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尋夢一甲子——袁運生的藝術足跡
光明日報記者 榮池
1979年,於(yu)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落成的巨幅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以精練的人物造型和富有史詩感的構圖呈現了雲(yun) 南傣族潑水節的盛況。作品一經問世便引發社會(hui) 熱烈反響,也讓人們(men) 記住了創作者的名字——袁運生。
1937年出生於(yu) 江蘇南通的袁運生,無疑是20世紀中國畫壇一顆耀眼的明星。從(cong) 才華橫溢的學生到蜚聲國際的藝術家,從(cong) 旅居海外到歸國投身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研究,如果要梳理其一生的創作曆程,“壁畫夢”一定是貫穿始終的主線。
這場做了60餘(yu) 年的夢,是從(cong) 中央美術學院開始的。1958年,袁運生進入中央美院董希文工作室。在導師的影響下,他意識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無盡的寶藏,而壁畫作為(wei) 表現力豐(feng) 富的綜合性藝術,能夠在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對接過程中產(chan) 生巨大能量與(yu) 無限可能。因此,袁運生選擇以壁畫稿的形式完成自己最重要的畢業(ye) 創作。
“畢業(ye) 創作《水鄉(xiang) 的記憶》可以算是我的第一張壁畫稿。”1962年春天,袁運生來到蘇州甪直鎮,這裏優(you) 美的水鄉(xiang) 景致處處透溢著古老文化的韻味。他坐在岸邊,在紙上隨意勾畫,記錄著自己的所見所感,為(wei) 創作收集素材,積蓄靈感。在鋼筆線稿得到老師的認可後,袁運生以油畫材料完成了這件壁畫稿作品。畫麵中,略帶誇張的人物塑造方式與(yu) 看似並不嚴(yan) 謹的場景透視,為(wei) 熱鬧的水鄉(xiang) 一景增添了生動鮮活的魅力。在色彩營造方麵,畫家巧妙地運用紅、綠二色的對比與(yu) 互補關(guan) 係,並以不同的色彩飽和度拉開場景的遠近距離,使畫麵既層次分明又和諧統一。作品完成後,袁運生在筆記中寫(xie) 下了自己的感悟:“這次創作對我最大的啟發是什麽(me) 呢?我想,因為(wei) 我曾經不辭辛苦地畫了兩(liang) 個(ge) 多月的寫(xie) 生,充實了自己,因而換來作畫的信心。不用模特兒(er) ,我感覺更自在,連寫(xie) 生也放到一邊去,結果卻比寫(xie) 生更接近我的感受。可能,這就是真誠的力量。”
麵對機遇與(yu) 挫折,袁運生始終真誠地追尋自己的藝術理想。“當接到首都機場壁畫創作任務時,我想到的唯一題材便是‘潑水節’。在巨大牆壁上畫一幅讚頌傣家人精神與(yu) 情操的壁畫,對我來說真是如夢一般美好的事。”作為(wei) 袁運生的首次壁畫實踐,《潑水節——生命的讚歌》帶給他的除了榮譽,還有對繪畫更深層次的認知與(yu) 體(ti) 悟。在他看來,線條之於(yu) 形象的意義(yi) ,如同節奏之於(yu) 舞蹈和音樂(le) 。人物的造型應當是裝飾的、誇張的、抒情的,將現實物象刪繁就簡,保留基本特征,是為(wei) 了在簡約中求得藝術家個(ge) 性的充分體(ti) 現,“單純化”是藝術走向抽象的重要一環。這一理念也直接影響了袁運生此後的創作之路。
縱觀袁運生從(cong) 1985年至今創作的壁畫,如《夫子琴思》《誇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等,以及眾(zhong) 多油畫、水墨及綜合材料作品,不難發現,他的藝術總是不拘泥於(yu) 某一形式,有著不斷重塑、不斷開拓的頑強生命力。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藝術的綜合將產(chan) 生綜合的藝術,我們(men) 的藝術觸角,應當伸向過去,伸向世界,也伸向未來。”以線條和色塊表現生命的張力,依然是畫家創作的焦點。我們(men) 能在《人類寓言》《內(nei) 觀》《眼睛》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中看到袁運生對於(yu) 線條的獨到運用和對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的深入理解。正如其在創作手記中所寫(xie) :“藝術的抽象性,首先是線條的抽象性。這正是東(dong) 方藝術的特征。人們(men) 在現實世界裏隻能感覺到線的存在,而找不到它的實體(ti) ,當它上升到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段時,藝術表現上的飛躍就是必然的了。”
年逾古稀,袁運生的創作卻未曾故步自封、停滯不前。高3米、長18米的壁畫《縱浪大化》完成於(yu) 2011年,成為(wei) 他至今創作過的尺幅最大的作品。畫麵中那些奔放、肆意的線條,在黑與(yu) 白的墨色交織中呈現出生命的律動,讓我們(men) 看到畫家尋夢數十載後的藝術升華與(yu) 豁達心境。
近日,袁運生在中央美術學院迎來了自己的回顧性個(ge) 展,展覽同樣以“縱浪大化”為(wei) 題。“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這是袁運生人生態度的生動寫(xie) 照,他癡情於(yu) 藝術,求索於(yu) 藝術之海,從(cong) 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始終堅守著自己的藝術理想,不論命運沉浮,初心絕不動搖。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4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