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科技攻關“種海洋”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
每到蟶子采收旺季,浙江寧波寧海縣長街鎮就會(hui) 格外熱鬧。這不,三五成群的蟶農(nong) 還在塘裏麻利地抲蟶,一長串的采購商已經守在塘邊翹首以待。一筐筐蟶子剛剛在水裏蕩掉泥巴,馬上過秤、裝車……
“都說長街蟶子好吃,品種好才是關(guan) 鍵!”來自新五星村的羅邦友喜上眉梢。用了良種,他承包的蟶塘,今年銷售額接近750萬(wan) 元。
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在陸地上精耕細作,也離不開海洋裏耕海牧漁。浙江地處我國海岸線的中間位置,每年產(chan) 出六七百萬(wan) 噸水產(chan) ,對優(you) 質種苗的需求可想而知。而寧波的寧海,是浙江海水養(yang) 殖第一大縣,也是浙江唯一國家級製種大縣。
但隨著工業(ye) 化、城鎮化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寧海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麵積一直在縮減。“5年前有19.7萬(wan) 畝(mu) ,今天大約有18.4萬(wan) 畝(mu) 。因此,要想繼續保障水產(chan) 業(ye) 高質量穩定持續發展,種質是關(guan) 鍵中的關(guan) 鍵。”寧海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徐振標說。
水產(chan) 養(yang) 殖無良種,曾讓浙江吃過虧(kui) 。
浙江是海鮮青蟹的主產(chan) 地,但青蟹的人工育苗卻長期沒有太大進展。“以前的苗種大多是野生的,要從(cong) 省外長途運輸到浙江,成活率不高,後期發病率卻不低。”寧波一家水產(chan) 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丁茂昌回憶。
為(wei) 了優(you) 化青蟹苗種規格、遺傳(chuan) 屬性和環境適應能力,從(cong) 2019年開始,寧海組織科研人員,開展“擬穴青蟹抗逆(病)良種選育及繁育技術”的科研攻關(guan) 。
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優(you) 勝劣汰,科研人員終於(yu) 選育出品質優(you) 、生長快和抗逆(病)力強的新品種。4年間,優(you) 質蟹苗已經篩選到第9代。“目前,新品種蟹苗繁育的成活率達到以往的3倍!今年,預計青蟹總產(chan) 量比去年還能增加15%,有望突破3000萬(wan) 隻。”丁茂昌告訴記者。
青蟹繁育的成功,讓寧海愈加堅定實施“育種大計”的決(jue) 心。
要想將“育種大計”落實到位,作為(wei) 一個(ge) 小縣,能夠調動的資源實在太少。為(wei) 此,寧海在建平台、引“外腦”方麵下足了功夫。
幾年來,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東(dong) 海水產(chan) 研究所寧海試驗基地,中國海洋大學、浙江萬(wan) 裏學院共建的浙江萬(wan) 裏學院寧海海洋生物種業(ye) 研究院等,紛紛落地寧海。高質量科研隊伍的加盟,為(wei) 寧海水產(chan) 種業(ye) 的高質量創新發展增添了底氣。
在寧海三門灣畔蛇蟠洋西岸,2022年,寧海海洋生物種業(ye) 研究院在現代農(nong) 業(ye) 開發區投入使用。這裏不僅(jin) 擁有現代化的實驗室、種苗車間,還配套有大片的示範養(yang) 殖塘。“中國工程院包振民院士親(qin) 自掛帥研究院的首席專(zhuan) 家。現在,研究院承擔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cang) ’專(zhuan) 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50餘(yu) 項在研課題。”徐振標告訴記者,目前,研究院已育成3個(ge) 國家審定的水產(chan) 新品種,累計推廣養(yang) 殖22萬(wan) 畝(mu) ,增產(chan) 6萬(wan) 多噸,增效超過12億(yi) 元。
正是靠著一次次的努力、一點點的進步,如今,寧海已經構建起“育、繁、推”一體(ti) 化的種業(ye) 大格局,擁有包括116份種質資源、幾十項人工繁育技術難關(guan) 突破、數萬(wan) 份基因圖譜留存等在內(nei) 的海洋種業(ye) “家底”,並在國際上率先破譯了縊蟶、泥蚶全基因組圖譜……
目前,寧海全縣現代種業(ye) 年綜合產(chan) 值接近5億(yi) 元。2022年,現代種業(ye) 推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總值增速達5.9%。
“別看我們(men) 的研究在縣裏,但從(cong) 這裏育出的種苗,會(hui) 將祖國的廣大海域,都變成千千萬(wan) 萬(wan) 頃藍色‘良田’!”浙江萬(wan) 裏學院副校長、海洋生物種業(ye) 研究院院長林誌華對未來充滿信心。
(記者 曾毅 通訊員 蔣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