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人才“指揮棒” 增加就業“附加值”——安徽馬鞍山以職稱製度改革為抓手加速人才產業融合
光明日報記者 馬榮瑞 常河
什麽(me) ?應屆大學畢業(ye) 生就有資格參評工程類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
2022年8月份,來自安徽馬鞍山學院的應屆本科畢業(ye) 生韋傳(chuan) 傑通過了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評審,在學校當年2000多名畢業(ye) 生中脫穎而出,獲得中級工程係列專(zhuan) 業(ye) 技術資格(工程師)。與(yu) 韋傳(chuan) 傑一道,該校有13名畢業(ye) 生被評為(wei) 助理工程師、199人被評為(wei) 技術員——這些學生均來自學校的“產(chan) 業(ye) 工程師學院”,他們(men) 也成為(wei) 安徽省首批擁有學曆、學位、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三證”齊全的應屆高校畢業(ye) 生。
比照既往職稱評審條件,應屆本科畢業(ye) 生獲評職稱,意味著最快將職稱評審年限縮短了5年。學校評出的“工程師”企業(ye) 會(hui) “買(mai) 賬”嗎?“讓畢業(ye) 生帶著職稱去就業(ye) ”能否提升就業(ye) “附加值”呢?日前,記者往返於(yu) 安徽合肥、馬鞍山兩(liang) 地,切近了解產(chan) 業(ye) 工程師學院試點為(wei) 打造產(chan) 業(ye) 人才鏈條,強化高校學生職業(ye) 能力的思考、路徑與(yu) 成效。
“產(chan) 業(ye) 工程師是鏈接技術研發與(yu) 生產(chan) 一線的人”
“在電路板上印刷錫膏、檢測、貼裝電子元器件、焊接、再檢測——這就是表麵貼裝技術(SMT工藝)。”8月4日,在安徽合肥智行光電有限公司SMT技術車間,工作剛滿一年的韋傳(chuan) 傑為(wei) 記者做起了“科普”。隔著玻璃,記者眼前是一座自動化無塵生產(chan) 車間,待加工電子器件在高速貼片機、氮氣回流焊等生產(chan) 設備間高速穿梭,幾個(ge) 周身嚴(yan) 密防護的工程技術人員正來回巡視。
2022年8月,從(cong) 馬鞍山學院畢業(ye) 後,擁有“工程師”職稱的韋傳(chuan) 傑幾經選擇,來到了合肥智行光電。當時,企業(ye) 為(wei) 新入職員工安排了為(wei) 期3個(ge) 月的輪崗計劃,韋傳(chuan) 傑用1個(ge) 月便完成了。“輪崗的時候,同事們(men) 都說,我不像個(ge) 剛走出校門的‘雛鳥’。”韋傳(chuan) 傑笑著坦言,是產(chan) 業(ye) 工程師學院的培養(yang) 讓他實現了從(cong) 校園到企業(ye) 的“無縫銜接”。
2021年,馬鞍山人社部門與(yu) 馬鞍山學院圍繞主導產(chan) 業(ye) 與(yu) 戰新產(chan) 業(ye) 發展,遴選人工智能、自動化、機械設計智造等8個(ge) 專(zhuan) 業(ye) ,聯合開設了工程師學院。來自學校機械製造與(yu) 自動化專(zhuan) 業(ye) 的韋傳(chuan) 傑成了首批學生。在工程師學院,韋傳(chuan) 傑參加了多項技能競賽,並考取了中級鉗工證書(shu) 。進入企業(ye) 後,韋傳(chuan) 傑跟隨SMT車間的十幾名資深工程技術人員負責設備編程、產(chan) 線管控以及人員優(you) 化工作。
“產(chan) 業(ye) 工程師是鏈接技術研發與(yu) 生產(chan) 一線的一群人,是很‘吃’經驗的崗位。”合肥智行光電有限公司車載影像模組事業(ye) 部副總經理賈懷瑾說,在企業(ye) 裏,工程師需要對技術研發的瑕疵進行反饋和改良,對生產(chan) 設備的故障進行快速診斷排除,並對產(chan) 線工人進行恰當技術指導。
“企業(ye) 需要什麽(me) 人,學校就培養(yang) 什麽(me) 人”
“現行工科高校培育學生更多側(ce) 重於(yu) 理論教學,高校育人與(yu) 企業(ye) 用人還存在‘學用不一致’的問題,學校教的企業(ye) 用不上,企業(ye) 招到學生再進行二次培養(yang) 。”8月2日,馬鞍山市人社局人才開發科科長張文林向記者介紹了發起工程師學院的初衷。
一邊是高校學生專(zhuan) 業(ye) 對應性差,另一邊是企業(ye) 人才培養(yang) 周期長。作為(wei) 汽車配件龍頭企業(ye) ,合肥智行光電有限公司2021年年產(chan) 車載攝像頭600萬(wan) 枚,隨著產(chan) 能擴大,企業(ye) 關(guan) 鍵生產(chan) 工序人才缺口日益顯現。
“企業(ye) 培養(yang) 一個(ge) SMT工序成熟技師需要至少三個(ge) 月,培養(yang) 一個(ge) 非標設備保全人員更要半年起步。作為(wei) 精密製造企業(ye) ,我們(men) 產(chan) 線上的很多新設備連工科大學的教師都沒有見過,學生就更不可能了解。”賈懷瑾告訴記者,企業(ye) 急需具有產(chan) 線實踐經驗,經過工程師體(ti) 係培養(yang) 的人才充實到關(guan) 鍵生產(chan) 工序中。
