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曆史性貢獻

發布時間:2023-09-04 09: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講武堂】

  作者:劉祖愛(國防科技大學軍(jun) 政基礎教育學院教授)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78周年紀念日。抗日戰爭(zheng) 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複興(xing) 命運的民族解放戰爭(zheng) 和民族革命戰爭(zhe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理論到實踐係統地解決(jue) 了這場民族革命戰爭(zheng) 的對象、主體(ti) 、道路和前途等四個(ge) 關(guan) 鍵的基本問題,為(wei) 中國抗日戰爭(zheng) 勝利作出曆史性貢獻,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1、始終將抗日作為(wei) 主要曆史任務,站在抗日最前線

  毛澤東(dong) 指出:“誰是我們(men) 的敵人?誰是我們(men) 的朋友?這個(ge) 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逐步演變為(wei) 民族矛盾第一、階級矛盾第二,驅逐日軍(jun) 以爭(zheng) 取民族獨立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首要任務。因此,明確和鎖定抗日這個(ge) 主要任務並領導團結各階級抗日,是中國抗戰領導者爭(zheng) 取抗日戰爭(zheng) 勝利的首要條件。

  在局部抗戰階段,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率先高舉(ju) 抗日旗幟並開展抗戰,倡導、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通過係列宣言、通電、決(jue) 議等,重點做了如下工作:一是闡明日本侵華旨在“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我國家、我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guan) 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wei) 每個(ge) 同胞的神聖天職!”二是揭露蔣介石國民黨(dang) 不抵抗政策和賣國行徑,號召推翻國民黨(dang) 統治,掃除抗日民族革命戰爭(zheng) 的障礙;三是率先高舉(ju) 抗日大旗,明確抗日主張,謀劃抗日方略,領導東(dong) 北人民抗日鬥爭(zheng) ,曆經抗日反蔣、逼蔣抗日、聯蔣抗日的政策演進,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jue) 和國共合作抗日局麵初步形成。

  在全麵抗戰戰略防禦階段,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軍(jun) 隊根據自己的特點配合國民黨(dang) 軍(jun) 作戰,開展遊擊戰,創建抗日根據地。“七七”事變後,八路軍(jun) 、新四軍(jun) 以“不把日本強盜趕出中國,不把漢奸完全肅清,誓不回家”的決(jue) 心開赴抗日前線作戰。八路軍(jun) 初期配合國民黨(dang) 軍(jun) 保衛忻口、太原,取得平型關(guan) 、陽明堡等戰鬥的勝利;太原淪陷後,國民黨(dang) 軍(jun) 紛紛潰逃,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提出“與(yu) 華北人民共存亡”的口號,挺進華北日本占領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zheng) ,創建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等抗日根據地。到1938年10月,八路軍(jun) 、新四軍(jun) 總兵力由改編初期5.6萬(wan) 餘(yu) 人發展到18萬(wan) 餘(yu) 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敵後抗日武裝的壯大和敵後抗日遊擊戰爭(zheng) 的開展,牽製了日軍(jun) ,配合了正麵戰場,為(wei) 持久抗戰提供了重要基礎。

  進入全麵抗戰戰略相持階段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采取有效措施維護團結抗戰局麵,堅持敵後艱苦抗戰,人民軍(jun) 隊成為(wei) 抗日的中堅力量。國民黨(dang) 在重申堅持持久抗戰的同時,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針對時局,1939年7月,中共中央紀念抗戰兩(liang) 周年時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nei) 團結——反對內(nei) 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後倒退!”三大口號,堅決(jue) 揭露打擊汪精衛集團的叛國投降活動,繼續爭(zheng) 取同蔣介石集團合作抗日。為(wei) 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圍繞抗日貫徹發展進步勢力、爭(zheng) 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維護團結抗戰局麵。同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敵後遊擊戰成為(wei) 主要的對日作戰方式,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jun) 和95%的偽(wei) 軍(jun) ,敵後戰場成為(wei) 抗日的主戰場。1944年春,八路軍(jun) 、新四軍(jun) 、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普遍發起對日、偽(wei) 軍(jun) 的局部反攻,恢複原有根據地;1945年8月,黨(dang) 領導軍(jun) 隊對日大反攻,收複大量淪陷區。

