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歌中的自相矛盾
作者:張巍(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白的詩歌如果僅(jin) 看其單篇,會(hui) 覺得異常精美,幾乎找不出冗筆敗筆與(yu) 潦草粗率之筆;但仔細通讀李白全集,讀者就會(hui) 驚訝地發現其中存在著不少的自我重複和自相矛盾之處。這種自我重複主要體(ti) 現在詩歌語言和藝術技巧的維度,古人早有提及,如王世貞說“百首以後,青蓮較易厭”(《藝苑巵言》),就有這個(ge) 意思在內(nei) 。這種自相矛盾主要體(ti) 現在思想傾(qing) 向與(yu) 情感狀態的維度,曆來受到的關(guan) 注相對較少。仔細分析,李白詩歌中的自相矛盾突出表現在當前書(shu) 寫(xie) 與(yu) 事後追憶、一時激憤與(yu) 長久追求、實際創作與(yu) 理論表述這樣三個(ge) 層麵。
文學作品天生就具備修辭性,“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chuan) ·襄公二十五年》),言辭的展現往往既是對事實的某種揭示也是某種遮蔽。詩人一旦開始書(shu) 寫(xie) ,就處於(yu) 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建構過程中,所建構的不僅(jin) 是文本,也是自己所希冀的表述結果。在這裏,個(ge) 人記憶可能會(hui) 出現選擇性的遺忘和重構,曆史事實會(hui) 被加以有意無意的修正,留下的是詩人最滿意的一種敘述方式,在李白的詩歌中就存在類似情況。
李白一生主要有兩(liang) 次涉入政治,前一次是進入玄宗朝廷,後一次是參加永王李璘的軍(jun) 隊。玄宗更多的是將李白視為(wei) 文學侍從(cong) 之臣,李白在長安的經曆也並非很愉快,這點他在詩中曾反複表達過:“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翰林讀書(shu) 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彷徨庭闕下,歎息光陰逝。未作仲宣詩,先流賈生涕。”(《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離開長安時,李白戀戀不舍,並將自己比作鸚鵡,其《初出金門尋王侍禦不遇詠壁上鸚鵡》一詩雲(yun) :“落羽辭金殿,孤鳴吒繡衣。能言終見棄,還向隴西飛。”頗有幾分辛酸的意味。但後來他追憶中的長安生活卻無比美好:“漢家天子馳駟馬,赤軍(jun) 蜀道迎相如。天門九重謁聖人,龍顏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萬(wan) 歲,拜賀明主收沉淪。翰林秉筆回英眄,麟閣崢嶸誰可見?承恩初入銀台門,著書(shu) 獨在金鑾殿。龍駒雕鐙白玉鞍,象床綺食黃金盤。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wei) 交歡。”(《贈從(cong) 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流夜郎贈辛判官》)從(cong) 這些詩作可以看出,李白的長安經曆與(yu) 長安記憶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反差。或者說他是根據詩歌表達的需要,對自己的記憶進行了有意取舍。
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恐怕是李白一生最為(wei) 後人非議之處,但當時的李白卻極為(wei) 快意,試看他的《永王東(dong) 巡歌》:“三川北虜亂(luan) 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dong) 山謝安石,為(wei) 君談笑淨胡沙。”“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蘇軾《念奴嬌》中寫(xie) 到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恐怕也不過如此。而李璘兵敗後,李白獲罪流放夜郎,最終途中遇赦,這時他又說自己是因為(wei) 受到脅迫而極不情願地參加了永王軍(jun) 隊:“遇永王東(dong) 巡,脅行,中道奔走,卻至彭澤。”(《為(wei) 宋中丞自薦表》)“半夜水軍(jun) 來,潯陽滿旌旃。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流夜郎憶舊書(shu) 懷贈韋良宰》)兩(liang) 相對照,前後所言簡直像是出於(yu) 二人之口。其實對於(yu) 李白而言,當時追隨李璘出征意氣風發是真,事後悔過遮掩以為(wei) 情非自願也是真,隻不過是時移世易,個(ge) 人心態發生改變而已。後人出於(yu) 對李白的同情和敬仰,也願意接受他的自我辯解,例如蘇軾《李太白碑陰記》中就說“太白之從(cong) 永王璘當由迫脅”,其實未必符合曆史原貌。
