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老手藝覓得新傳人

發布時間:2023-08-16 10:5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香港的太子花墟道附近,有一處以中式庭院設計的雀鳥花園。走入花園高低有致的樹蔭裏,首先聽到的是陣陣鳥鳴,映入眼簾的則是擺放著許多雀籠的小徑。來到盡頭,身著灰色背心的老人戴著老花鏡,正不疾不徐地為(wei) 竹絲(si) 雀籠刷漆。

  夏天的香港潮濕悶熱,這位老人依然氣定神閑,不受幹擾。老人名叫陳樂(le) 財,今年81歲,人稱“財叔”。他13歲開始跟隨舅舅學習(xi) 製作雀籠,師從(cong) 製籠名家,從(cong) 此與(yu) 雀鳥結下半生之緣。

  “我讀書(shu) 的時候就很喜歡做手工,雀籠也是最具有藝術感的手工藝品之一。”談到為(wei) 何入行,陳樂(le) 財娓娓道來。

  陳樂(le) 財坦言,雖然當時年齡小,但是看到精美的雀籠掛在高處,感覺心裏癢癢的。“當時我蹦出一個(ge) 念頭:如果有一天製作雀籠的師傅退休了怎麽(me) 辦?誰來繼承這門手藝?想到這裏,我堅定地選擇了學習(xi) 製作雀籠。”陳樂(le) 財笑著說。

  為(wei) 了謀生,陳樂(le) 財嚐試過其他行業(ye) ,但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回到製作雀籠的行業(ye) 中。他說,最愛的還是製作雀籠,無論做哪行,始終放不下。

  雀籠是竹器和木工的結合,依靠的是竹、刀、漆和“一雙手”,雀籠師傅更要做到“手中有竹,心中有數”,才能為(wei) 雀鳥締造新天地。

  製作一個(ge) 普通的雀籠最少要用48支竹絲(si) ,每一根竹絲(si) 都要經過精雕細琢,做到均勻對稱。其後,再將竹子用煤油燈加溫,形成適合造籠的弧度,之後逐條穿過雀籠底部籠圈上的小洞。籠底、籠腳的花紋則需要找專(zhuan) 業(ye) 的師傅雕刻,實現“籠上生花”。因此,完成一個(ge) 周正、紮實、通透的雀籠,少則幾個(ge) 月,多則數年。

  陳樂(le) 財曾為(wei) 自己的愛鳥花費近兩(liang) 年時間製作雀籠,談起這款雀籠時他笑意盈盈。“這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陳樂(le) 財說,一般的雀籠隻有一層,但考慮到它喜歡跳躍的習(xi) 性,所以在設計時增加了一層“小閣樓”,讓它生活的空間更大。

  近年來,惜雀之人在茶樓已難得一見,雀籠製造工藝也逐漸式微。進入耄耋之年的陳樂(le) 財,依然堅持每天營業(ye) ,現在仍有不少熟客、舊雀友找他修理雀籠,他的工作重心也從(cong) 製作雀籠變成維修雀籠。

  竹絲(si) 破爛或者是掉漆,每個(ge) 損壞的雀籠各不相同。在修複過程中,陳樂(le) 財首先研究造籠師傅的手藝,自己再模仿其工藝後進行修複。修複過程中,他可以看到不同師傅的製籠風格,學習(xi) 同行的優(you) 點。“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風格修繕,那麽(me) 雀籠將失去美感。”陳樂(le) 財說。

  2014年,雀籠製作技藝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清單的“傳(chuan) 統手工藝”類別。奇巧的雀籠製作技藝,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慕名來學習(xi) 。陳樂(le) 財說,做籠需要耐心和定力,自己學到很多技巧,如果後繼無人,這門手藝就會(hui) 消失,隻要有人願意堅持學習(xi) ,他一定傾(qing) 囊相授。

  近幾年,陳樂(le) 財陸續收了8位徒弟,他們(men) 來自設計、金融、舞蹈等不同專(zhuan) 業(ye) ,經過正式的拜師儀(yi) 式後開始學習(xi) 。每周四、周六的下午,他們(men) 來到陳樂(le) 財的店鋪,學習(xi) 雀籠製作。

  從(cong) 事舞蹈工作的徒弟何嘉露表示,雀籠在以前的香港電影裏經常見到,現在有機會(hui) 可以學習(xi) 製籠,非常難得。

  “身邊很多人都覺得雀籠是父輩甚至是爺爺輩才會(hui) 感興(xing) 趣的東(dong) 西,不理解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學習(xi) 製作。”何嘉露說,真正開始學習(xi) 之後,切實體(ti) 會(hui) 每一道工序,看到一個(ge) 雀籠從(cong) 無到有,這種成就感是無法言說的。

  設計師郭達麟也是陳樂(le) 財的徒弟之一。他偶然接觸雀籠製作後,意識到自己需要進一步探索這門技藝背後的美妙。他從(cong) 頭開始學起,從(cong) 如何選擇合適的配飾與(yu) 雀籠相應,再進階到磨刀、拉絲(si) 等技巧。

  對於(yu) 這幾位徒弟來說,除了要克服技術上的困難,還有“心理關(guan) ”。何嘉露坦言,他們(men) 都有自己的主業(ye) ,在學習(xi) 時保持全神貫注的狀態並不容易。對此,陳樂(le) 財在收徒前會(hui) 讓他們(men) 先觀察製作流程一段時間,確認他們(men) 是否有恒心與(yu) 耐心堅持學習(xi) ,之後再學習(xi) 技巧。“一旦形成這種耐心,在學習(xi) 的時候會(hui) 覺得身心愉悅,好像在做‘頭腦瑜伽’。”何嘉露說。

  在特區政府“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的幫助下,郭達麟將香港養(yang) 雀文化、雀籠製作工藝等領域的研究出版成書(shu) ,並在今年的香港書(shu) 展上展出。他說,希望更多人能夠通過這本書(shu) 重拾對雀籠製作工藝和文化的關(guan) 注。

  上一代傾(qing) 心相授,下一代有心接力,讓陳樂(le) 財對於(yu) 雀籠製作工藝的未來有了信心。“每天有很多愛好相同的朋友找我聊天,交流心得,徒弟們(men) 也很用心學習(xi) ,非常舍不得放棄,這門手藝我會(hui) 繼續堅持‘守護’下去。”陳樂(le) 財說。

  (據新華社電 記者謝妞)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