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須細化貫通培養機製

發布時間:2023-08-29 10: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殷玉新(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陳晨(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亟須建構中國特色的大中小學一體(ti) 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為(wei) 實現教育強國戰略提供高質量人才隊伍。

  建立學段貫通的銜接機製

  雖然我國很多高校在高中就建立了拔尖創新人才共育基地,高中根據高校招生計劃培養(yang) 強基、競賽等拔尖學生,初中也在探索與(yu) 高中對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各種路徑,但這些實踐尚顯碎片化,不足以滿足大中小學貫通化銜接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學段壁壘是建構中國特色大中小學一體(ti) 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首要難題,根源在於(yu) 單向度的“向上看齊”思路,如高中隻對標大學強基計劃、三位一體(ti) 、學科競賽等培養(yang) 拔尖創新學生,不太關(guan) 注和參與(yu) 初中的拔尖創新學生培養(yang) 。

  解決(jue) 這個(ge) 難題,關(guan) 鍵在於(yu) 以政策改革創新為(wei) 突破口,打通學段之間的壁壘,讓各學段在招生製度、課程體(ti) 係、教學方式、評價(jia) 機製等各方麵能夠銜接起來,建立科學的大中小學拔尖創新人才雙向貫通培養(yang) 機製,從(cong) 而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良好生態,使各學段拔尖創新學生貫通培養(yang) 成為(wei) 可能。對此,一方麵要以21世紀關(guan) 鍵素養(yang) 為(wei) 抓手,謀劃大中小學貫通培養(yang) 拔尖創新學生的路徑。組建專(zhuan) 家團隊,在開發科學工具的基礎上,協同聚力盡早發現、選拔有潛能的學生,盡早培養(yang) ;從(cong) 小學起,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hui) 各界資源,培養(yang) 學生解決(jue) 實際生活場景中真實問題、靈活運用跨學科知識等各方麵的能力,為(wei) 拔尖創新學生的成長發展奠基。另一方麵,以貫通化進階課程設計為(wei) 抓手,探索大中小學貫通培養(yang) 拔尖創新學生的實施路徑。對不同學段有潛能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為(wei) 其開發貫通化進階課程,加快推進統一的國家課程,盡早夯實學生知識基礎;製定差異化的校本課程,創新課程內(nei) 容和方案,有效推進學生知識基礎進階;設計個(ge) 性化的生本課程,做到“一生一案”,實現針對性培養(yang) 。在這一點上,日本積累了一些經驗,如推進“從(cong) 小到大”的課程改革係統工程,小學開設計算機編程課程,吸引更多兒(er) 童熱愛科學,初中強化STEM教育,喚起學生的科學興(xing) 趣和學習(xi) 熱情,高中培養(yang) 科學思維,奠定科技創新基礎,大學設置“AI+”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

  布局學校差異化發展態勢

  學校同質化發展、“內(nei) 卷式”競爭(zheng) 是建構中國特色大中小學一體(ti) 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麵臨(lin) 的一大現實問題。雖然很多學校也在挖掘自身特色,致力於(yu) 建構獨特的學校文化、多元的課程體(ti) 係、係列特色項目活動,但是,這些做法往往沒有擺脫“重物輕人”的發展理念,以至於(yu) 各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通道和方向是同質的,如很多學校在談及辦學特色時,更多是強調校園環境、課程體(ti) 係、活動類目等,很少將學生作為(wei) 定位學校發展方向和辦學特色的首要考慮因素。

  為(wei) 此,我們(men) 需要探索並推進指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學校差異化發展態勢,其關(guan) 鍵在於(yu) 站在學生發展的立場,打破“零和”競爭(zheng) 生態,從(cong) 整體(ti) 上布局學校發展方向,從(cong) 學生需求出發,要求各學校在校園文化、特色優(you) 勢、辦學策略等諸方麵差異化布局,營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良好生態,使各學校拔尖創新學生培養(yang) 實現特色化發展。一方麵,在起點上,探索分類辦學,培育一批試點區域和試點學校,逐步形成支撐學校特色發展的分類辦學機製,形成一批涵蓋科技、人文、體(ti) 育、藝術等多個(ge) 領域,有效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xi) 需求的特色學校,並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和成長新途徑。如浙江省計劃到2035年形成一批辦學特色遍及科技、人文、體(ti) 藝等多個(ge) 領域的現代化普通高中學校,錯位發展,讓更多學校凸顯鮮明特色。另一方麵,在出口上,拓寬拔尖創新學生成才的渠道,建構“橄欖型”拔尖創新學生成長路徑。以普通高中為(wei) 例,兩(liang) 端圍繞少部分有潛力參加學科競賽、強基計劃等的學生和有藝體(ti) 類特長的學生,中間圍繞高考改革培養(yang) 拔尖創新學生,讓學生能夠從(cong) 多元化渠道獲得成才的機會(hui) ,真正做到站在學生發展的立場實現學校差異化發展。

