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形式和科技題材有機融合
汪守德
戲曲藝術如何運用自身的藝術優(you) 勢表現好科技題材,始終是亟待解決(jue) 的創作課題。由安徽合肥市廬劇院演出、以科技創新和人工智能為(wei) 題材的廬劇現代戲《逐夢》,近日在合肥大劇院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對這一領域進行了有益探索。
廬劇《逐夢》圍繞科學家潘星辰和郭大海夫婦與(yu) 昔日同窗好友向無恙之間關(guan) 於(yu) “未來”智能機器人設計的故事展開。對潘星辰、郭大海而言,“打造中國芯,追逐中國夢”是實實在在、艱苦備嚐的行動。劇中以演員清麗(li) 婉轉的吟唱、入情入理的真摯抒發、充滿人文關(guan) 懷的情感和藝術表達,細膩地表現主人公的堅定意誌和優(you) 良品質,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科研工作者為(wei) 國家科技事業(ye) 創新開拓、忠誠奉獻的可貴精神。該劇努力傳(chuan) 遞這樣一個(ge) 主旨:隻有保持強大的意誌和定力,堅持自主創新,我們(men) 才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用廬劇的形式表現科技題材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考驗著創作者的藝術才能。該劇體(ti) 現出導演巧妙的構思,運用當地人喜聞樂(le) 見的廬韻、廬歌,以富有懸念感的情節設置、精湛的舞台設計和獨特的表演形式,實現科技題材和戲曲形式的有機融合。在保留和體(ti) 現廬劇原有要素的基礎上,做到了廬劇唱腔旋律與(yu) 現代音樂(le) 旋律巧妙結合。
創作者還將現代音樂(le) 的創作理念與(yu) 傳(chuan) 統的戲曲唱腔設計有機交融,將音樂(le) 劇的某些特征與(yu) 手段也嵌入其中,背景音樂(le) 糅合了一定的現代搖滾樂(le) 色彩,使該劇的音樂(le) 呈現出既熟悉又陌生之感,令觀眾(zhong) 耳目一新。主題唱段“逐夢”,熱情奔放、流暢自如、輕鬆活潑,音樂(le) 性和節奏感較強,使戲曲顯現出鮮明的時代色彩,並以真誠熾熱的情感彰顯藝術感染力。
廬劇《逐夢》充分運用中國戲曲的寫(xie) 意性和假定性表現手法,完成舞台上現實空間、心理空間和互聯網空間的切換、疊加、交錯和閃回,形成嶄新的舞台呈現樣式。在唱腔、念白、動作等方麵保留傳(chuan) 統廬劇的特色,使演員本身的唱功和形體(ti) 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該劇又將充滿科技感的元素自然地融入其間,將現代舞、機械舞等形式同戲曲表演技巧進行別具匠心的“融合”,特別是將符號化的智能機器人群舞場麵貫穿全劇。在劇中,充分顯示科技題材特性的機器人,時而發揮道具的功能,時而作為(wei) 環境的點綴,時而用作氣氛的營造,時而成為(wei) 劇作的人物,運用得較為(wei) 妥當。
科技感,是該劇的又一看點。劇中的主場景是研發中心辦公室,作為(wei) 一個(ge) 現實和想象關(guan) 聯的空間,打通了當代與(yu) 未來的科技通道,又是連接現實時空與(yu) 未來科研願景的階梯,有著別樣的意味。舞台上3D全息技術的運用、多維和夢幻背景的展現,使觀眾(zhong) 沉浸式地體(ti) 會(hui) 科技感。
整體(ti) 看,廬劇《逐夢》是一部舞台結構新穎、人物造型獨特、調度活躍的戲曲作品。通過這部作品,觀眾(zhong) 可以走近科學家這個(ge) 群體(ti) ,了解以劇中主人公為(wei) 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堅守與(yu) 奮鬥,看到中國科技事業(ye) 的美好未來。希望下一步,該劇在劇本的打磨修改上多下功夫,使整部戲的戲劇構架更趨合理和精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