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站注入“新血液” 林場煥發新生機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佳敏
綠草如茵、牛羊成群,一碧萬(wan) 頃的草原綿延不絕。從(cong) 內(nei) 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出發,沿206省道驅車前行,途經遼州白塔,便抵達賽罕烏(wu) 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賽罕烏(wu) 拉是一個(ge) 以森林、草原、濕地、沙地等多樣生態係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西遼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地為(wei) 主要保護對象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2015年10月,經內(nei) 蒙古自治區人才領導小組批準,“賽罕烏(wu) 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可持續利用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建立,成為(wei) 高層次科技創新平台。
眾(zhong) 多高校的參與(yu) ,保護區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血液”,“90後”鮑鵬宇便是其中一員。大學畢業(ye) 後不久,鮑鵬宇投身林業(ye) ,成為(wei) 賽罕烏(wu) 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科的一名科員。
“這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山裏的每一處我都熟悉。”談到工作的初心,鮑鵬宇說,“就是喜歡自然環境,喜歡和自然打交道。”夏雷震、冬雨雪,科研站的工作並不輕鬆,夏季需要每天上山考察,采集標本、收集紅外線相機素材等,冬季則需要做內(nei) 業(ye) ,整理標本、收編入庫、數據存檔等。“曾有人戲稱‘學林的人走的都是獸(shou) 道’,護林員還有巡山路線,我們(men) 則是漫山遍野走。”鮑鵬宇說,“上山時,除了本職工作采集標本、發現新植被等,我們(men) 會(hui) 順帶將防火、巡護森林等護林員的工作一並完成。”
早上八點上山,晚上七點下山,中午則是自備幹糧。“一兩(liang) 瓶水哪夠,四瓶是最少,然後還要帶采集工具、食物、相機等。”在一整天的行程中,科員們(men) 需肩負十四公斤的重量,跋山涉水,完成任務。在被記者問到“冬天上山,穿多厚可以抵禦嚴(yan) 寒”時,鮑鵬宇無奈地笑笑,“多厚都抵禦不了,最厚的一次我穿了一件羽絨服外套、一件棉服、一件皮夾襖,最裏麵還有一件加絨衛衣,最後還是凍得發抖”。
冬季抵禦嚴(yan) 寒,夏季則有更多潛藏的危險,或來自野生動物,或來自路況。“塔頭”是一種由腐爛和新生的植物共同堆積而成的水草,覆蓋在高出水麵十幾厘米的地方。“走在上麵看不到下麵的情況,也聽不見水聲,一旦踩空,後果不堪設想。”鮑鵬宇描述起這段經曆,仍心有餘(yu) 悸。在山上,有時也會(hui) 遇到需要救助的動物,這時鮑鵬宇和同事便會(hui) 用專(zhuan) 業(ye) 知識合力將動物救出來。
現在,賽罕烏(wu) 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wei) 北京大學、北京林業(ye) 大學、內(nei) 蒙古大學等20所大學及科研院所的科研與(yu) 教學實習(xi) 基地。每年有50多名專(zhuan) 家、學者到保護區從(cong) 事科學研究,700多名博士、碩士、本科生在保護區進行實習(xi) 實訓。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4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