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是藝術嗎

發布時間:2023-09-20 10: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馬立新,係(山東(dong) 師範大學數字藝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王紅(山東(dong) 師範大學數字藝術哲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近年來,隨著深度神經網絡技術特別是生成對抗網絡(GAN)和創造對抗網絡(CAN)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模型紛紛上線。用戶登錄相關(guan) 軟件,隻需輸入表明自己審美訴求的關(guan) 鍵詞,數秒內(nei) ,軟件就能將圖像呈現在屏幕上。一時間,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大量出現,成為(wei) 互聯網上的一大奇觀。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似乎人人皆能作畫。那麽(me) ,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是藝術嗎?

  要回答這個(ge) 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麽(me) 是藝術”。人們(men) 對於(yu) 藝術的認識通常基於(yu) 三個(ge) 不同的維度:一是功能維度,認為(wei) 審美價(jia) 值是藝術的根本屬性;二是語境維度,認為(wei) 藝術的認定需要特定的語境,比如一塊在野外的石頭算不上藝術,但放到博物館裏,就算得上藝術;三是曆史維度,認為(wei) 人們(men) 對於(yu) 藝術的認識是一個(ge) 曆史的過程,比如照相機剛產(chan) 生時,人們(men) 認為(wei) 攝影不是藝術,但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攝影的藝術性逐漸被人們(men) 認可。

  上述三個(ge) 認識藝術的維度都有一定的可取性,但藝術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人類主體(ti) 性沒有獲得應有的觀照,而人類主體(ti) 性或者說人類主體(ti) 意識的強烈彰顯,是人類一切藝術行為(wei) 的本質特征之一。因此,我們(men) 認為(wei) 將藝術理解為(wei) “人類創造的以審美價(jia) 值為(wei) 核心的彰顯著人類主體(ti) 意識的感性有機體(ti) 或審美等價(jia) 物”更能表征其本體(ti) 特征。

  根據這一定義(yi) ,我們(men) 可以對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的屬性加以分析。

  從(cong) 功能維度看,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盡管很難與(yu) 人類藝術史上的經典名作相媲美,但其多樣化的形式和風格還是足以讓觀眾(zhong) 聚神凝視、浮想聯翩,這就產(chan) 生了審美效應。就此而言,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可以稱得上藝術。從(cong) 語境維度看,不少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已被權威拍賣行公開拍賣,甚至被一些機構收藏,這種語境賦予相關(guan) 人工智能作品藝術資格。從(cong) 曆史維度看,人工智能作品也有理由被視為(wei) 藝術。因為(wei) 比人工智能作品早100多年的攝影藝術,剛出現時其藝術性不被認可,但最終還是被人們(men) 接受,成為(wei) 一種大眾(zhong) 化的藝術形式。就此而言,今天的人工智能藝術,同百年以來陸續出現的攝影藝術、廣播藝術、電影藝術、電視藝術、數字藝術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也許有人會(hui) 提出這樣的疑問:攝影藝術、廣播藝術、影視藝術、數字藝術,無一不是由作為(wei) 創作主體(ti) 的藝術家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創作的,而人工智能作品並非如此,至少從(cong) 創作過程看,它更像是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的。

  人工智能圖像雖然看似由人工智能技術直接生成,但它依然體(ti) 現了人類的主體(ti) 意識。任何人工智能作品的創作,都不是深度神經網絡、生成對抗網絡(GAN)、創造對抗網絡(CAN)能獨立完成的,而是由人工智能和相關(guan) 藝術家或用戶共同合作生成的,這集中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人工智能圖像生成能力的構建(包括圖像生成算法設計、圖像生成算力培育、相關(guan) 服務器的更新換擋等)無不彰顯著人類的主體(ti) 意識和理性精神;其二,每一幅人工智能作品的生成,都必然基於(yu) 藝術家或用戶的特定命令,而這命令中必然隱含著藝術家或用戶對作品的特殊要求,比如特定的主題、特定的風格、特定的形象等。離開了人類的這些彰顯著強烈主體(ti) 意識的指令,人工智能不可能自主啟動任何創作過程。

  既然人工智能作品創作的各個(ge) 環節,都有賴於(yu) 人類主體(ti) 的參與(yu) ,既然這些作品又同時顯現出審美價(jia) 值,那麽(me) ,在一般的意義(yi) 上,我們(men) 有理由將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作品視為(wei) 藝術。

  之所以強調“在一般的意義(yi) 上”,是因為(wei) 還存在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正在引起國際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的人工智能深度偽(wei) 造圖像問題。深度偽(wei) 造是指利用強大的機器學習(xi) 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操縱或生成更具欺騙性的視覺或音頻內(nei) 容。由於(yu) 這些內(nei) 容大都涉及社會(hui) 名人或重大事件,所以一經發布,即可在網絡上形成病毒式傳(chuan) 播。比如,2023年3月,國外某著名政治人物被捕的圖片在世界各大社交媒體(ti) 上瘋傳(chuan) ,很多人都信以為(wei) 真,而事後證明,那些圖片不過是人工智能生成的。

  不能將這些人工智能深度偽(wei) 造的圖像列入藝術範疇,是因為(wei) 受眾(zhong) 的關(guan) 注點和興(xing) 趣點不是圖像本身的審美屬性,而是圖像背後的新聞、政治或社會(hui) 事件,受眾(zhong) 接觸到這類圖像首先產(chan) 生的也是非審美反映。因此,人工智能深度偽(wei) 造圖像,最多隻是一種用來吸引注意力或者進行相關(guan) 宣傳(chuan) 的手段,算不上藝術創作。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0日 1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