劉明祥說。
江蘇省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彭鋼認為(wei) ,行知教育實驗深深紮根在中國鄉(xiang) 村的土壤中,橫跨40年,以“學陶師陶、實驗實踐、反思總結、轉化成果”循環推進,持續深入,構建了“大情懷育人”體(ti) 係,建成了一所一流鄉(xiang) 村學校。
浦口區委教育工委書(shu) 記、區教育局局長吳峰表示:“我們(men) 將保持學習(xi) 的激情與(yu) 活力,以幹事創業(ye) 的決(jue) 心,繼續聚焦行知教育實驗探索,通過設計更多有用的方案,形成可複製的經驗並將其推廣,為(wei) 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智慧與(yu) 經驗。”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4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