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解壓玩具五花八門,別買“三無”產品

發布時間:2023-09-28 10:49:00來源: 法治日報

  “解壓方式大變樣,成年人看動畫片、大學生泡枸杞、小學生盤手串”,雖是網絡段子,但也反映出了一些社會(hui) 現象。近日,《法治日報》記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wu) 魯木齊市走訪發現,部分中小學校門口的商店在售賣手串,也有部分家長表示,孩子非要跟風買(mai) 手串,理由為(wei) “解壓”。

  盤手串能解壓嗎?未成年人該如何科學解壓?

  小學生也盤手串

  一串串色彩豔麗(li) 的珠子,看起來亮晶晶的,售價(jia) 幾元至十幾元不等。在烏(wu) 魯木齊市天山區部分校園周邊商店,記者看到不少手串被商家擺放在醒目位置,有些為(wei) 獨立包裝,有些零散裝在盒子裏,看不到生產(chan) 材料、日期等信息。

  手串怎麽(me) 盤?在市某居民小區,記者在紮堆玩耍的小學生那裏找到了答案——將手串放在指尖,交疊成“繞指柔”,手指轉動摩擦,發出哢嚓哢嚓的聲音,手串就這麽(me) 盤了起來。

  亮亮是一名三年級學生,他表示,班裏不少女生喜歡盤手串,大家都認為(wei) ,盤手串有助於(yu) 緩解學習(xi) 壓力,同學之間還會(hui) 相互攀比手串的光澤和亮度。

  記者采訪烏(wu) 市某小學教師得知,去年開始,就有孩子將手串帶到學校。為(wei) 避免影響學習(xi) ,老師多次在班裏強調禁止帶手串上學。

  “我家孩子有好幾個(ge) 手串,一個(ge) 是讓我買(mai) 的,其他的是她自己買(mai) 的或朋友送的。”李女士稱,孩子說同學們(men) 都有,盤手串能靜心,是解壓“神器”。

  解壓玩具受喜歡

  記者了解到,除了手串,市麵上還有一些解壓玩具,深受孩子們(men) 喜歡。

  烏(wu) 市市民黃先生表示,他家有好幾個(ge) 捏捏球,每次上街看到,孩子都鬧著要買(mai) ,說捏著很舒服,還曾經捏爆了一個(ge) ,流出不明液體(ti) ,沾到衣服上很難洗幹淨。

  “不知道裏麵是什麽(me) 成分,聞起來有刺鼻的味道。”黃先生說。

  走訪中,記者得知,“捏捏樂(le) ”玩具是一種發泄類解壓玩具,包括“史萊姆”“水晶泥”“捏捏球”等,可分為(wei) 擠壓、摔砸、揉捏等多種類型。

  在記者走訪的幾家售賣“捏捏樂(le) ”玩具的店鋪,沒有看到玩具的售價(jia) ,玩具零散擺放在盒子或袋子裏,看不到外包裝信息。

  “這些玩具是否能解壓不得而知,部分‘捏捏樂(le) ’玩具無外包裝,既沒有合格證、產(chan) 品名稱、廠名和廠址等標識,也未標明成分和含量、注意事項等,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托裏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林虎表示。

  今年2月,托裏縣檢察院聯合托裏縣公安局食品藥品環境犯罪偵(zhen) 查大隊組成專(zhuan) 項小組,對校園周邊違規售賣“三無”玩具情況開展監督,並以製發檢察建議書(shu) 的方式,督促相關(guan) 行政單位整改治理,下架“三無”玩具200餘(yu) 個(ge) ,杜絕有毒有害玩具出現在校園周邊。

  科學減壓才安全

  早在今年暑假來臨(lin) 前,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就發布玩具產(chan) 品消費提示,提醒家長在選購兒(er) 童玩具時,注意看標識,不購買(mai) 無廠名、廠址、檢驗合格證明及無中文標簽標明產(chan) 品名稱的玩具,避免購買(mai) 帶有一定刺激性氣味或有機溶劑氣味、易引發兒(er) 童過敏或身體(ti) 不適的玩具。

  提示中強調,“三無”產(chan) 品“水晶泥”玩具中可能含有硼砂,長期接觸有毒物質會(hui) 在體(ti) 內(nei) 蓄積,對人體(ti) 的消化係統、神經係統和生殖係統產(chan) 生一定影響,因此沒有質量保證的“水晶泥”千萬(wan) 不要給兒(er) 童玩耍。

  烏(wu) 魯木齊市天山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檢察官米娜娃爾·色依提持有國家心理谘詢師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在未成年人心理谘詢方麵具有豐(feng) 富的工作經驗,她認為(wei) ,未成年人的喜好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和可變性,看到大人用盤手串的方式緩解壓力,他們(men) 會(hui) 不自覺地模仿,或者看到同學玩手串,出於(yu) 從(cong) 眾(zhong) 心理也參與(yu) 其中。

  “通過解壓玩具來緩解壓力,不是解決(jue) 問題的根本,時間長了可能還會(hui) 產(chan) 生心理依賴,產(chan) 生負麵影響。”米娜娃爾表示,小學生盤手串、熱衷解壓玩具這一現象,其實也在提醒家長,要關(guan) 注孩子是否處於(yu) 健康的壓力值範圍,如果孩子確實壓力過大,可采取自我宣泄,與(yu) 家人、朋友聊天,情緒轉移,谘詢心理醫生等方式科學減壓,家長應多跟孩子溝通,引導其保持健康、樂(le) 觀的心態。(潘從(cong) 武 王晨)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