事後的追憶可能被重新建構,情感敘寫(xie) 有時也僅(jin) 代表特定時刻的狀態。李白詩中所展現的,某些情況下隻是心靈一時之個(ge) 相,而非長久之共相。李白曾在詩中寫(xie) 道:“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江上吟》),“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將進酒》),似乎對功名富貴極為(wei) 蔑視。這和杜甫《醉時歌》中的“儒術於(yu) 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一樣,都屬於(yu) 一時的憤激之辭,並不代表他一貫的思想傾(qing) 向。事實上李白追求功名的願望異常執著而強烈,熱切向往之情時時躍然紙上:“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鄴中贈王大》),“功業(ye) 莫從(cong) 就,歲光屢奔迫”(《淮南臥病書(shu) 懷寄蜀中趙征君蕤》),“富貴日成疏,願言杳無緣”(《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在《贈張相鎬二首》中,他深為(wei) 自己功業(ye) 難就而悲哀:“一生欲報主,百代期榮親(qin) 。其事竟不就,哀哉難重陳。”趙翼就說李白是“功名之念,至老不衰”(《甌北詩話》卷一),如果隻是僅(jin) 憑幾句詩就判定他視功名如過眼雲(yun) 煙,認為(wei) 他甘作超然世外的高士,那真是錯認李白了。
李白對於(yu) 詩歌的理論表述與(yu) 實際做法之間也存在著相互矛盾之處,試看《古風五十九首》其一的中間部分:“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xing) 雖萬(wan) 變,憲章亦已淪。自從(cong) 建安來,綺麗(li) 不足珍。聖代複元古,垂衣貴清真。”這是一首氣象蒼茫的五古,也是一首極富氣勢、頗具己見的論詩詩。此詩的主旨正如《唐宋詩醇》所說:“指歸大雅,誌在刪述。上溯風騷,俯觀六代。以綺麗(li) 為(wei) 賤,清真為(wei) 貴。論詩之義(yi) ,昭然明矣。”然而該詩雖好,其中表達的文學主張卻與(yu) 李白的創作實際嚴(yan) 重不符。六朝文風對李白影響極大。李白早年曾經“三擬《文選》,不如意,悉焚之”(《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二),今李白集中所存《擬恨賦》,應該就是他“三擬《文選》”後的留存。換個(ge) 場合,李白自己也在詩中說“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酬殷明佐見贈五雲(yun) 裘歌》),對六朝詩人謝朓推崇至極。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他屢屢以六朝詩人來比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與(yu) 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jun) ”(《春日憶李白》),這是對李白的高度讚美,也道出了李白創作的實際。宋代朱熹都認為(wei) “李太白始終學《選》詩”(《朱子語類》)。正是因為(wei) 如此,嚴(yan) 久能就評價(jia) “自從(cong) 建安來,綺麗(li) 不足珍”這兩(liang) 句詩說:“太白、昌黎詩亦自六朝出,此雲(yun) 雲(yun) 者英雄欺人語耳。”(周中孚《鄭堂劄記》引)所論也不無道理,隻是未必要將李白這種說法看作是英雄欺人。至於(yu) 有的研究者強作解人,認為(wei) 李白這裏言行並無衝(chong) 突之處,也同樣大可不必。
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往往將力量用之於(yu) 為(wei) 古人的理論觀念搭建係統的思想體(ti) 係,很少有人關(guan) 注其思想的矛盾、裂痕與(yu) 零碎,並還原其真實的曆史麵貌”(左東(dong) 嶺《中國古代文學思想闡釋中的曆史意識》)。究其根本,李白這類詩人情感充沛、感受敏銳、富於(yu) 藝術才華,但思想則可能複雜多變並充滿矛盾,零散而未必係統,不能將他們(men) 看成是具備嚴(yan) 密思想體(ti) 係的哲學家,甚至是邏輯周密、論斷嚴(yan) 謹的科學家。李白詩歌中的自相矛盾,反映的是詩人心靈不同側(ce) 麵和不同階段的差異,其中難免存在相互衝(chong) 突之處。但因思想情感矛盾而產(chan) 生的動力和張力,恰恰是李白詩歌創作的重要源泉。李白詩歌創作的過程,往往就是展現、印證、消解心靈矛盾的過程。李白身上存在的矛盾之處,諸如出世與(yu) 入世、高貴與(yu) 平庸、求仙與(yu) 入仕、貶抑古人與(yu) 尊崇古人等,讓他成為(wei) 一個(ge) 鮮活豐(feng) 滿、生機勃勃、激情迸發的詩人形象,讀者雖有目迷五色的疑惑,但更覺得他充滿神奇魅力。在眾(zhong) 多的“詩仙”之謎中,自相矛盾也算是其中的一個(ge) 吧!
了解李白詩歌中自相矛盾的這種情況,對於(yu) 古代文學的研究方法也有所啟迪。詩人創造了詩,後世讀者也習(xi) 慣於(yu) 從(cong) 詩歌本身出發去詮釋詩人,將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等同於(yu) 詩人本人,將詩歌文本看作詩人的真實傳(chuan) 記,這是文學接受中的普遍現象,但這種做法從(cong) 邏輯起點上就蘊含著一定風險。因為(wei) 讀者所依據的主要是詩人的自供,而缺省或忽略了其他的證詞。試想一下,如果詩人的自我陳述本身就自相矛盾的話,又如何能做到完全令人信服?從(cong) 史源學的角度來講,詩人自述是研究詩人最寶貴的第一手材料,但詩中的真,有時是一種情感的真而未必是事實的真。對於(yu) 詩人來講,更不可能筆下的每句詩都是曆史實錄。洪邁《容齋隨筆》中就感慨道:“詩人之言,渠可信哉!”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中也說:“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複見為(wei) 人。”他們(men) 所說的或許有些偏頗,但對詩人自述保持適度警醒仍是研究者應有的態度。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8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