培養(yang) 未來工程師,離不開工程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馬鞍山學院常務副校長秦峰介紹,作為(wei) 一所應用型本科學校,馬鞍山學院目前開放招生的32個(ge) 專(zhuan) 業(ye) 中,超過七成是工科專(zhuan) 業(ye) 。目前學校開設的產(chan) 業(ye) 工程師學院采取了“基本教學目標加模塊化培養(yang) ”的辦法,學生在完成基本學分要求後,在專(zhuan) 業(ye) 教師指導下參與(yu) 學科競賽、論文發表和專(zhuan) 利發明。學院結合企業(ye) 生產(chan) 科研活動,把課堂搬進企業(ye) 。
秦峰說,為(wei)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2021年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馬鞍山學院已有10名教師被派往企業(ye) 跟班學習(xi) ,20名來自企業(ye) 的產(chan) 業(ye) 工程師被引進學院,成為(wei) “外援”師資。
與(yu) 此同時,在馬鞍山人社部門牽線下,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ye) 也為(wei) 工程師學院敞開了校企合作、實訓培養(yang) 的大門。截至目前,工程師學院已和馬鞍山市經開區、當塗縣經開區、和縣經開區簽訂校地合作協議,與(yu) 50餘(yu) 家規上企業(ye) 簽訂校企合作協議。
“我們(men) 的產(chan) 品試製產(chan) 線完全向工程師學院的學生開放,學生們(men) 可以帶著畢業(ye) 設計來到產(chan) 線,在企業(ye) 項目經理指導下參與(yu) 企業(ye) 產(chan) 品的研發、工程與(yu) 質控環節。”在馬鞍山市經開區,馬鞍山眾(zhong) 翌科技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總監王強認為(wei) ,這樣的校企合作是“雙贏”的——企業(ye) 縮短了研發時間,控製了用人成本,而學生獲得了寶貴經驗。
“工程師學院就是將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工作前移到高校,盡量縮短企業(ye) 的人才培養(yang) 周期。簡單說,就是企業(ye) 需要什麽(me) 人,學校就培養(yang) 什麽(me) 人。”秦峰表示。
以人才評價(jia) 製度改革促進高質量就業(ye)
如果說,在應用型本科試點產(chan) 業(ye) 工程師學院,是將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鏈條前移,那麽(me) ,為(wei) 即將步入社會(hui) 的工科畢業(ye) 生評定職稱,則是對這種新型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進一步指導與(yu) 認證。
據了解,2021年11月,經安徽省人社廳批準,馬鞍山市人社部門指導馬鞍山學院製定了《工程師學院學生專(zhuan) 業(ye) 技術資格評審標準條件(試行)》,從(cong) 基礎理論、實踐訓練、學科競賽、證書(shu) 獲得等諸多方麵,改革調整了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的參評條件和標準。目前,工程師學院畢業(ye) 生參評工程師、助理工程師的最低企業(ye) 實訓時間被分別確定為(wei) 8個(ge) 月和4個(ge) 月。
“這是安徽的一次職稱評審製度改革。”馬鞍山市人社局副局長宋冰說,“人社部門首次將工程技術類職稱的社會(hui) 化評審主導權,由行業(ye) 主管部門下放到高校。通過指導評審單位完善職稱評審條件,進而促使學校改革調整育人模式,引導學生改變學習(xi) 和就業(ye) 觀念,著力構建新型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鏈,打造全新產(chan) 教融合平台。”
張文林介紹,為(wei) 保證高校畢業(ye) 生工程技術類職稱評審質量,在職稱評審過程中,人社部門進一步細化了評委會(hui) 專(zhuan) 家結構,要求三分之二的評審專(zhuan) 家必須由來自企業(ye) 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擔任,進一步增加了用人單位的話語權,確保真正評選出“拿來即用”“用得順手”的人才。
產(chan) 教融合的聯合培育模式,打通了產(chan) 業(ye) 人才引育留用的“任督二脈”,密切了育人單位與(yu) 用人單位的聯係,強化了企業(ye) 對人才的黏性。截至2022年9月底,馬鞍山學院應屆畢業(ye) 生當地初次就業(ye) 率達23.83%,創曆年新高,其中工程師學院當地初次就業(ye) 率達29.4%。
下一步,安徽將在全省推廣產(chan) 業(ye) 工程師學院建設經驗做法。除馬鞍山學院外,今年5月,安徽工業(ye) 大學、皖江工學院2所本科院校均已加入工程師學院建設行列。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5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