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了“非遺+”的N種可能性

發布時間:2023-08-30 09:59:00來源: 北京日報

  劉揚

  舞台上,載歌載舞的真人表演和栩栩如生的皮影戲交錯登場;光影下,著名的喜峰口之戰展現在觀眾(zhong) 眼前。這一幕出現在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的“長城文化帶非遺進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結業(ye) 儀(yi) 式上。民間皮影藝術家趙增濤說:“皮影戲和真人秀結合一直是我的夢想,這一次終於(yu) 實現了!”

  被封印的“遺產(chan) ”

  這次躬身入局效果並不理想,大城市消費者與(yu) 原生態傳(chuan) 統手工藝品的直接碰撞遇到了重重困難。

  趙增濤來自寧夏,是自治區區級非遺皮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023年,他在北京參加培訓,四個(ge) 月的時間裏,他和“長城文化帶非遺進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項目的40多名學員一起,在大學教室裏上課,在京郊鄉(xiang) 村考察,和同學一起創作長城題材的皮影戲劇本,教其他學員製作皮影,在錄音棚戴著耳機錄製台詞,在鏡頭前錄製節目,在結業(ye) 儀(yi) 式上和真人秀合作表演節目……所有這一切,都讓趙增濤頗有感觸。一方麵,這其中不少內(nei) 容是他第一次經曆,另一方麵,他因此結識了很多同道中人,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思考,皮影戲的未來還能有多少可能性。

  “長城文化帶非遺進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項目的牽頭人,是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朱利峰。

  朱利峰個(ge) 子不高,身形略顯單薄,走起路來速度很快,一看就是行動力很強的人。“非遺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民間表演藝術和傳(chuan) 統手工藝是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利峰說,“民間表演藝術和傳(chuan) 統手工藝有些已經進入非遺名錄,有些還沒有進入,都值得認真觀察和研究。”

  十幾年前,朱利峰就對民間藝術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曾經去貴州、青海、甘肅、廣西、新疆、寧夏、雲(yun) 南等地調查,也去過港澳台地區和美國、加拿大、古巴、印度等國家,考察當地民間藝術和傳(chuan) 統手工藝的保護發展情況。根據這些田野調查,2012年,朱利峰進行了一項題為(wei) “利用民族藝術創新改善偏遠地區民生”的課題研究。此後,他始終關(guan) 注農(nong) 村發展,又進行了“農(nong) 村傳(chuan) 統手工藝的創新設計”研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015年,朱利峰與(yu) 七八個(ge) 朋友一起,在北京南鑼鼓巷、三裏屯地區開店,為(wei) 邊遠山區的扶貧點推銷非遺傳(chuan) 統手工藝品。遺憾的是,這次躬身入局效果並不理想,大城市消費者與(yu) 原生態傳(chuan) 統手工藝品的直接碰撞遇到了重重困難。

  走在人潮湧動的繁華街頭,朱利峰陷入沉思。作為(wei) 一種文化現象,以傳(chuan) 統手工藝為(wei) 代表的非遺曆史悠久,代代相傳(chuan) ,是廣大勞動人民為(wei) 了滿足日常生活和審美需求的偉(wei) 大創造,是人類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實踐探索中的經驗積累和文化傳(chuan) 承,所承載的既有物品在使用功能方麵的實用屬性,也有滿足人們(men) 精神需求的審美屬性,二者巧妙融合於(yu) 工藝品之中。長期以來,傳(chuan) 統手工藝被普遍認為(wei) 是和現代經濟、技術及社會(hui) 發展背道而馳的,抑或作為(wei) 工業(ye) 化的鏡像,是浪漫主義(yi) 者反抗工業(ye) 及現代性的懷舊情懷的體(ti) 現,手工藝行業(ye) 和手工藝人在現代文明中日趨邊緣化。

  難道非遺真是已經成為(wei) 被封印的“遺產(chan) ”了嗎?

  從(cong) 剪紙到皮影

  趙增濤心裏一動,這個(ge) 機會(hui) 不錯,報名去!

