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22年中國語言生活總體狀況——重溫字詞裏的年度記憶
光明日報記者 柴如瑾
8月16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河南安陽發布了2022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介紹上一年度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下簡稱“推普”)、語言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等方麵的主要狀況。會(hui) 上還發布了《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一字一詞勾勒年度熱點
“漢語盤點”旨在用一個(ge) 字一個(ge) 詞描述當年的中國與(yu) 世界。2022年的年度國內(nei) 字和詞分別是“穩”和“黨(dang) 的二十大”,年度國際字和詞分別是“戰”和“俄烏(wu) 衝(chong) 突”。從(cong) 年度字詞中,人們(men) 既能看到中國故事,又能看到世界萬(wan) 象。
“穩”是百姓所盼,是國家所向,是麵對不確定時的持重、務實和耐心。“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繼往開來,事關(guan)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前途命運,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此外,“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端穩中國飯碗”“數字經濟”“太空會(hui) 師”“一起向未來”“我的眼睛就是尺”“電子榨菜”“俄烏(wu) 衝(chong) 突”當選“2022年度中國媒體(ti) 十大流行語”。
字詞是曆史最忠實的記錄者,既承載著過去一年的社會(hui) 發展變化,也傳(chuan) 遞了人民群眾(zhong) 對現實生活的理解,還折射出社會(hui) 語言文化的發展變化。
多元推普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聚焦重點、全麵普及、鞏固提高”這一新時代推普方針的指導下,教育部、國家語委開展了民族地區推普攻堅、農(nong) 村地區推普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以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普及“三大行動”。
2022年,全國高校的826支誌願服務團隊有近萬(wan) 名大學生參與(yu) “推普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hui) 實踐專(zhuan) 項活動,為(wei) 普通話普及率較低的民族地區和農(nong) 村地區婦女兒(er) 童、中小學生、青壯年勞動力、基層幹部等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
目前,“語言扶貧”應用程序、“普通話小鎮”公益遊戲、“in課堂”中文作文智能評測輔助教學係統等一係列數字化推普產(chan) 品,憑借其趣味性、科學性、便利性等特點,逐漸融入人們(men) 的學習(xi) 和生活中。
服務理念貫通語言生活
語言服務是利用語言、語言產(chan) 品和語言技術,為(wei) 滿足社會(hui) 語言需求而提供的各種服務。2022年,從(cong) 冬奧會(hui) 等國家重大活動,到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從(cong) 天氣預報等公共服務產(chan) 品,到麵對麵的政務語言;從(cong) 手語盲文等特殊的語言文字形態,到產(chan) 品說明書(shu) 等社會(hui) 生活常用品……我國各行各業(ye) 的語言服務意識和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麵對大型國際性體(ti) 育賽事使用語言達上百種的情況,“北京冬奧會(hui) 語言服務行動計劃”開展了語言技術集成服務、語言翻譯和培訓、奧運語言環境優(you) 化、外語誌願者培訓、冬奧語言文化展示體(ti) 驗等項目,構築起北京冬奧會(hui) 語言服務體(ti) 係,保障賽事順利進行。比如,8個(ge) 語種對照、包含13.2萬(wan) 條術語的跨語言冬奧術語庫為(wei) 筆口譯人員、誌願者等提供在線服務;《冬奧會(hui) 體(ti) 育項目名詞》選取3000條核心競賽術語,用中、英、法、日、俄、朝/韓、德、西8個(ge) 語種對齊翻譯,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重要文化遺產(chan) 。
2022年,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成立,主要針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及國家其他領域重要工作中急需克服的語言障礙,提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漢語方言、手語、盲文、外國語言文字等方麵的語言服務,助力應急管理體(ti) 係和能力現代化建設。
“中東(dong) 部地區具體(ti) 指哪兒(er) ?”長期以來,氣象預報中使用的一些地理區劃術語常被大家“吐槽”不夠明確或精確,對公眾(zhong) 理解造成一定障礙。中國氣象局2021年12月31日印發了《氣象地理區劃》和《國家級氣象服務產(chan) 品地理用語業(ye) 務規定》,進一步提高了氣象服務產(chan) 品的通俗性和實用性,天氣預報更接地氣了。
智能技術推動行業(ye) 變革
2022年,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語言文字學界和業(ye) 界密切關(guan) 注和深入分析數字技術帶來的語言生活新變化、數字經濟催生的語言服務新需求、數字社會(hui) 麵臨(lin) 的語言治理新問題。
例如,生成式語言模型展現了語言與(yu) 科技的緊密聯係。智能寫(xie) 作除傳(chuan) 統的詩歌等文學創作外,其應用領域和場景越來越廣泛,新聞報道、辦公文書(shu) 、營銷廣告乃至科研論文等都“不在話下”。但與(yu) 此同時,智能寫(xie) 作也麵臨(lin) 著心思內(nei) 容失實、語言倫(lun) 理示範等一係列問題,需要以開放且審慎的態度來應對。
再如,長期以來,由於(yu) 手語翻譯在我國尚未走向職業(ye) 化,真人手語譯員尤其是高水平譯員嚴(yan) 重短缺。基於(yu) 人工智能的機器翻譯成為(wei) 一種新型解決(jue) 方案。2022年,多個(ge) 手語數字人產(chan) 品在國際性體(ti) 育賽事的新聞播報和賽事直播中亮相,滿足了國內(nei) 聽障群體(ti) 對無障礙服務的需求。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8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