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地球巨眼”裝上“中國之眸”

發布時間:2023-09-21 10:32:00來源: 光明日報

  9月20日,中國電科牽頭研製的全球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陣列首台中頻天線在位於(yu) 河北石家莊的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正式吊裝。這是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項目(以下簡稱“SKA”)進入建設階段以來建成的首台天線,標誌著中國在SKA核心設備研發中發揮了引領和主導作用。

  “SKA將為(wei) 人類認識宇宙提供重要機遇,開啟人類探測宇宙的新紀元。”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鄭元鵬表示,SKA肩負著人類了解宇宙和生命奧秘的使命,將致力於(yu) 揭示全球各國和人類共同關(guan) 心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探測宇宙、星係的起源和演化,尋找更多的星係,探尋孕育生命的新搖籃,搜索外星生命等。

  “地球巨眼”洞悉宇宙奧秘

  “SKA項目始於(yu) 20世紀90年代初,是人類有史以來在建的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也是多國合作、共同出資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總監馬英昌介紹,全球約20個(ge) 國家上百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天文學家與(yu) 工程師參與(yu) 項目研發,其組成陣列的射電望遠鏡總接收麵積達1平方公裏,相當於(yu) 140個(ge) 足球場的麵積。

  據了解,SKA在澳大利亞(ya) 、南非等8國設有台址,在約3000公裏的廣袤荒野,將建設約3000麵天線,組成1平方公裏大的“地球巨眼”,靜伏於(yu) 地球表麵觀測宇宙深處最神秘的聲音。SKA天文台宣傳(chuan) 外聯部主任威廉·加尼爾告訴記者,作為(wei) 人類曆史上建造規模最大的射電望遠鏡,SKA建成後將成為(wei) 地球上最大的科學設施,比目前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靈敏度高50倍,巡天速度高10000倍。

  “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作為(wei) SKA天線結構工作包聯盟的牽頭單位,聯合來自南非、意大利等國的科研及工業(ye) 機構,將共同完成SKA天線結構工作包天線的建設任務。”馬英昌說。

  “聽音辨位”匯聚創新結晶

  對宇宙目標“精準畫像”,除了得天獨厚的站址條件外,還要準確地“聽音辨位”——這就需要較高的靈敏度和指向精度,還得屏蔽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幹擾,讓天線更加專(zhuan) 注於(yu) 宇宙目標。

  上述要求離不開集多種關(guan) 鍵技術於(yu) 一身的SKA中頻天線。

  SKA中頻天線結構項目總設計師杜彪介紹,SKA中頻天線對效率與(yu) 波束變形、指向精度、電磁屏蔽與(yu) 電磁兼容等核心關(guan) 鍵指標提出了極高要求,帶給設計與(yu) 研發的挑戰前所未有。“為(wei) 滿足高電磁兼容性和高指向精度的世界性技術難題,我們(men) 對伺服控製係統設計、動態仿真、標校、調試、測試方法和驗證等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開展攻關(guan) ,完成了高電磁兼容性伺服控製係統的設計、加工和集成工作。”

  據悉,SKA中頻天線的伺服控製係統需要滿足高電磁屏蔽指標,才能實現高靈敏度觀測。同時,采用全數字高精度伺服驅動控製設計及高精度座架和天線結構的保型設計,從(cong) 而實現千分之三度的高指向精度。當接收到觀測指令時,分布在上千公裏範圍的幾千麵天線將精確地同步對準同一觀測目標,持續同步跟蹤觀測,實現最大的接收效率。

  SKA中頻天線中心區域陣列建在南非卡魯地區,屬於(yu) 幹旱台地高原,因此天線的運輸、集中建設、運行、後期維護等都成為(wei) 技術人員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針對批量化建設、沙漠環境安裝集成以及使用維護的特點,為(wei) 了便於(yu) 運輸與(yu) 組裝,我們(men) 對天線反射體(ti) 、座架、方位俯仰機構和軸承進行了模塊化設計,各模塊部件像積木一樣易於(yu) 拆裝。驅動器、電機、減速機等結構則被設計為(wei) 現場可更換單元,無需返場維護,便於(yu) 設備維護。”SKA中頻天線結構項目負責人王大為(wei) 說。

  精益求精探尋技術極致

  SKA中頻天線是一台15米口徑的賦形雙偏置格裏高利天線,天線反射體(ti) 由主反射體(ti) 、副反射體(ti) 、換饋機構和支臂構成。“天線主反射體(ti) 采用高精度空間網架結構和三角形鋁合金麵板材質,在實現高精度的同時,也便於(yu) 維護和快速安裝。”SKA中頻天線結構項目設計師楊晉蓉介紹,“我們(men) 的麵板精度達到0.03~0.1毫米,麵形精度優(you) 於(yu) 100微米,還不及兩(liang) 根頭發絲(si) 的厚度,代表了國內(nei) 麵板設計與(yu) 製造的最高水平。”

  高精度要求的背後,是每一個(ge) 安裝環節的極致精密。

  SKA中頻天線的背架是空間網架結構,采用螺栓球與(yu) 拉杆螺連的方式安裝。SKA中頻天線結構項目工藝師王建永介紹,一麵天線上有100餘(yu) 個(ge) 螺栓球、300餘(yu) 根拉杆,100餘(yu) 個(ge) 螺栓球上的螺孔數量不盡相同,最多可達12個(ge) ,而且每個(ge) 螺栓球上的螺孔角度都是唯一的。“也就是說,每個(ge) 螺栓球在15米×18米×3米的網架中的位置是唯一的,每個(ge) 螺孔裝哪根拉杆也是唯一的。”

  如此精密的位置要求,哪怕有一粒小米大小的誤差,也會(hui) 裝不上去。為(wei) 快速、精確完成安裝與(yu) 拆卸,工藝師們(men) 經過幾十次試驗,構建出4個(ge) 計算模型,並反複研究裝配流程,曆經2個(ge) 多月才完全掌握最佳安裝方法。“那段時間,腦子裏全是螺栓球和拉杆,整天都在琢磨,連做夢都想著。”王建永說。

  SKA天線底座的內(nei) 部有一個(ge) 設備艙,用來安裝望遠鏡所有電子設備。由於(yu) 設備運行會(hui) 產(chan) 生電磁輻射,為(wei) 降低輻射對天線的影響,設備艙需要較強的電磁屏蔽性能。

  “考慮到天線是在沙漠環境中工作的,要留通風孔用於(yu) 散熱,還要留進出電纜的通道、人維護的空間……別看空間不大,裏麵卻容納了非常多的設備。如何布置,如何實現電磁屏蔽性能,絕對是個(ge) 大挑戰!”電磁屏蔽艙研製技術負責人竇玉超感慨。

  最終,團隊經過反複論證,結合每台設備的功率、發熱量等進行合理布局。“光是大的方案調整就有四五次,微調更有幾十次,我們(men) 用了1年時間才找到最優(you) 方案。”竇玉超說,找到技術最優(you) 解,是團隊始終的追求。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