  就在北京的朱利峰為(wei) 非遺的創新發展積極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時候,遠在寧夏的趙增濤也在為(wei) 他的皮影戲發展絞盡腦汁。

  趙增濤是河北保定人,遇見皮影戲的時候,他正從(cong) 事剪紙藝術創作,是剪紙藝術非遺傳(chuan) 承人。“在我將近30歲的時候,也就是20多年前,我在北京偶然看到一個(ge) 關(guan) 於(yu) 皮影的藝術展,它的美感深深打動我了,我當時就想,我要從(cong) 事這個(ge) 行業(ye) 。”

  皮影曆史悠久,其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個(ge) 來自《漢書(shu) ·外戚傳(chuan) 》。相傳(chuan) 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離世。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一日大臣李少翁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影偶玩耍,影子倒映於(yu) 地栩栩如生。李少翁於(yu) 是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遙望夫人栩栩如生,玉手招喚,武帝龍顏大悅。

  皮影戲似電影又似卡通動畫,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電影始祖”的美譽。方寸白布一盞舞台,尺把小人演繹華彩。燈影穿透人物、花草、樓宇……千人千像在畫幕的另一端映現,聲色犬馬、世間百態,波瀾壯闊的故事呈現於(yu) 觀眾(zhong) 眼前。這就是皮影的魅力。

  2002年,趙增濤來到寧夏,開始皮影戲的創作表演。皮影表演要求很高,特別是要求技術全麵,從(cong) 皮影製作到戲曲編排,從(cong) 布景到打燈,練的是全活兒(er) ,表演時,手、嘴、身、眼,全部都要默契配合,片刻不得閑。巧的是,趙增濤就有這個(ge) 本事,皮影戲所融合的多項手藝,他都能完整地做下來。剪紙技藝的訓練,讓他有一雙巧手;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喜歡,讓他編起故事來活靈活現。光與(yu) 影、人與(yu) 戲,一個(ge) 個(ge) 影偶經過趙增濤的手活了起來。在寧夏銀川市閩寧鎮原隆村,很長一段時間,每逢周末趙增濤便為(wei) 村民表演一場皮影戲,成為(wei) 全村村民的一大樂(le) 事。

  2007年,趙增濤開辦了皮影培訓班,培訓學生。為(wei) 了讓更多人了解、喜歡皮影,2012年,他開始帶著學生四處遊曆。從(cong) 寧夏到哈爾濱,再到深圳,趙增濤帶著學生們(men) 製作皮影、全國巡演。在深圳,趙增濤的皮影藝術有了新的發展,吸收了一些現代的文化元素,皮影更適合現代人的欣賞習(xi) 慣,更符合現代人的美感。

  2016年,趙增濤赴上海旅博會(hui) 推廣皮影文化;2017年,前往法國博吉尼市演出兩(liang) 場中國皮影戲。萬(wan) 裏奔徙,趙增濤在不斷尋找千年皮影與(yu) 當代文化共存的新生態。

  2023年初的一天,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趙增濤在網上看到一份通知,“長城文化帶非遺進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項目開始招生了。趙增濤心裏一動,這個(ge) 機會(hui) 不錯,報名去!

  “不同角度”的學員

  在遴選培訓班學員時,一個(ge) 重要原則就是選取“不同的角度”。

  招生通知是朱利峰所在的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也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學院發出的。由於(yu) 研究課題入選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朱利峰和團隊小夥(huo) 伴一起,開始在全國範圍內(nei) 招募學員。

  “長城文化帶非遺進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這樣一個(ge) 項目,該招募什麽(me) 樣的學員呢?大家說,非遺傳(chuan) 承人唄,可是,僅(jin) 僅(jin) 培訓非遺傳(chuan) 承人還遠遠不夠。

  非遺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動實踐,其之所以成為(wei) 非遺,則是因為(wei) 在新的曆史時期,生命力不夠旺盛,發展遇阻,甚至出現生存危機。經過十幾年的調查研究和實踐,朱利峰對非遺、傳(chuan) 統手工藝、民間表演藝術有了越發清晰的認識。它們(men) 承載著勞動者的生活智慧、生態理念、文化知識、鄉(xiang) 土習(xi) 俗和思想感情,這些曾經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文化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技藝,正隨著社會(hui) 文化生態的變遷呈現諸多新的價(jia) 值與(yu) 內(nei) 涵。對於(yu) 它們(men) 的觀察,有著很多的角度,可以是藝術學的工藝美術角度,可以是人類學、民族學的民俗文化角度,可以是經濟學的商業(ye) 角度。正如朱利峰在其著作《家庭文化生態視野下的傳(chuan) 統手工藝》一書(shu) 中所說:“不同的角度能夠讓我們(men) 從(cong) 不同的側(ce) 麵理解傳(chuan) 統技藝對於(yu) 當下的價(jia) 值。”同樣,在遴選培訓班學員時,一個(ge) 重要原則就是選取“不同的角度”。

