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光:鏗鏘語調誦出一個激情世界
【文藝人物誌】
作者:餘(yu) 瑋(中國作協會(hui) 員)
老人朗誦完作品,現場不少觀眾(zhong) 的眼睛已經濕潤。當老人邁著蹣跚的步子離開舞台,全體(ti) 起立,現場爆發出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日前,“永遠跟黨(dang) 走”名家朗誦會(hui) 在保定舉(ju) 辦。89歲的著名朗誦藝術家殷之光又一次登台。老人飽含感情的朗誦盡顯聲音和文字的美好。
今天的年輕人可能對這位老人感到陌生。但翻開新中國朗誦事業(ye) 史,你就會(hui) 發現,朗誦史上的多個(ge) “第一”都跟他有關(guan) ——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ge) 以詩歌朗誦為(wei) 專(zhuan) 業(ye) 的藝術團體(ti) ,他第一個(ge) 在首都文藝舞台上創辦“星期朗誦會(hui) ”這一品牌藝術節目,他第一個(ge) 連續10年自掏腰包為(wei) 老百姓舉(ju) 辦朗誦藝術大賽……詩壇泰鬥臧克家稱其為(wei) “詩歌朗誦的一名功臣”,詩界前輩賀敬之譽之為(wei) “人民朗誦藝術家”,人民群眾(zhong) 則把他比作為(wei) 祖國和人民歌唱的“千年詩國的雲(yun) 雀”。
殷之光出生在上海,是伴著黃浦江的濤聲和海關(guan) 的鍾聲長大的。他自幼酷愛文學藝術,尤喜朗誦,“我這‘南腔’人偏喜歡‘北調’,很小的時候就刻苦學習(xi) 普通話”。
你很難想到,殷之光的第一份工作,跟文藝和朗誦都掛不上關(guan) 係。他最初是一名刑警,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蹤、偵(zhen) 查、抓捕、審訊。
工作之餘(yu) ,愛好文藝的殷之光,經常從(cong) 廣播中收聽孫道臨(lin) 、黃宗英、白楊等藝術家的詩歌朗誦,還參加了上海公安業(ye) 餘(yu) 藝術團。同時,在上海市總工會(hui) 的支持下,他參與(yu) 創建了中國第一個(ge) 朗誦藝術團——上海工人業(ye) 餘(yu) 朗誦團,並擔任副團長,在朗誦界嶄露頭角。他和20多名團員,經常利用業(ye) 餘(yu) 時間,深入機關(guan) 、學校甚至走上街頭進行朗誦演出。
1958年,中央廣播電視實驗劇團在全國挑選演員。當了8年刑警且有著紮實朗誦經驗的殷之光被選中,由此告別了警察的職業(ye) ,走上了職業(ye) 朗誦家的道路。
在那個(ge) 老百姓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朗誦是十分小眾(zhong) 的藝術,但殷之光堅信,朗誦這朵藝術小花,一定會(hui) 成為(wei) 一朵接地氣的藝術奇葩。為(wei) 此,他從(cong) 一開始,就不遺餘(yu) 力地致力於(yu) 朗誦藝術的普及推廣。
1962年,殷之光創辦了我國第一個(ge) “職工業(ye) 餘(yu) 朗誦講習(xi) 班”。1963年,他邀請蘇民、朱琳、王曉棠、林兆華等在朗誦藝術方麵頗有造詣的藝術家,共同成立了中國第一個(ge) 以研究、探討、發展和實踐朗誦藝術為(wei) 宗旨的“北京話劇電影演員業(ye) 餘(yu) 朗誦研究小組”,並舉(ju) 辦北京市第一個(ge) “青年學習(xi) 朗誦訓練班”。殷之光親(qin) 自為(wei) 學員授課、輔導。那段時間,一輛半舊的自行車,是他的“專(zhuan) 車”;一個(ge) 饅頭、一碗開水,是他的晚餐。有時晚上停電,他就點上蠟燭繼續為(wei) 學員們(men) 講課。沒有一毛錢的收入,但他幹得津津有味,不亦樂(le) 乎。
殷之光還學習(xi) 借鑒中央樂(le) 團舉(ju) 辦“星期音樂(le) 會(hui) ”的經驗,在首都創建了“星期朗誦會(hui) ”。
為(wei) 舉(ju) 辦詩歌朗誦演出,殷之光與(yu) 中央電影院(現為(wei) 北京音樂(le) 廳)負責人協商,想租場地。聽了他的想法,影院經理麵露難色:“這票,八成賣不出去吧。誰願意花錢來聽大家朗誦大白話?”
