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警惕過度屏幕暴露影響兒童語言發展——來自語言門診的啟示

發布時間:2023-09-11 10:1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建紅(首都兒(er) 科研究所附屬兒(er) 童醫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醫師)

  屏幕暴露已成為(wei) 全球關(guan) 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及兒(er) 童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屏幕暴露是指使用帶有屏幕的電子產(chan) 品的行為(wei) 活動。早期過度屏幕暴露會(hui) 對兒(er) 童的語言、睡眠、視力、注意力、社會(hui) 交往能力及其他心理行為(wei) 等產(chan) 生不良影響。國內(nei) 外相關(guan) 研究顯示,長時間屏幕暴露與(yu) 兒(er) 童早期認知和語言發展呈負相關(guan) 。在臨(lin) 床工作中,我們(men) 經常遇到2~5歲兒(er) 童由於(yu) 過度屏幕暴露而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溝通興(xing) 趣不高等一係列生長發育問題。

  言語語言發育遲緩

  小佳(化名)今年2歲8個(ge) 月,因“說話少”就診。1歲3個(ge) 月時,小佳開始主動叫“爸爸、媽媽”,但1年多後,除此之外,小佳基本沒有其他語言。小佳會(hui) 對感興(xing) 趣的事物或在表達需求時說“啊、啊”,同時伴隨手勢,被提問時會(hui) 回答“嗯”,自己遊戲時會(hui) 邊玩邊說一些家長不能理解的話。經了解,小佳1歲時,家人經常給他播放兒(er) 歌一起做律動,每天上下午各半小時。一段時間後,小佳能自己打開電子設備觀看視頻,常常一看就是1小時。2歲後,小佳每天接觸屏幕和點讀筆的時間至少4小時。就診中,小佳很配合,互動很好,聽力正常,但全麵的神經心理和語言評估顯示,小佳的口語表達能力明顯落後,手勢語言稍落後,語言理解能力、社交溝通及遊戲能力在正常範圍內(nei) 。

  臨(lin) 床中,像小佳這樣因過度屏幕暴露造成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落後的孩子並不罕見。語言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互動溝通的環境,而專(zhuan) 注屏幕時間過長會(hui) 使兒(er) 童與(yu) 帶養(yang) 人的對話頻率減少、互動減少。嬰幼兒(er) 語言學習(xi) 離不開環境因素的刺激,如講話者的唇部運動、肢體(ti) 動作和聽覺信息等都可以激發兒(er) 童的主動認知語言處理。但在屏幕暴露時,兒(er) 童的聽覺和視覺刺激是經過被動處理的,並且缺乏互動性,因此很可能導致與(yu) 認知語言控製相關(guan) 的大腦網絡發育不健全,從(cong) 而影響語言發展。

  我們(men) 對小佳的就診建議是,控製屏幕和點讀筆的使用時間在每天半小時左右。家人在陪小佳遊戲時,適時配上與(yu) 情景相關(guan) 的語言。在家庭養(yang) 育中與(yu) 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與(yu) 孩子成為(wei) 玩伴,選擇兒(er) 童喜愛的互動性遊戲和活動,如捉迷藏、過家家等。家長在生活中給予孩子及時恰當的回應和足夠的語言輸入等。2個(ge) 月後,小佳能主動表達的詞匯量明顯增加,可說30多個(ge) 詞語,並且能模仿說3種結構的短語。可見,屏幕時間得到了控製,同時給予合理引導,孩子的語言能力進步很快。