   2、采取有效措施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zhong) ,掀起全民族抗戰浪潮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zheng) 主體(ti) 包括領導者及其領導的一切抗日力量。在中日經濟技術水平懸殊的背景下,隻有動員全民族抗戰,才能彌補中國軍(jun) 隊技術裝備等不足。因此,能否將全民族作為(wei) 抗日戰爭(zheng) 的主體(ti) 且能否動員組織民眾(zhong) 實現全民族抗戰,是能否領導抗日戰爭(zheng) 取得勝利的關(guan) 鍵。

  為(wei) 領導全民族抗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把自己鍛造成兩(liang) 個(ge) “先鋒隊”和全民族抗戰的領導者。1937年10月,毛澤東(dong) 在《論魯迅》中明確:“我們(men) 現在需要造就一大批為(wei) 民族解放而鬥爭(zheng) 到底的先鋒隊,要他們(men) 去領導群眾(zhong) ,組織群眾(zhong) ,來完成這曆史的任務。……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是無產(chan) 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1939年10月,毛澤東(dong) 提出黨(dang) 的建設偉(wei) 大工程,即“建設一個(ge) 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zhong) 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全黨(dang) 經過努力把黨(dang) 建設成一支團結統一、紀律嚴(yan) 明、英勇善戰的兩(liang) 個(ge) “先鋒隊”。抗戰期間,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站在工人階級、中國最大多數人民和全民族的利益的立場,推動實現和維護全民族抗戰,成為(wei) 全民族抗戰的倡議者、動員者、組織者、模範實踐者和領導者。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主張全麵抗戰路線,實行全民族抗戰。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提出“隻有廣大群眾(zhong) 的革命鐵拳,才能製止帝國主義(yi) 的暴行,驅逐帝國主義(yi) 滾出中國!”瓦窯堡會(hui) 議明確:“我們(men) 的任務,是在不但要團結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團結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是在使全國人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不使一個(ge) 愛國的中國人不參加到反日的戰線上去。這就是黨(dang) 的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總路線。”1937年8月下旬,洛川會(hui) 議強調:“今天爭(zheng) 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guan) 鍵,在使已發動的抗戰發展為(wei) 全麵的全民族的抗戰。隻有這種全麵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的勝利。”1937年9月下旬,經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國民黨(dang) 的共同努力,以國共合作為(wei) 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為(wei) 團結工人、農(nong) 民、革命知識分子、城市小資產(chan) 階級、民族資產(chan) 階級和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chan) 階級等進行全民族抗戰提供了政治基礎。

  抗戰期間,在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通過領導製定和組織實施有效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滿足工人、兵士、貧民、知識分子等改良生活待遇的要求,實施軍(jun) 民結合的武裝力量體(ti) 製和戰術,通過黨(dang) 團員和官兵模範帶頭抗日,帶動各行各業(ye) 人員轟轟烈烈開展抗日救亡行動。在國統區大後方,共產(chan) 黨(dang) 積極開展抗日民主運動和抗戰文化工作,激發大後方人民團結抗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推進全民族抗戰的模範實踐,贏得廣大人民的認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也因肩負起抗日的曆史使命而得到發展。到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時,黨(dang) 員人數由1937年初約4萬(wan) 人發展到121萬(wan) 人。抗戰結束時,人民軍(jun) 隊由5萬(wan) 多人發展為(wei) 約132萬(wan) 人和民兵260餘(yu) 萬(wan) 人,根據地人口發展到近1億(yi) 人。

