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動輒數萬,兒童不是感統培訓機構的韭菜
作者:熊誌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關(guan) 注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感統訓練行業(ye) 隨之興(xing) 起。《法治日報》近日調查發現,未成年人感統訓練行業(ye) 存在諸多亂(luan) 象,一些機構給家長製造焦慮,感統訓練質量良莠不齊,定價(jia) 隨意、收費較高。此外,感統訓練行業(ye) 的入行門檻低,服務不專(zhuan) 業(ye) 。
感統的全稱是感覺統合,它是指大腦和身體(ti) 相互協調的學習(xi) 過程。感統訓練行業(ye) ,發展時間不算長,近年來隨著家長們(men) 關(guan) 注度提高,行業(ye) 發展迅速。然而也正如報道所示,感統訓練行業(ye) 快速發展的另一麵是,相關(guan) 亂(luan) 象也在野蠻滋長。
比如,報道就提到一個(ge) 案例,有孩子粗心、專(zhuan) 注力不足,被機構判定為(wei) 感統失調,家長花費上萬(wan) 元,高價(jia) 購買(mai) 培訓課,結果沒有任何作用,甚至一上培訓課就大哭、嘶吼,然而孩子慢慢長大後專(zhuan) 注度自然提升了。其實,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可為(wei) 什麽(me) 明明是智商稅,家長們(men) 還是紛紛掏錢?
這當然和家長們(men) 的育兒(er) 焦慮有關(guan) 。家長擔心孩子身心健康出問題,輸在起跑線,所以願意花錢幹預。與(yu) 此同時,培訓機構為(wei) 了增加收入,利用信息、專(zhuan) 業(ye) 知識的不對稱,刻意放大問題,也給家長們(men) 製造焦慮。於(yu) 是,像粗心、專(zhuan) 注力不足等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現象,在一些唯利是圖的培訓機構口中,變成了所謂的感統失調,需要花高價(jia) 幹預治療。
其實嚴(yan) 格來說,感統失調更應該是一種醫學層麵的概念,是經過專(zhuan) 業(ye) 機構、專(zhuan) 業(ye) 人士測評的結果,也需要經過專(zhuan) 業(ye) 的醫療機構來治療,而不應該是培訓機構依據家長簡單描述,就能隨便定性的。現在感統訓練市場亂(luan) 象不斷,說白了還是因為(wei) 行業(ye) 較新,規則、規範沒能跟上。
在沒有準入門檻的前提下,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泥沙俱下。據報道,感統行業(ye) 相關(guan) 的證書(shu) ,花錢就可以買(mai) 到,替考也是明碼標價(jia) ,從(cong) 業(ye) 者根本不需要係統學習(xi) 培訓。沒有行業(ye) 準入門檻,沒有資質的嚴(yan) 格把關(guan) ,感統訓練又怎麽(me) 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呢?
當然,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不意味著感統訓練就是一個(ge) 割韭菜行業(ye) 。感統失調的問題,在有的孩子身上的確存在,一些機構也在努力提供正規的培訓。但這個(ge) 行業(ye) 存在的意義(yi) ,是要解決(jue) 問題,而不是利用家長們(men) 的焦慮來圈錢,把兒(er) 童當成收智商稅的工具。目前市場上存在的虛假宣傳(chuan) 、誤導消費者的行為(wei) ,已經違背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guan) 法律法規。麵對不斷滋生的亂(luan) 象,推動行業(ye) 規範發展,已經越來越必要了。
一方麵,對於(yu) 市麵上這些打著感統培訓旗號的機構,監管部門理應加大執法力度,對虛假宣傳(chuan) 等行為(wei) ,嚴(yan) 肅處理,倒逼機構守法合規經營;另一方麵,應該加快推動行業(ye) 規範落地,感統失調的認定標準、機構以及從(cong) 業(ye) 人員資質審核等規則滯後的空白應盡快補上。
此外,家長們(men) 應該擦亮眼睛,不要對孩子的成長過度焦慮,如果孩子出現問題,應該尋找專(zhuan) 業(ye) 的醫療機構來解決(jue) 問題。這些培訓機構也應該意識到,要想長久經營,就應該尊重家長和孩子,用專(zhuan) 業(ye) 的服務和良好的口碑來掙錢。一味製造焦慮,忽悠家長們(men) 為(wei) 沒有任何“療效”的培訓埋單,這種吃相難看的逐利行為(wei) ,注定走不遠。(熊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