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時期聚落遺址
光明日報寧波10月10日電 記者曾毅、通訊員韓宇雯近日獲悉,在浙江省餘(yu) 姚市第一實驗小學地塊的考古發掘中,該校操場區域新發現的遺址為(wei) 漢六朝時期餘(yu) 姚縣城外一處聚落居址。考古發掘還原了水井、灰坑等生活遺跡,出土了類型豐(feng) 富的陶瓷器遺物,為(wei) 研究這一時期餘(yu) 姚江流域的居民飲用水問題提供了翔實案例。
據餘(yu) 姚縣誌記載,位於(yu) 餘(yu) 姚江南岸梨洲街道的餘(yu) 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是宋至明清時期餘(yu) 姚縣學宮所在地。2023年4月至7月,為(wei) 配合學校擴容改造工程項目,在報批國家文物局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chan) 管理研究院聯合餘(yu) 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南京大學考古文物係,對工程所在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麵積800平方米。
相關(guan) 人員介紹,考古顯示該遺址的時代以漢代為(wei) 主,保留了部分六朝時期的地層堆積。操場墊土層裏包含大量漢至明清時期的陶瓷片及建築材料,部分宋至明清時期的板瓦、瓦當、磚雕以及石質柱礎。此次發掘共清理灰坑65個(ge) (其中銅錢窖藏坑1個(ge) )、灰溝6條、水井8口、柱洞群2處、牆基1處。
漢代遺跡的發現有灰坑、灰溝和建築遺跡。其中,H48灰坑中除少量陶片外,還難能可貴地保存了竹編、葫蘆、橡子等植物遺存,尤其是大量橡子鋪滿了整個(ge) 坑底,厚度近半米。
六朝時期遺跡的發現則以銅錢窖藏坑和水井群最為(wei) 重要。其中,銅錢窖藏坑共出土銅錢796枚,錢文主要為(wei) 五銖,包括西漢五銖、東(dong) 漢五銖,另有少量磨郭五銖和極少量的半兩(liang) 、貨泉、布泉和大泉五十。水井共計6口,有土坑井、陶圈井、磚井和陶圈組合井、磚井等,出土有獸(shou) 麵紋瓦當等建築材料。此外,磚井中出土有青銅連枝燈盞、青瓷盅等,以及1682枚鐵錢。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