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更開放、更包容、更個性化 大學體育課重在激發學生運動熱情

發布時間:2023-08-22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周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日前落下帷幕。從(cong) 大運會(hui) 中,我們(men) 看到了青年們(men) 用汗水詮釋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也直觀感受到了運動所特有的磨煉意誌品質、培養(yang) 拚搏精神的育人作用。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體(ti) 育育人功能的重視,我國學校體(ti) 育取得了長足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結構日趨合理、功能顯著提升。從(cong) 中小學到大學,逐漸形成完備的教學體(ti) 係,學校體(ti) 育從(cong) 舊觀念裏“可有可無的學科”成為(wei) 學生、家長和學校必須認真對待的學科。

  從(cong) 具體(ti) 執行層麵來看,課程設置、考核辦法和評價(jia) 督導等方麵,都反映出學校體(ti) 育在教育體(ti) 係中的地位有了切實提升。在課程設置方麵,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ti) 育法》規定“學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開齊開足體(ti) 育課,確保體(ti) 育課時不被占用”,將確保體(ti) 育課時提高到了法律層麵。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ti) 育美育教育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基礎教育階段高中、初中、小學3-6年級、小學1-2年級體(ti) 育課開足率分別達到82.06%、57.58%、65.74%和59.75%。在考核辦法方麵,很多省市持續探索把學生參加體(ti) 育活動情況、學生體(ti) 質健康狀況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體(ti) 係,不斷完善初中畢業(ye) 升學體(ti) 育考試並提高中考體(ti) 育分值;部分高校試行在自主招生高校校考中、在“強基計劃”招生考試中增設體(ti) 育項目測試等方案。在評價(jia) 督導方麵,學校體(ti) 育已被全麵納入教育督導檢查。可見,學校體(ti) 育已從(cong) “小三門”轉變為(wei) 具有重要育人功能的學科。

  盡管體(ti) 育的地位有了一定提升,中小學生體(ti) 質健康有所好轉,但大學生體(ti) 質健康狀況持續下降的趨勢亟須引起重視。相比於(yu) 中小學,高校體(ti) 育開設課時更少,到了大學三、四年級及研究生階段,體(ti) 育課僅(jin) 以選修課形式開設,且選修課程的學生占比低,高校體(ti) 育高質量發展仍有漫漫長路要走。為(wei) 進一步加強大學體(ti) 育,應做到普及與(yu) 提高並重、課內(nei) 與(yu) 課外結合、開放與(yu) 包容共進。

  首先,普及與(yu) 提高並重。普及指向學校體(ti) 育的常規化,提高指向體(ti) 育教育的專(zhuan) 業(ye) 化;普及奠定提高的基礎,提高推動更廣泛的普及。作為(wei) 從(cong) 未成年人到步入社會(hui) 的中間階段,大學期間形成的生活方式和運動習(xi) 慣更有可能延續到工作生活中,因此大學公共體(ti) 育教學的使命應著重於(yu) 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xi) 慣。高校公共體(ti) 育教學應加強體(ti) 育與(yu) 健康的教育工作,將運動促進健康等觀念根植於(yu) 大學生心中。有計劃地向學生傳(chuan) 授科學運動知識,注重體(ti) 育學習(xi) 效果的延伸,拓展學生學習(xi) 的界限和範圍,為(wei) 學生提供應用所學運動技能的機會(hui) ,幫助他們(men) 運用科學運動知識指導日常生活。提高,則意味著大學生競技體(ti) 育成績的提升。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要配齊配強教練員隊伍,加強對高校體(ti) 育教師的職後教育,不斷更新教師的知識儲(chu) 備,確保教師能掌握當前先進的競技體(ti) 育訓練理念和方法;同時,要為(wei) 學生提供更多的競賽機會(hui) ,引入高品質賽事,通過院係比賽、校際比賽、區域比賽乃至國家級比賽磨煉大學生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另外,還要加強學校與(yu) 專(zhuan) 業(ye) 運動隊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競賽體(ti) 係深度融合,推動資源共享、人才共育。

  提高競技體(ti) 育成績的根本在於(yu) 大學生運動的普遍開展及其運動素養(yang) 和身體(ti) 素質的普遍提高,隻有運動選材的基數增大了,從(cong) 中選拔出有高水平競技潛力的大學生運動員的可能性才更大。同時,提高也能推動更廣泛的普及。從(cong) 運動競賽中,普通學生能充分領略到運動魅力,本校校隊在重大賽事中取得優(you) 異成績更能成為(wei) 帶動校園體(ti) 育文化的“火車頭”,從(cong) 而有助於(yu) 提高普通大學生的運動熱情。

  其次,課內(nei) 與(yu) 課外結合。高校公共體(ti) 育教學麵向廣大學生,開設運動項目有限,僅(jin) 依靠每周2-4學時的課堂教學,難以為(wei) 大學生提供針對性支持。在運動技能無法通過體(ti) 育課精進而又缺乏課外鍛煉補充的情況下,大學生很容易失去參與(yu) 體(ti) 育運動的積極性。目前,由於(yu) 公共體(ti) 育教師教學任務重等問題,很多高校忽略了對大學生課外鍛煉的培養(yang) ,導致大學生缺乏充足的運動機會(hui) 。因此,高校需推動體(ti) 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鍛煉融合發展,一方麵,通過成立體(ti) 育俱樂(le) 部、建設體(ti) 育社團,引導大學生參與(yu) 課外鍛煉,另一方麵與(yu) 社會(hui) 機構合作,通過共享資源等方式,讓大學生享受體(ti) 育場館和多樣化的運動指導服務。

  最後,開放與(yu) 包容共進。大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運動基礎,因此相比於(yu) 基礎教育階段,大學體(ti) 育課程設置應更開放、更包容、更具個(ge) 性化。當下,大學體(ti) 育教學應構建高校體(ti) 育課程教學資源共享平台。為(wei) 了讓體(ti) 育課程更符合大學生的喜好,應補充開設中華傳(chuan) 統體(ti) 育項目和新興(xing) 體(ti) 育運動課程,打破傳(chuan) 統以班級為(wei) 單位的體(ti) 育教學模式,以興(xing) 趣和需求為(wei) 導向推動體(ti) 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為(wei) 鼓勵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參與(yu) 運動,應建立分層評價(jia) 體(ti) 係,加強過程性評價(jia) ,采用運動能力和動作原理考核相結合的期末評價(jia) 方案。另外,應建立分層分級的校園體(ti) 育競賽網絡,降低運動競賽參與(yu) 門檻,組織適合大部分學生參與(yu) 的運動賽事,為(wei) 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hui) ,提高學生運動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

  高校體(ti) 育作為(wei) 學生接受體(ti) 育教育的最後階段,是實現“終身體(ti) 育”的關(guan) 鍵環節,是遏止大學生體(ti) 質健康狀況持續下滑的有力抓手,肩負著為(wei) 國家培養(yang) 體(ti) 質強健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體(ti) 育需多方共同努力,改革傳(chuan) 統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運動素養(yang) ,實現自主鍛煉。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2日 14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