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四代人“刻葫蘆” 85後要當破局人

發布時間:2023-09-21 10: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為(wei) 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蘭(lan) 州刻葫蘆阮氏葫蘆藝術的第四代傳(chuan) 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85後阮熙越想要做“破局人”,重新定義(yi) “非遺”。

  在她看來,現代人提及“非遺”,常常帶著時過境遷的濾鏡,覺得這些手藝肯定是一位老人坐在某個(ge) 地方安靜地創作,作品曲高和寡,需要重金購買(mai) 。

  “這樣進入了一個(ge) 死局。”阮熙越說,“非遺應該更有人間煙火氣,買(mai) 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chuan) 承”。

  在接過長輩的衣缽後,阮熙越開授體(ti) 驗課、辦沙龍,讓更多人體(ti) 驗非遺製作;更新作品“畫風”迎合年輕人的消費“口味”……她還給自己立下一個(ge) 目標:“祖輩的作品見天地,我的作品見眾(zhong) 生”。

  蘭(lan) 州坊間早就有“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jun) 艦”的說法,當地刻葫蘆的手藝人也不在少數。阮熙越的觀點讓一些“保守派”頗有微詞。他們(men) 認為(wei) ,這是年輕傳(chuan) 承人無法抵達老一輩藝術高度時找的“托詞”。

  麵對質疑,阮熙越選擇用“壘山”的過程來勉勵自己,“山是怎麽(me) 形成的?山是在平地上慢慢壘起來的,它包容了所有的景觀,才形成了巍峨的態勢”。

  學葫蘆肚大能容

  阮熙越“破局”的底氣來自一家幾代人踐行的“君子之風”。“這種‘君子之風’讓家人做出在當時時代背景下不被他人理解的舉(ju) 動,但在我眼裏,這就是在‘壘山’。”阮熙越說。

  阮家族譜記載,1936年,阮熙越的外曾祖父阮光宇開始雕刻葫蘆,是阮氏葫蘆藝術的創始人。

  當時,阮光宇是一家報社的編輯。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在蘭(lan) 州城隍廟發現了吉祥葫蘆,他十分喜愛,便開始學習(xi) 手藝。

  阮光宇為(wei) 傳(chuan) 統技藝增添了文人氣息,沒多久,他雕刻的葫蘆就出了名。

  “那個(ge) 年代‘萬(wan) 般皆下品,唯有讀書(shu) 高’,但外曾祖父並沒有端著讀書(shu) 人的架子。後來,他辭了職,把刻葫蘆當成了謀生的手段”,雖然沒有見過這位祖輩,阮熙越仍被他的經曆所觸動。

  阮氏葫蘆藝術的第二代傳(chuan) 人、阮熙越的外公阮文輝是甘肅省第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ya) 太地區工藝美術大師,雕刻的《150個(ge) 兒(er) 童遊戲圖》《唐詩204首》等4套6枚微雕葫蘆被定為(wei) 國家珍品。

  雖然在業(ye) 內(nei) 聲名遠揚,但在外公身上,阮熙越學到的卻是“謙卑”二字。“他有機會(hui) 在蘭(lan) 州工藝美術廠當領導,卻為(wei) 了專(zhuan) 心創作,婉拒機會(hui) ,還有很多人高薪邀請他去沿海發達城市發展,他也拒絕了,這樣做的原因是,他認為(wei) ,刻葫蘆的土壤和根基就在蘭(lan) 州,不能忘根舍本。”

  阮熙越的母親(qin) 阮琳是第三代傳(chuan) 人。從(cong) 小耳濡目染,她喜歡上了刻葫蘆。年僅(jin) 15歲,就能獨立創作完整的作品,現在,她是蘭(lan) 州刻葫蘆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

  “媽媽身上最大的特點是通達”阮熙越說,“很多人都覺得,媽媽的藝術成就還可以再拔到一個(ge) 更高的高度,評正高、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但她不是很在乎這些,早在幾年前,就退居二線,站在我身後,支持我前行。”

