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除駕照買分“生意經”,不妨試試信用懲罰
作者:趙誌疆
“代扣駕照分!需要的谘詢”“大小車!摩托車!原件不超證!不高清的大量接單”“違章報價(jia) 以當天報價(jia) 為(wei) 準,過期下單的作廢”……在電商平台、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黃牛”買(mai) 賣駕照分,幫助違規司機代扣分,銷量很高。多位受訪專(zhuan) 家提出,買(mai) 賣、代扣駕照分,與(yu) 交通法律製度設計初衷背道而馳,給交通安全和秩序帶來風險隱患,有關(guan) 部門應加大打擊整治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有效遏製此類行為(wei) 。
買(mai) 賣駕照分,在法律上已被明令禁止。2022年4月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wei) 記分管理辦法》,對買(mai) 賣駕照分以及組織他人實施買(mai) 分賣分牟取經濟利益的行為(wei) 規定了相應責任。在此之前,買(mai) 分賣分行為(wei) 也被定性為(wei) “以欺騙手段影響公安交管部門依法辦案”,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會(hui) 被處5日以上10日以下行政拘留,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買(mai) 賣駕照分是違法行為(wei) 的法律意識,該養(yang) 成了。
法律緊盯買(mai) 分賣分行為(wei) ,顯然不是跟機動車駕駛人“過不去”——處罰隻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隻有強化責任追究,才能充分發揮記分製度的管理、教育、引導功能,提升機動車駕駛人的交通安全意識,從(cong) 而減少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wei) 。買(mai) 分賣分行為(wei) 看似“雞賊”,實則包藏禍心:因為(wei) 花錢就能逃脫責任追究,交通違法行為(wei) 人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和懲罰,因此很容易重複同樣的錯誤,甚至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駕照買(mai) 分賣分屢禁不止,一個(ge) 客觀因素是執法存在難度。目前,大量交通違法行為(wei) 依靠監控取證,但由於(yu) 技術、距離等原因,很難確定實際違法行為(wei) 人,由此給買(mai) 賣雙方留下可乘之機。破解這樣的技術難題,一方麵需要普及高清攝像頭,提高監控取證的效率精度;另一方麵則需要加大普法宣傳(chuan) 力度,提高機動車駕駛人的懂法守法意識。更為(wei) 重要的是,有必要提高買(mai) 分賣分行為(wei) 的違法代價(jia) ——隻有讓買(mai) 賣雙方感受到痛感,才能斬斷利益鏈條;隻有提高違法的成本與(yu) 代價(jia) ,才能防患於(yu) 未然。
加大違法成本未必隻能依賴拘留和罰款,信用處罰同樣不失為(wei) 一種有效舉(ju) 措。駕照買(mai) 分賣分既是法律問題,同時也是信用問題——無論是買(mai) 方還是賣方,首先都違背了誠實守信的社會(hui) 原則,理應為(wei) 此付出應有的代價(jia) 。以個(ge) 人信用體(ti) 係日益完善為(wei) 背景,有必要建立交通違法行為(wei) 的實名製管理和信用記錄機製。隻有讓“一處失信,處處受製”成為(wei) 可以預知的後果,才能倒逼每個(ge) 人都愛惜個(ge) 人信用的“羽毛”,進而維護公共秩序和社會(hui) 行為(wei) 準則。
需要關(guan) 注的是,當前,買(mai) 賣駕照分的行為(wei) 更多轉為(wei) 了線上,而且十分隱蔽。電商平台上,如果直接搜索“代扣駕照分”“駕照分”,往往沒有搜索結果。但是,如果變化一下搜索關(guan) 鍵詞,就不難發現大量自稱“代辦車輛業(ye) 務”的商家。類似的“擦邊球”,在電商平台上早已不是什麽(me) 秘密——對於(yu) 那些明顯有違法律禁令的商品或服務,總有些自作聰明的商家喜歡掛羊頭賣狗肉。問題的關(guan) 鍵是,當違法生意長期“供銷兩(liang) 旺”的時候,電商平台有沒有提高警惕,並為(wei) 此采取積極行動?(趙誌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