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莫讓“注水劇”透支觀眾的期待

發布時間:2023-10-11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楊 陽(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hui) 編輯)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規範電視劇、網絡劇、網絡電影規劃備案和內(nei) 容審查等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明確提出繼續加強“注水劇”治理,並針對部分劇集以拆分成上下部、拍攝多季等方式規避集數要求的問題作出更為(wei) 精細化、更具操作性的規定。這是進一步規範行業(ye) 秩序、引導創作質量提升的積極信號,引發業(ye) 界普遍關(guan) 注。

  “注水劇”即被人為(wei) 拉長劇情的作品,涉及內(nei) 容生產(chan) 、製作、播出等多個(ge) 環節,大致分為(wei) 幾種情況。一是人物設定喧賓奪主。劇中配角戲份過多,甚至超過主角,這雖能使次要形象更加生動飽滿,卻背離了“配角之戲在精不在多”的創作規律,更導致主角與(yu) 配角之間界限模糊,帶來主線故事不夠明朗、支線故事太過龐雜等問題。二是故事情節棄簡就繁。有些劇集故意用拖慢動作節奏、廢話當台詞等方式拉長劇情,抑或“戲不夠情來湊”,陷入循環往複的套路中無法自拔,稀釋劇集應有的情節黏度和敘事張力,給人節奏緩慢、生拉硬扯、索然無趣的印象。三是製播方式花招頻現。通過空鏡頭、回憶鏡頭等形式對同一素材進行反複剪輯利用,或增加前情提要、先導預告時長,或把劇集拆分成幾季分別播出。這些“注水”手段,潛藏於(yu) 作品製播過程中,實施起來更為(wei) 隱秘便捷。凡此種種,使很多原本有望成為(wei) 精品的劇集淪為(wei) “注水”生產(chan) 線上的工業(ye) 產(chan) 品,雖有“其表”卻敗絮“其中”,極盡“鴻篇”卻難成“巨製”。

  為(wei) 何“注水”現象會(hui) 大行其道?這是多方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動機的驅使下形成的一種默契。國產(chan) 劇版權主要采取“按集計價(jia) ”的交易模式,所以當製作方和播出機構約定好單集價(jia) 格後,增加集數成為(wei) 快速提升盈利能力的捷徑。播出機構在播放劇集前,也可能對作品進行再度“注水”。因為(wei) 集數越多,廣告承載空間越大,獲得的廣告收益越高。廣告主同樣青睞長劇,畢竟集數多意味著品牌宣傳(chuan) 和曝光的周期長、目標受眾(zhong) 的黏性強,對相關(guan) 話題的發酵更有利。甚至有從(cong) 業(ye) 者表示,“‘黑紅也是紅’,隻要有話題熱度,批評反倒會(hui) 為(wei) 劇集博得更多眼球”。一波操作下來,即便最終麵世的作品藝術水準低,相關(guan) 利益方也早已賺得盆滿缽滿。從(cong) 商業(ye) 層麵考慮,從(cong) 業(ye) 者通過製作長劇獲得利益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為(wei) 了賺“快錢”犧牲藝術品質,一味地“注水”,就會(hui) 帶偏創作風氣,阻礙影視業(ye) 的高質量發展。長此以往,必然遭到市場的反噬、觀眾(zhong) 的拋棄。

  當前,我國影視業(ye) 已進入深度調整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劇集由長入短,精品化、專(zhuan) 業(ye) 化、多樣化已成大勢所趨。數據顯示,全年全國生產(chan) 完成並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從(cong) 2016年平均每部44.6集降低至2022年的33.0集。《山海情》《縣委大院》《我在他鄉(xiang) 挺好的》《開端》等劇集集數不多,篇幅不長,卻皆憑借紮實的故事情節、清晰的敘事脈絡、鮮活的人物形象收獲廣大觀眾(zhong) 的掌聲和讚譽。反觀一些有“大演員+大IP”加持的“注水長劇”,熱度後勁卻明顯不足,成績遠不及預期。可見,當資本退潮、流量失靈,市場已回歸理性。在這種情況下,唯有自身質量過硬,才能始終在競爭(zheng) 中立於(yu) 不敗之地。

  在視聽文藝供給愈加豐(feng) 富多元的背景下,觀眾(zhong) 的審美需求和藝術品位大幅提升,對劇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縱觀當前的全球劇集市場,文化產(chan) 業(ye) 發達的國家普遍專(zhuan) 注於(yu) 短劇,即以高額的投入和較長的製作周期深耕短小精悍的劇集。再看國內(nei) 市場,科技驅動大視聽格局加速構建,網絡微短劇等視聽文藝新樣態以“微而精、短而美”為(wei) 觀眾(zhong) 打開新的審美空間,顯露出不容小覷的發展潛力。在經濟學上,供給和需求動態平衡是保證社會(hui) 再生產(chan) 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試想,當觀眾(zhong) 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牽引高質量供給、高質量供給又創造更高品位的審美需求時,不尊重觀眾(zhong) 的“注水劇”還能走多遠?

  在快速發展且充滿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下,陣痛期考驗和結構性調整不可避免。要想擠掉“注水劇”的水分,打造更多高品質作品,需要從(cong) 審核立項、製作播出、宣傳(chuan) 營銷等各環節形成一套有利於(yu) 發揮市場優(you) 勝劣汰功能的體(ti) 製機製。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關(guan) 於(yu) 進一步規範電視劇、網絡劇、網絡電影規劃備案和內(nei) 容審查等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的發布正當其時。當然,我們(men) 也需認識到,整治“注水劇”不能一蹴而就,還需要經過一個(ge) 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陣痛是為(wei) 了新生。唯有敬畏觀眾(zhong) 、潛心創作、遵循藝術規律,下好利於(yu) 當前和立足長遠的“一盤棋”,才能讓劇集市場呈現一派風清氣朗、健康發展的動人景象。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1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