  母親(qin) 的“放手”,讓阮熙越在短時間內(nei) 進步飛速。“無論何時,媽媽都對我的工作高度認可,即使有分歧,最後也會(hui) 以我的意見為(wei) 主。私下裏,她還會(hui) 從(cong) 小紅書(shu) 、抖音等新媒體(ti) 平台上,了解年輕人的喜好,隨時和我溝通,嚐試用時尚化的視角創作產(chan) 品。”

  阮熙越覺得,這些傳(chuan) 承著的優(you) 良品質,起始於(yu) 家人與(yu) 葫蘆的“朝夕相處”。“我們(men) 刻葫蘆,和葫蘆對話,滋養(yang) 自己的內(nei) 心。葫蘆,肚大能容。借物言誌,說的就是做人的道理。”阮熙越說。

  泛藝海學無止境

  傳(chuan) 承記憶也傳(chuan) 承技藝。

  阮家的座右銘是“學藝,做人,過日子”,在用“家風”為(wei) 其打好底色後,四代人87年間都在致力攀登高峰,“在沒有彼岸、沒有到達的藝海中修行”。

  相關(guan) 曆史資料記載,阮光宇將其在詩書(shu) 畫印等方麵的修養(yang) 引入刻葫蘆這一民間藝術。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刻工精細,凡詩詞書(shu) 法,南北派山水,以及西廂、紅樓、聊齋人物,應有盡有”。

  阮文輝將雕刻工藝分為(wei) 描寫(xie) 與(yu) 雕刻兩(liang) 種。描寫(xie) 是在葫蘆的外表用特製鋼針將表皮刺破,鐫刻書(shu) 畫,塗以鬆墨;雕刻是以小刀將葫蘆硬殼刺透,用粗線條描繪人物、山水、花卉等。阮文輝在雕刻上獨具匠心,針刀並用,以刻、鏟、刮、磨等多種方法,將中國畫的勾勒、渲染、皴擦等手法用在刻葫蘆上,仿製出曆代名家的潑墨寫(xie) 意山水以及徐悲鴻、舶石的畫風筆意。

  除此之外,他專(zhuan) 攻“微雕”,曾在一隻雞蛋大小葫蘆上,刻下唐詩204首,每個(ge) 字隻有米粒的四分之一大小。

  阮琳傳(chuan) 承“微雕”技藝,由她創作的《百美圖》,在直徑隻有5厘米的雞蛋葫蘆上雕刻了近百位美女,細致到雙眼皮、睫毛都可以看到。

  她還曾在敦煌創業(ye) ,在這個(ge) 藝術寶庫,與(yu) 大量外國遊客接觸。因此,在創作時,阮琳將不同國家的文化融入其中,“接軌世界”。

  她告訴記者,自己創作過一個(ge) 有泰戈爾頭像的葫蘆,頭發是拿刀鏟出來的,用的是潑墨山水技法,《吉檀迦利》的詩文是分別用中英文刻出來的,使傳(chuan) 統的民間技藝更具有現代感。英文、日文、希臘文等也都在她的作品中出現過,讓雕刻葫蘆“踏出對外傳(chuan) 播的步伐”。

  阮熙越在2010年大學畢業(ye) 後,正式涉足該行業(ye) 。盡管是“半路出家”,但受家人影響,她從(cong) 小看過大量詩書(shu) ,學過書(shu) 法,摹過畫本,加上10餘(yu) 年的積澱,技藝不斷精進。

  在前輩的基礎上,她運用“加減法”,形成自己的風格。

  她用減法給傳(chuan) 統葫蘆雕刻的畫麵“留白”,凸顯意境。在一枚扁形的葫蘆器型上,隻刻一舟,一漁翁,無水,稀稀落落幾筆,讓賞玩者自己去遐想。

  “詩文有意在言外,音樂(le) 有弦外之音、戲曲中也有虛擬動作,我喜歡這種疏而不空,滿而不溢的感覺。”阮熙越說,這樣的畫麵,可以留下想象的空間、無限的可能。

  而在葫蘆的功能開發上,她又做了不少加法,設計出功能類的打火機、錢袋子、香薰蠟燭、儲(chu) 物籃,還有時尚單品葫蘆手鏈和搭配不同穿衣風格的葫蘆配飾等。

  阮熙越認為(wei) ,非遺,最早就是老百姓一種精神上的需求,本來就是服務於(yu) 老百姓的,所以,“破局”的方式就是改變它的現狀,讓它返璞歸真,更好實現它的服務功能。