  3、持久戰、遊擊戰的抗日軍(jun) 事戰略方針,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毛澤東(dong) 指出:“戰爭(zheng) 的勝負,主要地決(jue) 定於(yu) 作戰雙方的軍(jun) 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這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不僅(jin) 僅(jin) 如此,還決(jue) 定於(yu) 作戰雙方主觀指導的能力。”抗日戰爭(zheng) 是一場弱國對強國的戰爭(zheng) 。如何預測戰爭(zheng) 的趨勢,實行什麽(me) 戰略方針才能爭(zheng) 取抗戰勝利,這是中國抗戰領導者必須回答的又一個(ge) 重要問題。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抗戰大局和自身實際出發,采取持久戰的抗日戰略總方針,堅持動員和組織民眾(zhong) ,創建抗日根據地,壯大人民抗日力量,通過長期遊擊戰爭(zheng) 從(cong) 戰略上消耗敵人,逐步變敵強我弱的態勢為(wei) 我強敵弱的態勢。1938年5月,毛澤東(dong) 發表《論持久戰》,分析了中日之間相互矛盾的四個(ge) 特點,深刻地論述抗日戰爭(zheng) 是持久戰,科學預見抗日戰爭(zheng) 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階段,最後勝利屬於(yu) 中國,批駁了“亡國論”“速勝論”;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批判了脫離群眾(zhong) 的片麵抗戰路線。同時,毛澤東(dong) 還寫(xie) 了《抗日遊擊戰爭(zheng) 的戰略問題》,強調抗日戰爭(zheng) 全過程中遊擊戰的戰略地位。這些思想不僅(jin) 科學指導了根據地的抗日鬥爭(zheng) ,而且堅定了中國人民爭(zheng) 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對全國戰略指導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

  為(wei) 實現持久抗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軍(jun) 隊在日軍(jun) 占領的廣大地區內(nei) ,廣泛地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zhong) ,開展抗日遊擊戰爭(zheng) ,組織抗日政權,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開辟了20多塊抗日根據地,成為(wei) 堅持抗戰和奪取抗日戰爭(zheng) 勝利的決(jue) 定性因素。

  4、堅持抗戰和社會(hui) 變革同步同向,推動民主進程

  抗日戰爭(zheng) 領導者能否科學明確各抗日階級在抗戰期間和抗戰勝利後的國家政權中的地位,領導人民大眾(zhong) 協同推進抗日戰爭(zheng) 與(yu) 社會(hui) 變革,是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持久抗戰的關(guan) 鍵,直接關(guan) 係抗日的直接動力和力量源泉。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在抗戰中和抗戰勝利後建立由各抗日階級參與(yu) 組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民主政權。《八一宣言》(1935.8)提出,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願意參加抗日的武裝部隊和社會(hui) 各界人士,共同組織“全中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全中國統一的抗日聯軍(jun) ”。瓦窯堡會(hui) 議決(jue) 議把自土地革命戰爭(zheng) 以來的“工農(nong) 共和國”改為(wei) “人民共和國”,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更加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與(yu) 民主共和國的決(jue) 議》(1936.9),闡述了民主共和國的性質和政權組織形式、政綱、建立、奮鬥目標等主張。全麵抗戰開始後,在抗日根據地中共領導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新民主主義(yi) 論》(1940年初)係統闡述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理論,主張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hui) 形態,建立一個(ge) 以“各革命階級聯合專(zhuan) 政”為(wei) 國體(ti) 、以“民主集中製”為(wei) 政體(ti) 的“新民主主義(yi) 共和國”,闡述了新民主主義(yi) 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為(wei) 中國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抗日根據地,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實施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係列政策:政治上,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的人員構成實行“三三製”,對漢奸等實行專(zhuan) 政;經濟上,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nong) 民交租交息和公私兼顧、勞資兩(liang) 利、合理負擔的原則和政策,以調節各階級利益;文化上,大力發展民族科學大眾(zhong) 的文化,不斷提升人民素質。

  1944年9月,在三屆三次國民參政會(hui) 上,林伯渠代表共產(chan) 黨(dang) 正式提出廢除國民黨(dang) 一黨(dang) 專(zhuan) 政,召開各黨(dang) 派會(hui) 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945年4月,毛澤東(dong) 在黨(dang) 的七大開幕詞《兩(liang) 個(ge) 中國之命運》中指出:“在中國人民麵前擺著兩(liang) 條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liang) 種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是“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國;黑暗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貧弱的中國”,這是一個(ge) 老中國。我們(men) 的任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zhong) ,壯大人民力量,團結全國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之下,為(wei) 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一個(ge) 光明的新中國,建設一個(ge) 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我們(men) 應當用全力去爭(zheng) 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運,反對另外一種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運。”這些主張、政策、措施調動了人民參與(yu) 抗戰的積極性,為(wei) 爭(zheng) 取抗戰勝利提供了根本的社會(hui) 支持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3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