   探索學科融合的建構思路

  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是全麵發展的,隻有學科融合才能培養(yang) 全麵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但當前的學科邊界導致大中小學各學段之間育人目標不銜接、課程內(nei) 容銜接不充分、教學方式以單向傳(chuan) 授為(wei) 主、評價(jia) 銜接不夠係統,建構中國特色大中小學一體(ti) 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麵臨(lin) 現實困難。

  學科之間融合和各學段學科融合是大中小學一體(ti) 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途徑,其關(guan) 鍵在於(yu) 以複合型人才特征為(wei) 出發點,打破學科邊界,從(cong) 橫向和縱向共同發力,重構融合式的學科體(ti) 係,使拔尖創新學生能夠得到真正的全麵發展。一方麵,從(cong) 橫向融合角度整合學科知識。越來越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是基於(yu) 多學科知識與(yu) 方法的綜合,拔尖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多學科交叉的知識體(ti) 係和融通創新的能力體(ti) 係,通過跨學科、學科交叉、學科貫通等方式推動學科融合建構,以培養(yang) 學生的複合能力。如新加坡針對在藝術、音樂(le) 、繪畫、體(ti) 育等方麵表現優(you) 異的兒(er) 童設置了藝術特選課程。另一方麵,從(cong) 縱向融合的角度,積極推動學生在各學段學習(xi) 態度、深度理解、意誌品質等學習(xi) 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如澳大利亞(ya) 形成了以課程充實、課程拓展和課程精簡為(wei) 抓手的課程融合思路,以推動人才養(yang) 成綜合能力。同時,注重多元思維、知識統整等高階學習(xi) 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教師應淡化學科邊界,優(you) 化教學方式,開展跨學科、主題式、情境化教學等,促進學科融合,強化教學情境設計,通過深化學生的學習(xi) 體(ti) 驗,讓學生在更真實的情境與(yu) 場域中得到全麵發展,真正推動大中小學各學段學科融合。

  建構學生個(ge) 性化成長路徑

  教育結果的“求同思維”導致的注重統一性、學習(xi) 方式和教育資源單一、考試評價(jia) 標準“一刀切”等問題,使教育難以滿足拔尖創新人才個(ge) 體(ti) 化的學習(xi) 需求和發展特點,從(cong) 而限製其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成長,破解這一難題,是建構中國特色大中小學一體(ti) 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麵臨(lin) 的重要課題。我國很多高中為(wei) 強化選擇性和個(ge) 性化教育,為(wei) 學生開設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同時又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和發展規劃,開設了強基班、創新班和少年班等各類特色班,但這些探索目前看來效果有限,尚未在真正意義(yi) 上滿足學生的個(ge) 體(ti) 差異和成長需求。

  為(wei) 此,需探索適合不同類型拔尖創新學生個(ge) 性化發展的成長路徑,破解“求同思維”,促進學生多元化、個(ge) 性化成長,使每個(ge) 學生都能充分發展潛能。一方麵,重視個(ge) 體(ti) 差異,建立個(ge) 性化評價(jia) 機製,為(wei)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提供個(ge) 性化的學習(xi) 支持。學校和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每個(ge) 學生都有獨特的個(ge) 性和潛能,尊重和關(guan) 注每個(ge) 學生的個(ge) 別差異,根據學生個(ge) 體(ti) 的學習(xi) 情況和發展需求,建立個(ge) 性化的評價(jia) 機製,提供適應不同類型拔尖創新學生個(ge) 性化需求的學習(xi) 支持。另一方麵,在重視學生個(ge) 性化成長基礎上,強調綜合素質教育,關(guan) 注拔尖創新人才的全麵發展。通過優(you) 化課程結構,在學校中增加選修課程、拓寬課程內(nei) 容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有機會(hui) 接觸更多的實踐活動和創新課程,同時建立全麵、客觀、科學的評價(jia) 體(ti) 係,綜合考慮學業(ye) 成績、興(xing) 趣特長、社會(hui) 實踐、綜合素質等多方麵因素,有效促進拔尖創新學生健康成長。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9日 1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