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人間】高高的洛茸村
【煙火人間】
作者:陳應鬆(湖北省作協原副主席)
從(cong) 洛茸村看去,周圍全是皚皚雪山,可以看到白馬雪山、玉龍雪山甚至梅裏雪山。這兒(er) 海拔3600米。在“人間天堂”普達措,它是唯一有人居住的藏族村落,也是有名的鬆茸之鄉(xiang) 。
藏語中“洛茸”的意思是“與(yu) 世隔絕的地方”,這裏的確太遠了,車一直往上開,開到了白雲(yun) 生起的高高的山梁。
在洛茸村的寬闊草場裏,洛茸河帶著響聲逶迤流向遠方,漱石濺玉,森林茂密,雲(yun) 杉高聳,犛牛成群。剛下了一場陣雨,河水流淌的聲音格外清亮,大樹上長滿了鬆蘿、蒼苔和菌子,一些自然衰老死亡的樹木倒在溪邊。雲(yun) 霧往上蔓延,一會(hui) 兒(er) 就衝(chong) 騰至山巔,形成天空噴泉般的白雲(yun) 。散落在山坡上的三十多棟藏式樓房,雕梁畫棟,色彩豔麗(li) ,這裏的藏式民居其構件裝飾異常精美,體(ti) 形雄闊莊嚴(yan) ,稱為(wei) 密肋梁柱排架結構,外觀的雄偉(wei) 靠的是數十根巨木支撐,具有廟宇式的恢宏,這也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吧。
益西長著一張高原紅的圓臉,皮膚有點黑,普通話很流利。他帶我來到他出生和成長的洛茸村。六月,因為(wei) 海拔高,這裏的夏天似乎才剛剛開始,到處盛開著錫金報春花、高山海棠花、灰背杜鵑花、狼毒花、黃連花、燈籠果花(果實是極酸的醋栗,就是茶藨子)、繡球藤花。除了滿地的犛牛,還有小巧玲瓏的藏香豬鑽在灌木叢(cong) 裏。藏獒靜臥在路口,卻並不咬人。
益西在普達措國家公園上班,是洛茸村出的大學生,畢業(ye) 於(yu) 雲(yun) 南民族大學香格裏拉職業(ye) 技術學院。他的妻子畢業(ye) 於(yu) 西南林業(ye) 大學,在普達措實習(xi) 時與(yu) 他相識相戀,畢業(ye) 後兩(liang) 人就結了婚。
路上益西給我介紹,他們(men) 村全是藏族人,他家以前主要是靠養(yang) 殖,七八月份采鬆茸,一年有六七萬(wan) 元的收入。鬆茸以出口為(wei) 主,迪慶一年出口八百噸,普達措就有四百噸,占一半。
這個(ge) 寂靜淳樸的美麗(li) 村落,坐落在雪山和河穀的懷抱裏。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ge) 村子雖然也養(yang) 殖犛牛和藏香豬,卻沒有慣常的畜便氣味。一問,才知他們(men) 的豬和犛牛都養(yang) 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建有圈欄。過去藏式民居一樓主要用於(yu) 圈養(yang) 牲畜,但現在的房子一般不會(hui) 如此了。
益西家的房子實在令人震驚。在圍牆外的車庫裏,有一輛麵包車,一輛手扶拖拉機,一輛小型廂式拖拉機。進入院子裏,我麵對的是一座宏偉(wei) 的民居,用宏偉(wei) 二字沒有任何誇張。我不禁連連讚歎,益西謙虛地說,他們(men) 家的房子在村裏還不算是最好的。益西家的院子很大,兩(liang) 邊的耳房是平房,無論是樓房還是平房,都是藏式的雕花風格,斑斕絢爛,富麗(li) 堂皇。他帶著我參觀他的房子,一樓全是房間,他說他家正在搞民宿和農(nong) 家樂(le) 。普達措名氣大,來村裏的人卻不多,隻因為(wei) 山高路遠。
我細細看他的那些房間,裏麵的裝飾全是用的木頭。他的婚房就在一樓,他說,因為(wei) 妻子在香格裏拉上班,他住城裏,很少回來。平時是父母居住,父母現在去草場放牧了。他向我展示他們(men) 全家的照片,一家三代七口人,都在開心地笑著。