  翻開學員通訊錄,從(cong) 中可以看出這些“不同的角度”。

  一類是非遺傳(chuan) 承人和從(cong) 業(ye) 者,以通草花技藝傳(chuan) 承人宋安、玉田泥塑傳(chuan) 承人王振鋒、布藝畫傳(chuan) 承人趙梓立、高陽土布草木染工藝傳(chuan) 承人段惠、陶藝傳(chuan) 承人王安幫、皮影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趙增濤、河北省秦皇島市非遺保護協會(hui) 會(hui) 長劉應哲等為(wei) 代表。

  除了非遺從(cong) 業(ye) 者,還有以北京京東(dong) 大峽穀旅遊服務有限公司營銷部經理白逸仙、門頭溝黃芩仙穀董事長李軼、北京弘善小鎮國際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爽等為(wei) 代表的文旅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以昌平區流村鎮政府非遺工作負責人胡豔曉、密雲(yun) 區古北口鎮政府旅遊辦穆賽楠為(wei) 代表的鄉(xiang) 鎮工作人員;以延慶區八達嶺鎮岔道村村委李森、延慶區井莊鎮窯灣村文化宣傳(chuan) 員李文娜為(wei) 代表的村基層工作人員。

  還有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園林景觀所所長張曉磊、北京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數字藝術學院院長薑旭、幾思墨得建築事務所建築師李寅寅、梵果雲(yun) 途文化傳(chuan) 媒(北京)有限公司潮玩設計師曹健……還有一些學員身兼兩(liang) 職,懷柔區四渡河村第一書(shu) 記張嘯宇是中國戲曲學院影視中心主任、懷柔區九渡河村第一書(shu) 記王啟超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懷柔區杏樹台村第一書(shu) 記張銳龍是北京市交通委員會(hui) 機關(guan) 黨(dang) 委調研員。

  在這份看似紛繁的學員名單中,嵌入了長城、非遺、文化、設計、鄉(xiang) 村、人才這些元素,從(cong) 中隱約可以看出一條圍繞非遺展開的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鏈。

  思維課與(yu) 實踐場

  “坐回課堂的感覺真好啊,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

  懷著興(xing) 奮的心情,40名學員坐進了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的教室中。“教室座位有限,除了到場的40名線下學員,還有30多人隻能作為(wei) 旁聽學員,通過騰訊會(hui) 議在線上聽課。”朱利峰遺憾地說。

  打開課程安排表,筆者不禁驚歎於(yu) 課程安排之飽滿、授課教師專(zhuan) 業(ye) 之豐(feng) 富。

  2月26日上午,北京聯合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北京學研究基地主任張寶秀主講《長城文化帶的曆史演變與(yu) 保護發展》;

  2月26日下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侯樣祥主講《如何激活長城文化帶的鄉(xiang) 村非遺》;

  2月27日,前往平穀區,實地考察長城文化帶;

  2月28日上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長鈴主講《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

  2月28日下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尚珩主講《環列兵戎,綱維布置——明長城防禦體(ti) 係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北京市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資源區劃處處長陳奕捷、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炯、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何崴、北京建築大學教授湯羽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岸瑛、台灣藝術大學原校長謝顒丞……都在授課教師名單中。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更是鼎力支持,由院長張旗教授帶隊,10餘(yu) 名教授、副教授成為(wei) 授課與(yu) 實踐工作坊教師。

  《藝術設計與(yu) 鄉(xiang) 村鄉(xiang) 土鄉(xiang) 情》《非遺演藝節目創新轉化實踐》《文旅融合背景下鄉(xiang) 村非遺發展》《技以載道——中國傳(chuan) 統造物文化》《二十四節氣文創設計工作坊實踐案例》《非遺保護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長城非遺保護傳(chuan) 承與(yu) 活化》《新時代鄉(xiang) 村休閑旅遊轉型升級發展》《長城軍(jun) 事防禦體(ti) 係的考古學觀察》《中國當代鄉(xiang) 建的藝術表達》《染纈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授課內(nei) 容既有專(zhuan) 題教學,也有實踐案例分享。

