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數據賦能,綠意更濃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暑氣未消,記者來到貴州省關(guan) 嶺縣新鋪鎮,微風拂過無邊無際的綠色草場,給人們(men) 帶來幾縷清涼。很難想象,前些年,這裏還是“天灰不見草,皆是亂(luan) 石崗”的荒蕪景象。
“這個(ge) 得靠大數據!”新鋪鎮養(yang) 殖大戶高誌林神氣地說,“有了它,我們(men) 種什麽(me) 草,每年養(yang) 多少牛,心裏都有數!”
在石山上種皇竹草,不僅(jin) 讓牛有了優(you) 質飼草,荒坡也得到了治理——新鋪鎮的做法,是貴州用“大數據”守護“大生態”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蓬勃興(xing) 旺的大數據技術,在牽引貴州產(chan) 業(ye) 轉型的同時,也擦亮了綠色貴州的生態底色。
依靠大數據,貴州找到了治理石漠化的科學路徑。
貴州,是全國喀斯特石漠化最嚴(yan) 重的省份之一,喀斯特地貌占到這裏國土麵積的61.9%。在喀斯特地貌上,植被難以生長。如何與(yu) 石漠化“賽跑”,成了貴州生態治理一道繞不過的難題。
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密碼,就藏在中國科學院貴州普定喀斯特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40年的觀測數據裏。
“大數據給我們(men) 帶來了海量算力!”黎廷宇博士對記者說,研究站通過對山地進行數字建模,找出喀斯特裂隙走向,不僅(jin) 能為(wei) 當地科學設計機耕道和蓄水網絡走向,還可以利用算法,模擬不同植物的生長情況,幫助村民合理選擇農(nong) 作物品種,因地製宜統籌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等係統工程。
正是這些科學方法,阻斷了石漠化的蔓延。截至2022年,貴州省石漠化土地麵積從(cong) 2005年的3.76萬(wan) 平方公裏減少至1.55萬(wan) 平方公裏,重度和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麵積減幅超60%。
大數據共享,讓貴州“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成為(wei) 現實。
赤水河,是長江一級支流中唯一自然流淌的河流。“以前,長江上遊許多珍稀特有魚類一度麵臨(lin) 生存危機。現在,赤水河習(xi) 水段的魚類物種,已經從(cong) 2017年禁漁前的42種增加到50多種,圓口銅魚等長江幹流的魚類,也開始進入這裏棲息繁殖。”駐足岸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飛一邊觀測一邊介紹。
這一變化,要歸功於(yu) 赤水河邊“天羅地網”的大數據監測。
“赤水市先後投入近1200萬(wan) 元,整合數據信息,新增70個(ge) 監控點位、215個(ge) 攝像頭……河長信息大數據共享,實現了對赤水河全流域全河段的監管。有一點破壞生態的風吹草動,執法人員都能夠迅速趕到。”赤水市畜牧漁業(ye) 發展中心主任黃錫陽告訴記者。
在貴陽市林火防控中心,記者看到,監控大屏上突然彈出一個(ge) 自動報警提示。“在60多公裏之外,開陽縣龍崗鎮一片林區附近有疑似煙點。”僅(jin) 20分鍾,防火人員就到達現場,火情隱患被成功排除。
“隻要有煙點、熱點出現,林火識別報警軟件就會(hui) 自動識別並報警。”林火防控中心副主任李冠男告訴記者,“貴陽智慧林業(ye) 雲(yun) 平台”把12個(ge) 區縣的森林防火指揮中心整合起來,串聯87個(ge) 監控點,24小時實時監測,其精度能到米級。
“大數據護林並不局限於(yu) 防火。”貴陽市林草資源監測中心副主任易利龍說,全市林業(ye) 數字化“一張圖”,大到林區麵積、位置,小到樹種、樹齡、平均胸徑,各類數據在屏幕上一目了然,為(wei) 保護和開發提供了科學決(jue) 策依據。
借助大數據的“智慧”,貴州有限的農(nong) 田迸發出新的潛能。
貴州的國土麵積中,耕地隻占10%。巴掌大的分散耕地,如何發揮最大潛能?答案依然是:用“活”大數據!
螺絲(si) 椒、線椒、彩椒……在貴陽清鎮市高標準蔬菜基地駱家橋園區大棚裏,椒,就有多個(ge) 品種。駱家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政倫(lun) 頗為(wei) 自豪地對記者說:“不用看天吃飯嘍!有了智慧農(nong) 業(ye) ,隻要按一按手機,大棚內(nei) 空氣、土壤溫濕度都可以精準監控。”
大數據仿佛一條金鏈,串起了貴州的山水林田湖草,提升了生態保護的效能,也給群眾(zhong) 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30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