我們(men) 上了二樓,這裏更加氣派華麗(li) ,全是木地板,木頭牆壁雕飾有龍和各種花紋,其精致程度、繁雜程度,讓人歎為(wei) 觀止。二樓房子闊大,完全可以成為(wei) 兩(liang) 百人的會(hui) 議室。我說,如果民宿住滿了客人,將是一個(ge) 歡聚的場所,他說正是這麽(me) 設計的。
我們(men) 在二樓的平台上俯瞰整個(ge) 洛茸村,一個(ge) 個(ge) 藏式院落相隔較遠,雞犬之聲不聞。河穀裏有成千上萬(wan) 的犛牛,洛茸河優(you) 美地從(cong) 草甸流過,亮晶晶的,像一條被風吹起的哈達。他指著對麵的山上,說那裏是櫟樹、雲(yun) 南鬆、杜鵑等組成的混交林,是生長鬆茸的地方,他們(men) 過去就是在裏麵撿鬆茸,因為(wei) 二十多年不砍樹了,裏麵的鬆茸很多。
我們(men) 再上到閣樓,即暗三樓,這裏麵琳琅滿目,掛滿了醃製的藏香豬肉、香腸、豬皮,估計有幾百斤。他說豬是自家養(yang) 的,也是為(wei) 了搞農(nong) 家樂(le) 。有來這兒(er) 的遊客,加了微信後,每年都讓給他們(men) 郵寄這些豬肉製品,以及犛牛肉幹、鬆茸和其他野生菌。
在閣樓裏還存放有大量的馬具:木馬鞍、鐵馬鐙、馬轡、籠頭、銜鐵等,都很有些年頭了。他說過去他家裏有十幾匹馬,普達措有了些名氣後,益西的父母和其他村民一樣,將自家的牧馬配上了馬鞍,讓遊客騎行。他說他不到十歲時,就牽著馬載著遊客在這一帶濕地、草甸、森林裏遊玩,一天能掙一百元。有些村民還在草地上擺攤賣燒烤、零食和土特產(chan) 。村民是富了,但草甸被踐踏得亂(luan) 七八糟,湖水被汙染了,森林裏的許多動物也跑走了。後來普達措建起了國家公園,這一帶是公園核心區,受到嚴(yan) 格的保護,村民們(men) 退出了燒烤、擺攤、騎馬等經營活動,由國家公園投入資金對村民進行生態反哺。
益西帶著我去村主任邊瑪家,他家的房子有些舊,但也很氣派,隻是他家的一樓還養(yang) 著些犛牛。他正在準備吃午飯,見我們(men) 來了,非要讓我們(men) 一起吃,我們(men) 告訴他已經在客棧訂好了午飯,就想與(yu) 他聊一會(hui) 兒(er) 。我們(men) 便出了院子,讓他先吃飯,他一再說“不好意思”。
過了一會(hui) 兒(er) ,邊瑪來到我們(men) 歇息的小屋,坐在木條椅上,他談了一些村裏的事。“現在富啦!”他說,“過去窮得沒鞋穿,現在呢,每年家家都有上十萬(wan) 元的收入。”他說他的一個(ge) 女兒(er) 現在雲(yun) 南財經大學讀書(shu) ,去年村裏還有個(ge) 孩子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公園的“教育反哺”讓村裏的孩子都有出息了。邊瑪說:“這裏是高寒山區,過去半農(nong) 半牧,種青稞、洋芋和蔓菁等作物,現在種地的人不多了,都在國家公園打工、護林。每年從(cong) 五戶村民中抽出五人組成專(zhuan) 職護林隊,人員每年輪換,目的就是更有效地保護好我們(men) 的青山綠水。”我問他房子沒打算蓋新的嗎?他說,現在不準隨便建房了,如果房齡沒有達到三十年,不得私自拆舊建新。現在家家戶戶用上了節能取暖爐和太陽能熱水器,柴火用量減少到每人每年不得超過一立方米,而且都是到山上撿拾的枯枝朽木。過去藏馬雞不多見,現在隻要下雪,到處都是。還有黑熊和各種動物,都能看得到。
村子不遠就是我們(men) 吃飯的客棧,藏式建築的四合院。洛茸河在這周圍形成了一片很大的濕地,濕地上有步道、木亭、小橋。白色的高山海棠花滿樹開放,河邊一叢(cong) 叢(cong) 灰背杜鵑如紫色的花海,一頭吃草的白犛牛仰頭望著我。
洛茸村是太高太遠了,但這裏真的是天堂般的存在。我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在洛茸村三個(ge) 小時,感覺肺洗幹淨了。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5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