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視聽作品 從相遇到相融
近年來,依托新技術、新場景、新業(ye) 態,一批以文旅融合為(wei) 特點、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視聽作品走進大眾(zhong) 視野,生動展現了大視聽時代文化與(yu) 旅遊雙向奔赴的火熱場景。關(guan) 於(yu) 文旅融合,視聽文藝作品如何巧妙破題?從(cong) “相遇”到“相融”,“以文塑旅”如何融入大視聽創作?“以旅彰文”,主創應該具備哪些產(chan) 業(ye) 思維?這些成為(wei) 大視聽時代文旅融合發展麵臨(lin) 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8月3日,2023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hui) 特設的“北京大視聽創新論壇”舉(ju) 辦。論壇邀請多位一線創作者、專(zhuan) 家學者,對以文旅融合和文化傳(chuan) 承為(wei) 特色的大視聽創作進行深度探討。論壇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導,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hui) 共同主辦。
文旅融合 傳(chuan) 承文化
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視聽大數據”日前發布的2023年二季度收視季報顯示,視聽文藝節目結合詩賦、文旅等多種元素占據文藝熒屏主流,精耕細作彰顯中華文化豐(feng) 富內(nei) 涵,帶領觀眾(zhong) 馳騁古今中外。對此,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分析認為(wei) ,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持續變革和迭代,選題呈現多樣化、豐(feng) 富性,普遍強化思想內(nei) 涵,注重人文知識含量,著力表達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5個(ge) 突出特性,不斷拓寬藝術與(yu) 技術融合邊界,在製作上達到新高度。
文旅融合與(yu) 文化傳(chuan) 承如何巧妙破題?《登場了!北京中軸線》製片人何冀兵表示,深刻理解傳(chuan) 統文化是破題的關(guan) 鍵。影視與(yu) 文旅的關(guan) 係十分密切,做文化節目往往也是一場文旅策劃,比如該節目設計的“中軸時空列車”,既代表穿越古今的旅行,也體(ti) 現曆史與(yu) 現實的連接。文藝創作的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紮根人民。《我在島嶼讀書(shu) 》製片人顏小可對此深有感觸。他介紹,節目創作初期,他們(men) 做了兩(liang) 輪以文化類節目為(wei) 主的群眾(zhong) 調研,發現“閱讀和旅行是觀眾(zhong) 喜歡又向往的事情”,由此形成節目的創意來源。《2023端午奇妙遊》總導演錢林林認為(wei) ,立足文旅融合,對實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和轉化起重要作用,“要突破審美疲勞,就不能僅(jin) 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搬運工,應該更關(guan) 注當今熱點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以文塑旅 雙向奔赴
近來,暑期檔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用動畫形式呈現盛世大唐流光溢彩的長安城,進一步帶火了西安旅遊,許多景區一票難求,地鐵站外大排長龍。此類“影視+文旅”帶火城市旅遊的案例並不鮮見。文化節目《2021七夕奇妙遊》,曾讓河南地標龍門石窟進一步名聲大噪,旅遊持續升溫,景區內(nei) 的沉浸式旅遊、研學活動、文創產(chan) 品使青年遊客群體(ti) 全方位感受、了解到石窟藝術。網絡綜藝《登場吧!洛陽》和網劇《風起洛陽》的熱播,助力洛陽登上人民文旅研究院發布的《全國重點旅遊城市文旅政務新媒體(ti) 傳(chuan) 播影響力》榜單第一位。今年4月,以《風起洛陽》為(wei) 主題的“劇本殺”線下體(ti) 驗活動在洛陽舉(ju) 辦,超過萬(wan) 人參與(yu) 。何冀兵認為(wei) ,在影視與(yu) 取景地的雙向奔赴中,“影視IP帶動城市旅遊熱已經成為(wei) 一種趨勢”。
取景地如何承接和消化影視作品帶來的流量,並將其轉化為(wei) 持續拉動城市旅遊的新動力?錢林林說,河南廣播電視台“中國節日”係列節目播出3年來,在與(yu) 各地文旅部門的合作中,主創嚐試過圍繞茶文化給信陽定製係列IP、挖掘五指山文化為(wei) 海南打造實景演出等,將文旅資源從(cong) 線上宣傳(chuan) 演變為(wei) 線下體(ti) 驗,形式多種多樣。她認為(wei) :“文旅深度融合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更多人勇往直前,進一步摸索。”
在這方麵積累了十多年發展經驗的北京懷柔,已經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發展模式。北京市懷柔區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王青俊表示,懷柔區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影視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積極推進政策創新,拓展服務內(nei) 容,加強創業(ye) 扶持,“懷柔不但是北京國際電影節多年的舉(ju) 辦地,而且通過打造‘永不落幕的電影節’,吸引廣大市民來‘影都’過周末,激活區域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
以旅彰文 多元發展
如何把抽象的“文”與(yu) 具體(ti) 的“旅”有機融合?不同創作者有不同看法。導演肖麓西在創作以司乘人員視角觀察生活的輕喜劇微短劇《親(qin) 愛的乘客,你好》前,感到“代駕這個(ge) 與(yu) 旅行相關(guan) 的選題很新鮮”,這鼓舞她完成了這部作品。
顏小可認為(wei) ,讀書(shu) 是“立體(ti) 的文旅”,翻開一本書(shu) 就是一次旅行,“很多讀者會(hui) 在讀書(shu) 的過程中,對書(shu) 裏呈現的世界以及作家的家鄉(xiang) 產(chan) 生向往”。他表示,接下來節目組計劃與(yu) 實體(ti) 書(shu) 店、線下讀書(shu) 場景合作,探索基於(yu) 節目IP的出版物,充分挖掘旅行帶給節目的附加值。
央視網閱讀頻道負責人、文旅探訪節目《跟著李白看中國》總製片人白玉清認為(wei) ,“視聽作品從(cong) 曆史名人的角度傳(chuan) 承文化,需要創新表達”。他介紹,節目組在李白故裏四川江油采風的時候,發現實地看到的和從(cong) 課本中學到的有所不同,由此轉換創作思路,讓了解風土人情的本地專(zhuan) 家、導遊帶領觀眾(zhong) 尋訪李白生活和旅居過的代表性地點,了解詩人創作背後的時代背景,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
在何冀兵看來,製作文旅節目需要有IP開發的產(chan) 業(ye) 思維。他表示,《登場吧!北京中軸線》接下來要做一個(ge) 數百平方米的VR體(ti) 驗館,“這樣的體(ti) 驗館落成後,將為(wei) 文旅產(chan) 業(ye) 提供另一種商業(ye) 模式”。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文旅融合與(yu) 文化傳(chuan) 承是大視聽創作的重要內(nei) 容。”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傳(chuan) 媒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研究員冷凇指出,大視聽精品創作需要有融合思維、技術賦能、傳(chuan) 播助力,更重要的是創作者需要紮根人民,創作出反映時代風貌的作品,推動影視創作攀向高峰。(武 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