  在題材內(nei) 容上,阮熙越同樣廣開源路,在葫蘆上刻畫“綠馬”“旅行的青蛙”“哪吒”“冬奧”等社會(hui) 熱點內(nei) 容;還在作品中呈現時代巨變,將中歐班列、絲(si) 綢之路、敦煌文化等融入其中。

  阮熙越認為(wei) ,自己做的是不是超越,不是外公刻唐詩204首,她就去刻300首。她做的是傳(chuan) 承,“這就像看一座大山,不止要垂直看到山巔,還看到它有寬度、有麵、有緯度。”

  一定程度上,“減法”讓刻葫蘆的生產(chan) 周期得以壓縮,相應的,產(chan) 品價(jia) 格也降了下來,普通消費者購買(mai) 並不費力。“加法”則讓產(chan) 品拓寬了消費群體(ti) ,有了更多應用場景。

  “處江湖之遠,亦追廟堂之高”,2019年,阮熙越創作的《雕刻葫蘆·河西記憶》,在12枚小葫蘆上,用率真、奔放的線條呈現河西走廊的人文風情。作品選材展現漢代絲(si) 路盛景,而不是大家更為(wei) 熟悉的唐代,此外,她還改變了傳(chuan) 統鬆墨上色的方式,用多種顏料鋪陳出曆史的斑駁感、西北土地的肌理感,並用12宮格進行創意展陳,獲得多方青睞,斬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百花杯”金獎,也讓一些質疑的聲音戛然而止。

  做傳(chuan) 播麵向未來

  近年來,阮熙越將不少精力投放到蘭(lan) 州刻葫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播上。

  她參加各種文化方麵的交流培訓會(hui) 議,通過各種新媒體(ti) 的平台去推廣、宣傳(chuan) 蘭(lan) 州刻葫蘆,到傳(chuan) 習(xi) 所、校園、市集,講解刻葫蘆曆史沿革、演示相關(guan) 技藝、指點大家自製刻葫蘆作品。

  她還編寫(xie) 了《蘭(lan) 州刻葫蘆體(ti) 驗課程手冊(ce) 》,根據各年齡階段,選用卡通形象、傳(chuan) 統圖案、甘肅符號、彩陶紋樣等素材。

  從(cong) 2016年至今,阮熙越和研學機構、旅行社、企業(ye) 沙龍、工會(hui) 以及多所中小學攜手合作,完成上百次授課,讓學員在沉浸式體(ti) 驗中親(qin) 近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美。

  來自外界的正向反饋,讓她內(nei) 心葆有熱愛。“一個(ge) 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兩(liang) 小時一動不動,完全靠自己刻了一個(ge) 葫蘆,他的家長都很驚訝,孩子能坐得住。”阮熙說。

  阮琳也記得,一次,她作為(wei) 文化大使帶著阮氏雕刻葫蘆去以色列進行展覽交流。一些當地人想要購買(mai) 葫蘆,因為(wei) 無法開具發票,阮琳隻能讓翻譯轉告,作品無法售賣。不料,“他們(men) 卻趁沒人,將葫蘆拿到手裏,直接把錢往展台上麵一放就走了,不要發票,連包裝也不要”。

  “這讓我再次看到葫蘆的‘肚大能容’,它容得下世界,也容得下未來。”阮熙越說,她會(hui) 繼續“壘山”,繼續“破局”,以刻葫蘆為(wei) 窗口,打破外界對“非遺”的刻板印象;也會(hui) 讓刻葫蘆作為(wei) 蘭(lan) 州的文化標簽,得到更多展示機會(hui) ,“讓更多人知道,在甘肅不僅(jin) 僅(jin) 有黃河文化、敦煌文化,還有古老的雕刻葫蘆的文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