  “坐回課堂的感覺真好啊,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來自門頭溝的學員李軼感慨地說。

  這個(ge) 項目授課教師人數之多、內(nei) 容之豐(feng) 富,都是不多見的。“授課教師大多是我的同事、朋友,但有些也並不相熟。”朱利峰說,“我在一個(ge) 微信群中看到北建大的湯羽揚老師介紹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得知她是這項規劃的編製專(zhuan) 家,就主動聯係、貿然邀請,湯老師欣然應允,為(wei) 學員們(men) 生動講述了《北京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解讀》。”

  王振鋒是玉田泥塑第四代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也是這次培訓的學員。“以前一直從(cong) 事泥塑的製作,基本專(zhuan) 注於(yu) 泥塑一個(ge) 領域。通過培訓我更清楚地知道,如何站位規劃非遺的發展,如何進行非遺空間的營造,如何結合非遺進行研學和文旅開發,如何從(cong) 多維度對一類產(chan) 品進行規劃和展示。”王振鋒說,“在培訓過程中,特別是大家在一起同吃同住的一段時間,通過深入交流,碰撞出了很多火花,有了很多產(chan) 品創意、活動創意。培訓不僅(jin) 是思維、思路的課堂,更是一個(ge) 實踐場。”

  長城腳下的研學

  它讓非遺成為(wei) 一根不斷延伸、沒有盡頭的線,連接起過去、現在和未來。

  四月的京城已是春花爛漫,但有夏都之稱的延慶,剛剛嗅到早春的氣息。4月8日,延慶區八達嶺鎮岔道村迎來了一批客人,“長城文化帶非遺進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項目40多名教員和學員來到這裏,開始了為(wei) 期三周的研學實踐和考察。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有“小褲腳教授”之稱的鄉(xiang) 建專(zhuan) 家叢(cong) 誌強在這裏講授了《共創設計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實踐探索》,文旅創新創業(ye) 研究院院長、中關(guan) 村智慧旅遊創新協會(hui) 會(hui) 長張德欣講授了《文旅資源跨界與(yu) 創新》《精品民宿創新與(yu) 運營》,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國際文化貿易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媛媛講授了《鄉(xiang) 村非遺空間營造及實踐》……

  當地民宿喜舍客棧就是教員和學員宿舍,村委會(hui) 的會(hui) 議室和客棧大廳就是臨(lin) 時教室,農(nong) 家樂(le) 就是大家的食堂,學員們(men) 時不時客串掌勺的大師傅,田間地頭隨時開小組會(hui) ……誌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話題。白天長城腳下或上課或在鄉(xiang) 間考察,晚上圍坐在紅泥小火爐旁討論創意、心得體(ti) 會(hui) ,靈感的火花就這樣在思緒碰撞中不斷萌發。

  張曉磊長期從(cong) 事城市景觀設計與(yu) 長城保護修複工作,這次成為(wei) 培訓班的學員,緣於(yu) 對鄉(xiang) 村的熱愛,對山水田園的向往以及“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的人文情懷。

  “從(c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大方略到重塑鄉(xiang) 村的發展格局,從(cong) 農(nong) 旅融合的創業(ye) 拓展到農(nong) 村小康生活的加速實現,尤其是非遺領域內(nei) 多位學者及專(zhuan) 家的傾(qing) 囊相授,傳(chuan) 道解惑,共同暢談鄉(xiang) 建之路、文化複興(xing) 上的不易與(yu) 歡喜,作為(wei) 學員的我們(men) 受益良多。”張曉磊由衷地說,“在習(xi) 學的過程中,我們(men) 是最潛心的聆聽者。以修複鄉(xiang) 村文化、恢複鄉(xiang) 村生態和振興(xing) 鄉(xiang) 村經濟為(wei) 序幕,讓鄉(xiang) 村回歸美麗(li) 富庶,回歸人丁興(xing) 旺和雞犬相聞,用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思維方式,加入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實踐中來。願時光常在,情懷不老。”

  6月16日,北京聯合大學圖書(shu) 館一層手工藝博物館熱鬧異常,“長城文化帶非遺進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項目結業(ye) 展覽在這裏開幕。

