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北京金秋的文學風景

發布時間:2023-10-11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鐵凝的《沒有紐扣的紅襯衫》……一篇篇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名篇佳作,在20世紀80年代經由《十月》雜誌第一次進入公眾(zhong) 的視野。從(cong) 此,純樸憨厚的梁三喜、聰明爽朗的紅衣少女安然等形象,在一代代讀者的心中紮下根,成為(wei) 那個(ge) 時代的文學印跡。

  日前,第八屆北京十月文學月舉(ju) 辦,數十位《十月》雜誌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作者、讀者與(yu) 編輯齊聚北京老舍劇場,共話文學在書(shu) 紙上結出的碩果。於(yu) 1978年創刊的《十月》,如今已經成為(wei) 中國當代原創文學領域的高地。

  “茅盾文學獎評選了11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就有7部作品獲獎,這在地方出版社是很少見的。正因為(wei) 他們(men) 的作品品質高,才取得了這喜人的成績。”文學評論家白燁慨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通過作品反映時代和人民精神狀態的變化,為(wei) 推動中國文學創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學文本。”

  厚植作家土壤

  作家阿來回憶說:“那個(ge) 時候我們(men) 開始瘋狂地閱讀各種各樣的書(shu) 籍和文學雜誌,年輕時在《十月》上讀到的那些經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yu) 後來我認為(wei) 作品達不到一定高度,是不能夠發表在《十月》上的。我始終將其視為(wei) 文學高地。”一直到寫(xie) 完《雲(yun) 中記》和《西高地行記》,阿來才把自認為(wei) 寫(xie) 得最認真、最負責任的作品托付給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也是向一個(ge) 有高度的出版社表達敬意的方式。”

  2018年,青年讀者左怡然在《十月》上讀到一篇書(shu) 寫(xie) 京杭大運河沿岸100年精神圖譜的長篇小說《北上》。在大運河邊長大的她,對很多情節深有同感,很快便與(yu) 小說中的背景產(chan) 生了深深的情感聯結。令她欣喜的是,在第二年的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中,《北上》赫然在列。從(cong) 此,她開始關(guan) 注作家徐則臣,關(guan) 注他的作品。

  後來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當代文學專(zhuan) 業(ye) 讀研究生期間,左怡然在一次次重讀經典時發現,她與(yu) 《十月》早已經結緣。曾經令她愛不釋手的《穆斯林的葬禮》,陪她度過求學之路的《平凡的世界》,以及《北上》和新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寶水》,都是《十月》的佳作。

  中國作家協會(hui) 書(shu) 記處書(shu) 記邱華棟說:“中國很多作家,包括我,第一次在《十月》上發表作品,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書(shu) 的時候,都還是年輕人,而發掘培養(yang) 青年作家是《十月》一直以來的傳(chuan) 統,其中不少人如今已經成為(wei) 文壇的中堅力量。”

  不辜負作家和讀者的信任

  對於(yu) 作家喬(qiao) 葉來說,《十月》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都是令她喜獲豐(feng) 收的平台。喬(qiao) 葉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十月》上,長篇小說《寶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

  客觀、理性、冷靜,但又不乏熱情,這是《十月》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編輯留給作者的印象,所以,很多作者都信任他們(men) 的批評,自然也就信任他們(men) 的肯定。

  早期京城文壇有四大名編,為(wei) 《十月》作者做過嫁衣的張守仁和章仲鍔占了一半。後來從(cong) 這裏走出的很多編輯,都成為(wei) 多家出版社或者雜誌社的掌門人。白燁說,一個(ge) 好的出版社有這麽(me) 多的編輯大家,有這麽(me) 多有高追求、高素養(yang) 的編輯,就保證了推出的作品不會(hui) 差,這種標準一代一代薪火相傳(chuan) 。

  徐則臣將自己最重要的作品都交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也正是基於(yu) 這樣的合作體(ti) 驗,“就像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信任的人照管一樣”。從(cong) 最初的讀者變成作者,徐則臣體(ti) 會(hui) 到,“十月”的編輯有相匹配的對話能力。在他看來,作者與(yu) 出版社之間並非買(mai) 賣關(guan) 係,也不是寫(xie) 作的上遊與(yu) 下遊的關(guan) 係,而是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相互促進和相互提升的關(guan) 係。“在我的個(ge) 人寫(xie) 作中,從(cong) 《耶路撒冷》到《北上》,當然也包括一些中短篇小說,我與(yu)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總編輯韓敬群、責任編輯陳玉成,都有很深入的交流,每次都受到很好的啟發。關(guan) 於(yu) 小說的名字、小說的寫(xie) 法、小說的內(nei) 部調整,都在很多很細節的對話交流之後,才最終促成一部好作品的產(chan) 生。”

  自1983年建社以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始終堅守“原創為(wei) 本、品質立社”,一以貫之地保持與(yu) 作者同行共進的專(zhuan) 業(ye) 水準和“毫發無遺憾”的編輯風格。

  若以文學為(wei) 坐標,“十月”年紀尚輕。“多年來正是得益於(yu) 文學的庇蔭,寫(xie) 故事、看故事的人紛紛聚攏在我們(men) 的身邊。遠道無輕擔,我們(men) 希望承住每一位作家的心血,不辜負每一位讀者的信任。”麵向未來,韓敬群信心滿滿。

  十月,是收獲的季節,讓我們(men) 一起行走在金秋的文學風景中。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09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