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用體育培養健康的人格和體魄

發布時間:2023-09-20 09: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wei) 禹愛華 龍軍(jun)

  體(ti) 育可以幫助青少年在鍛煉中增強體(ti) 質、健全人格、錘煉意誌,當體(ti) 育和教育有機融合,學生才能身心全麵發展,培養(yang) 健康的人格和體(ti) 魄。

  走進湘西州很多學校的體(ti) 育場館,我們(men) 都能看到十二三歲的少年們(men) 揮灑汗水、滿臉笑容的模樣,聽到他們(men) 開朗活潑的笑聲。他們(men) 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愛好選擇秋千、跆拳道、攀岩等形式多樣的體(ti) 育項目。他們(men) “可退可進”,可以隨時進入體(ti) 校走選拔道路脫穎而出,也可轉入州內(nei) 的普通學校就讀。無論學生作出什麽(me) 樣的選擇,文化課都不會(hui) 被落下。

  17歲的湘西少年李勇誌曾經瘦削、力小,但他從(cong) 小喜歡電影裏的功夫明星,酷愛拳擊運動。2020年,得知湘西州體(ti) 校設有拳擊班,父母便鼓勵他去拜師學藝。李勇誌身手靈活,能吃苦,教練發現他是打拳擊的好苗子。每次實戰,他都能堅持很久;一場訓練下來,汗如雨下,常常被打得鼻青臉腫,但他樂(le) 此不疲。在這個(ge) 過程中,他逐漸鍛煉出強健的體(ti) 魄。短短兩(liang) 年,他就獲得了湖南省運動會(hui) 的拳擊冠軍(jun) ,比賽結束,他激動地告訴媽媽:“我奪冠了!”

  在全國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hui) 上,湘西保靖籍小將石康君以46.65秒的成績奪得田徑比賽4×100米混合接力團體(ti) 金牌。一個(ge) 失去右臂、左手重傷(shang) 的苗家男孩,兩(liang) 年間就鍛煉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田徑運動員,在全國賽場上大放光彩。他告訴記者,自己意外失去右臂時,從(cong) 學校領導到老師家長,沒有人放棄自己,這讓自己重拾訓練的動力。

  用體(ti) 育與(yu) 教育的融合架起橋梁,讓更多山村少年走出大山,這樣的例子在湘西還有很多。體(ti) 教融合育人正是要求普通學校在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加強體(ti) 育教育,專(zhuan) 業(ye) 體(ti) 校在進行體(ti) 育訓練的同時不落下文化教育,實現學生培養(yang) 過程中體(ti) 育和文化的內(nei) 在融合,這正是體(ti) 教融合的應有之義(yi) 。

  在湘西,學校體(ti) 校共抓共建、社會(hui) 力量積極參與(yu) ,廣泛深刻的體(ti) 教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重教輕體(ti) ”“教體(ti) 分離”的社會(hui) 觀念已經轉變,體(ti) 教協調發展、協同育人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識。成效是顯著的,記者欣喜地看到,當作業(ye) 量不再擠壓運動量,學校裏的“小胖墩”“小眼鏡”就越來越少,學生們(men) 的身體(ti) 素質就越來越好。

  小到一門特色體(ti) 育課程的開設,大到整個(ge) 教體(ti) 機構的整合,體(ti) 教融合的每一步探索都給學生的全麵發展增加了一道保障。當這裏的學生走出大山、走向全國、成為(wei) 棟梁,當這裏培養(yang) 的健兒(er) 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wei) 賽場上的驕傲,他們(men) 不會(hui) 忘記,是體(ti) 育賦予了他們(men) 強壯的體(ti) 魄、堅強的意誌,是教育指引他們(men) 前進的方向,讓他們(men) 以頑強拚搏的姿態麵對人生。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0日 0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