殷之光聽罷,當即摘下手表放在桌上,誠懇地說:“票能賣多少我們(men) 不計較,觀眾(zhong) 有多少不要緊。哪怕隻賣出一張票,隻要他(她)熱愛朗誦,我們(men) 都會(hui) 照樣演出。關(guan) 於(yu) 場租,賣掉我這塊手表不夠的話,我家裏還有台不錯的收音機,總之不會(hui) 讓您為(wei) 難。”經理被感動了,答應試試。
沒有想到,那場朗誦演出獲得了極大成功,首都幾家電台都進行了轉播,主流媒體(ti) 也紛紛報道。人們(men) 像潮水般湧向中央電影院,售票口外排起了長龍一樣的隊伍,演出門票開票不到一小時就被搶購一空。眾(zhong) 多沒有買(mai) 到票的人,也不願敗興(xing) 而去,他們(men) 圍著影院外麵電台的錄音車,通過直播聽著從(cong) 劇場裏傳(chuan) 出來的詩歌朗誦的聲音。演出結束,很多觀眾(zhong) 要求加演。於(yu) 是,殷之光和同伴們(men) 一口氣加演13場,場場爆滿。“朗誦風潮”隨即席卷京城並向其他城市蔓延……
改革開放後,殷之光開始籌建朗誦藝術團。為(wei) 此,他毅然辭去令人羨慕的中央廣播文工團演員劇團的“鐵飯碗”工作。1983年4月23日,殷之光創建了中國第一個(ge) 以詩歌朗誦為(wei) 專(zhuan) 業(ye) 的表演藝術團體(ti) ——北京朗誦藝術團。
北京朗誦藝術團沒有資金支持,自負盈虧(kui) 。為(wei) 籌集經費,殷之光和十幾名團員騎著自行車,背著手風琴,走街串巷到處“賣藝化緣”。
回憶起建團之初的窘境,殷之光笑著說,他撿廢品和砍價(jia) 的功夫就是那時練出來的。“最初是從(cong) 別的單位借了三間平房,門窗桌椅都得自己想轍,能修的修,能撿的撿。最初用的鼓,是我從(cong) 批發市場跟攤主砍價(jia) ‘砍’來的,大號鼓從(cong) 200元砍到100元,小號鼓從(cong) 100元砍到50元。鼓架子是我自己買(mai) 材料找人焊的,漆是我自己刷的。”那會(hui) 兒(er) ,殷之光經常到外地學校演出,“睡覺就在學校拚幾張課桌解決(jue) ,吃飯有饅頭和水就行”。
對殷之光而言,朗誦不僅(jin) 僅(jin) 是把文字轉化成聲音的創作,也是對生活和夢想的謳歌。一開口朗讀,就是生命的綻放。在他身上,看不到技巧的演示,每一句朗誦的背後都是激情、熱情和滾燙的真心。所以,有人曾這樣形容殷之光:“時而怒發衝(chong) 冠,時而驚濤拍岸。噴發的激情,如振翅的海燕,直插雲(yun) 天!”
殷之光的朗誦絕非自我陶醉、無病呻吟。他總能調動觀眾(zhong) 的情緒,與(yu) 觀眾(zhong) 對話、交流、融為(wei) 一體(ti) ,將觀眾(zhong) 的注意力緊緊抓住。而他之所以能讓觀眾(zhong) 心悅誠服地接受,正源於(yu) 他在台上的激情和真誠。
采訪現場,殷之光聲情並茂地即興(xing) 朗誦起一首關(guan) 於(yu) 雷鋒的詩歌:“有一首詩22歲,卻不朽/有一首詩一米五四,卻巍峨/有一首詩是一個(ge) 人,更是一群人……”從(cong) 拿到詩稿到開始朗誦,隻有幾分鍾的時間,他不僅(jin) 一字不差,而且重音停連、節奏語氣把握得精準到位。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似乎一朗誦起來,立馬容光煥發。
相較於(yu) “朗誦家”,殷之光更願以“朗誦者”自稱。“藝術家、大師太多了,我就不湊熱鬧了。”殷之光常對身邊人說,“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對職業(ye) 的熱愛;其次要有夢想,絕不能為(wei) 名利動搖。”
如今,雖然走起路來步履略顯蹣跚,但殷之光思維依然敏捷,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聲音洪亮。采訪結束時,殷之光動情地說:“將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我會(hui) 請求大夫批準我站在舞台上為(wei) 老百姓朗誦最後一次。如果我倒在了舞台上,那就是我為(wei) 自己豎立的一塊紀念碑。”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