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昆曲江蘇周”走進法國巴黎
昆曲雅韻萬(wan) 裏相和
“中國昆曲江蘇周”走進法國巴黎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一曲《牡丹亭》婉轉悠揚。“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故事從(cong) 中國江南水鄉(xiang) 唱到法國塞納河畔。
日前,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攜《牡丹亭》亮相巴黎蕾博拉戲劇院,900多個(ge) 位置座無虛席。600多年時光輪轉,杜麗(li) 娘與(yu) 柳夢梅的淒美愛情故事,通過清麗(li) 婉轉的聲腔、盈盈嫋嫋的身姿和細致打磨的唱詞,引發現場觀眾(zhong) 共鳴。
80歲的克裏斯蒂亞(ya) 娜久久不願離去:“這個(ge) 故事太淒美、太感人了。法國也有類似的故事,我完全能夠理解。這個(ge) 夢很美,人們(men) 都需要夢想。”
在同樣聞曲而來的倫(lun) 敦大學戲劇學教授瑪麗(li) 亞(ya) ·舍夫佐娃看來,盡管許多歐洲民眾(zhong) 是初識昆曲,但表演中的動作、色彩與(yu) 用詞等可看、可聽的元素,能夠為(wei) 不同國度觀眾(zhong) 架起交流的橋梁,讓外國觀眾(zhong) 也能在昆曲藝術中找到共鳴。
1986年,昆曲藝術家張繼青曾在巴黎莫加多劇院表演《牡丹亭》。“我和所有熱愛中國戲劇的觀眾(zhong) 都特別高興(xing) ,時隔多年終於(yu) 再次在巴黎看到中國傳(chuan) 統戲曲。”法國文化部文化戲劇名譽總監讓-皮埃爾·餘(yu) 爾斯說。
江蘇省宣傳(chuan) 部部長張愛軍(jun) 表示,昆曲不僅(jin) 聯結起了跨越國界、跨越時空的情感,也聯結起了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的友誼。
同時,“文明遇·鑒:中國昆曲江蘇周”在位於(yu) 巴黎的吉美國立亞(ya) 洲藝術博物館開幕。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將昆曲列為(wei) 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助推這一古老藝術走向世界。如今,昆曲藝術再次來到巴黎,埃菲爾鐵塔下、盧浮宮外、凱旋門前……在巴黎許多地標性建築附近,精心裝扮的中國昆曲演員輕揚水袖、“綻放”街頭。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不斷與(yu) 世界交融。昆曲的海外演出在傳(chuan) 承中不斷創新,既有原汁原味的表演,又有融入西方元素的跨文化創作,在和而不同中收獲大量海外“票友”,傳(chuan) 統戲劇的“朋友圈”正不斷擴大。
次日下午,昆曲走進法國校園。折子戲《寶劍記·夜奔》《虎囊彈·山門》《牡丹亭·遊園驚夢》亮相法國諾歐商學院,不少當地青少年慕名而來。高中生貢迪·阿尤布在演出結束後主動上台學習(xi) 昆曲身段。“我很喜歡昆曲。這次奇妙的體(ti) 驗讓我對中國戲曲和中國文化更有興(xing) 趣了。”
“昆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代表著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審美和傳(chuan) 承精神。”柳夢梅的扮演者、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施夏明說:“昆曲之美不分國界,我們(men) 將傳(chuan) 承和弘揚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讓昆曲水袖繼續輕揚在世界舞台上。”(據新華社電 記者陳毓珊、楊丁淼、張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