  一進門,一份精美的“京師長城通關(guan) 文牒”發到手中,甫一展開,一個(ge) 立體(ti) 的長城紙塑便躍然而出。參觀者可以一邊參觀,一邊在這本“通關(guan) 文牒”上蓋章:密雲(yun) 司馬台長城、延慶八達嶺長城、懷柔撞道口長城、昌平居庸關(guan) 長城、平穀將軍(jun) 關(guan) 長城、門頭溝沿河城長城……一路走來,長城印章便集滿了這本“通關(guan) 文牒”。進得館來,長城元素鋪滿長長的展板。長城活態文化博物館的策劃方案、漆園龍鼓的非遺科普落地方案、“鄉(xiang) 村有戲”第一書(shu) 記賦能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品牌、百集紅色皮影戲《平穀抗小之燒白炭》劇本、國家級非遺琉璃燒製技藝研學係統設計、長城文化紅色研學線路設計、非遺工坊介紹、長城非遺嘉年華設計方案、數字化文旅融合——智慧非遺AR係統說明……還有活靈活現的文創作品,八達嶺長城傳(chuan) 說《燕王智比劍》動畫分鏡頭腳本和生動的泥塑展示、空心敵樓造型的圍爐、戍邊衛士造型的兔爺、聲音嘹亮的長城聯絡哨、長城造型的大型紙塑……

  “曆時四個(ge) 月,項目組學員經過線下授課、長城沿線鄉(xiang) 村考察、鄉(xiang) 村實踐工作坊集中創作、線上交流輔導、鄉(xiang) 村非遺活動落地,完成了一係列非遺與(yu) 鄉(xiang) 村文旅融合的模式探索。培訓成果以鄉(xiang) 村文旅策劃、創作展演、文創設計等多元化作品呈現於(yu) 此。”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旗在結業(ye) 儀(yi) 式上說,“培訓成果呈現出鄉(xiang) 村文化繁榮的時尚風貌。”

  朱利峰深有感觸地說:“從(cong) 2月的冬季到6月的夏季,四個(ge) 月裏,我們(men) 專(zhuan) 門設置了在聯大校內(nei) 的專(zhuan) 家授課和在長城文化帶鄉(xiang) 村裏的實踐工作坊兩(liang) 個(ge) 集中培訓階段,期間對長城文化帶北京段所涉及的六個(ge) 區逐一開展現場調研,此外還有返回鄉(xiang) 村駐地的分散創作和成果孵化階段,直到最後的成果展示。大家從(cong) 非遺+設計、非遺+新媒體(ti) 、非遺+科普、非遺+民宿、非遺+演藝、非遺+策展、非遺+文創、非遺+教育研學、非遺+紅色文化、非遺+市集等角度,優(you) 化策劃方案,輔助項目成果輸出轉化。不論是非遺傳(chuan) 承人,還是鄉(xiang) 鎮幹部、文旅工作者以及鄉(xiang) 村設計師,都表現出豐(feng) 富的創造力和創作激情,取得了豐(feng) 碩的成果。通過探索非遺+、+非遺的多種可能,初步嚐試了北京鄉(xiang) 村以沉浸式非遺旅遊為(wei) 顯著特征的多元模式與(yu) 文化旅遊新生態。”

  有的學員與(yu) 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基地達成實踐活動合作協議,有的與(yu) 工藝品生產(chan) 經銷商達成合作,有的準備籌辦非遺市集,有的設計了研學課程,有的策劃了科普活動,有的計劃參與(yu) 民宿主題改造……非遺雖然無法成為(wei) 這個(ge) 時代的主流表達,但這份穿越時光的記憶,讓我們(men) 鑒往知來,讓我們(men) 體(ti) 味曆史的悠遠、前人的夢念。

  躍動的線偶,交錯的光影,恍惚之間,仿佛穿越了時光;泥塑、布偶、手工陶瓷,這些慢悠悠的手工技藝,仿佛複古的花朵,點綴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高樓大廈間,忙忙碌碌中,這份久違的悠閑,讓我們(men) 的思緒飄遠,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親(qin) 切又陌生,這就是非遺的魅力啊,沉睡在我們(men) 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就這樣被它們(men) 喚醒。而非遺+的N種可能性,正是魅力非遺賦能的無限性,它讓非遺成為(wei) 一根不斷延伸、沒有盡頭的線,連接起過去、現在和未來。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