  社交溝通興(xing) 趣不高

  妍妍(化名)2歲了,但她什麽(me) 話都不說,也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對家裏人和她說的話、請她幫忙做的事,她也是有時回應,有時置之不理。大家都覺得她是“高冷範兒(er) ”。家裏人帶她做了聽力和口腔檢查,結果都正常。我們(men) 了解到,妍妍的爸爸媽媽雖然平時在家工作,但非常忙碌,跟孩子說話的機會(hui) 較少。從(cong) 妍妍6月齡起,家中就長期播放各種音樂(le) 、動畫片或兒(er) 童節目。妍妍很喜歡看和聽電視節目。看著電視的她,基本不打攪家人工作,並且經常跟隨音樂(le) 節奏扭動身體(ti) ,看到引人發笑的情景也會(hui) “哈哈”大笑。她還從(cong) 中學習(xi) 了顏色、數字和形狀等知識。家長工作不忙時會(hui) 和她做遊戲,但她總是興(xing) 趣不高,有時不理睬。就診中,我們(men) 用各種玩具和遊戲引導她參與(yu) ,但她也隻是偶爾看醫生一眼。經過全麵的神經心理評估,妍妍的語言發展、社交溝通及遊戲能力明顯落後。

  在前語言階段,兒(er) 童通過目光對視、共同注意、輪替活動、情感分享和手勢等完成溝通交流,這種能力是後期口語發展的基礎。過長、過早的屏幕使用對兒(er) 童的溝通及自我需求表達等能力會(hui) 產(chan) 生負麵影響。電子產(chan) 品發出的聲音屬於(yu) 機械發聲,不能人機互動,兒(er) 童隻能被動地聽,不能與(yu) 其進行主動交流,影響兒(er) 童溝通能力的發展。接觸電子產(chan) 品時,有父母陪伴觀看的兒(er) 童語言能力優(you) 於(yu) 獨自觀看的兒(er) 童,父母及時有效的回應、口語表達和親(qin) 子互動有助於(yu) 刺激兒(er) 童大腦神經元之間建立連接,獲得認知刺激、情緒調節和社會(hui) 參與(yu) 。家長通過互動性玩耍可以和嬰幼兒(er) 建立情感聯結,提供刺激語言發育的環境。

  我們(men) 對妍妍的建議是,控製屏幕時間並且接觸屏幕時有父母陪伴。同時,在家庭養(yang) 育環境中麵對麵觀察孩子,以了解孩子的興(xing) 趣,增加視線交流;給予孩子及時恰當的回應,同時給予其與(yu) 所想所做有關(guan) 的、足夠的語言輸入;耐心地等待孩子表達,跟隨孩子的節奏,給予適當鼓勵;多創造溝通機會(hui) ,如提供選擇、故意犯錯、不急於(yu) 一次性完成的遊戲等。2個(ge) 月後,妍妍來複診時,主動把餅幹送給我們(men) ,也開始叫“爸爸、媽媽”,離開時會(hui) 揮手表示“再見”等。

  屏幕使用時間建議

  嬰幼兒(er) 時期的屏幕暴露習(xi) 慣不僅(jin) 會(hui) 影響語言及社交能力發展,這種習(xi) 慣也可能延伸到學齡期甚至成年期,並對其生長發育和生活方式產(chan) 生深遠影響。近年來,兒(er) 童屏幕暴露被列為(wei) 兒(er) 童健康管理的重要目標。《中國兒(er) 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將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促進兒(er) 童養(yang) 成健康行為(wei) 習(xi) 慣、控製電子產(chan) 品使用列為(wei) 兒(er) 童健康管理工作的重點。《兒(er) 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指出,要加強管理兒(er) 童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an) 品的使用情況,嚴(yan) 格控製屏幕時間,杜絕“電子保姆”。《防控兒(er) 童青少年近視核心知識十條》指出,0~3歲嬰幼兒(er) 不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視屏類電子產(chan) 品;3~6歲幼兒(er) 盡量避免其接觸和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視屏類電子產(chan) 品;中小學生非學習(xi) 目的使用電子屏幕單次時長不宜超過15分鍾,每天累計時長不宜超過1小時。

  家長應成為(wei) 兒(er) 童屏幕使用的指導者並且嚴(yan) 格把關(guan) 屏幕暴露時長。建議家長在合理屏幕時間內(nei) 選擇高質量節目與(yu) 兒(er) 童共同觀看,積極進行回應性照護,激發兒(er) 童潛能,同時培養(yang) 兒(er) 童合理使用屏幕的自控力,更好地從(cong) 中獲益。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0日 0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